《王家大院》導遊詞

《王家大院》導遊詞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進行實地口語導遊的基礎和前提。那麼優秀的導遊詞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家大院》導遊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 --- 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

  高家崖、紅門堡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於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築群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並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牆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裡套門的.迷宮式感覺。現在,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傢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於其中,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

  紅門堡建築群的總體佈局,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後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為前園後院。各院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著明代風格;大多數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範。設立於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目前海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開館後,幾乎天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遊觀光、尋根謁祖或信函、電話諮詢。

  王家大院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開放幾年來,在海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報紙曾以“王家歸來不看院”的醒目標題發表長篇報道,在北京及周邊省市引起了廣泛關注。朱鎔基、尉健行等當時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知名學者鄭孝燮、羅哲文、餘秋雨、王魯湘等視察王家大院後,亦都欣然題詞賦詩,給予很高的評價。

  2006年05月25日,王家大院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王氏家族從十八世以後(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客觀因素外,在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品德。一些人荒於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於耕而醉癮,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別大戶於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蘆溝橋事變後,亦頓收家業,居家南遷,流落他鄉。

  王氏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後,王家人從業各界多有建樹,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