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感應強度達標測試題及答案

磁感應強度達標測試題及答案

  磁感應強度達標測試題

  1.下列關於磁場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磁場和電場一樣,是客觀存在的物質

  B.磁場是為了解釋磁極間相互作用而人為規定的

  C.磁極與磁極間是直接發生作用的

  D.磁場只有在磁極與磁極、磁極與電流發生作用時才產生

  解析:選A.磁場是一種客觀存在於磁極、電流周圍的特殊物質,所有的磁現象都是透過磁場發生的.故選項A是正確的.

  2.(2011年長春檢測)實驗都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條件.奧斯特做電流磁效應實驗時,應排除地磁場對實驗的影響.關於奧斯特的實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該實驗必須在地球赤道上進行

  B.通電直導線應該豎直放置

  C.通電直導線應該水平東西方向放置

  D.通電直導線應該水平南北方向放置

  解析:選D.小磁針靜止時指向南北,說明地磁場的方向為南北方向,當導線南北方向放置時,能產生東西方向的磁場 高三,把小磁針放置在該處時,可有明顯的偏轉,故選項D正確.

  3.(2011年長沙高二檢測)關於磁感應強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若長為L、電流為I的導線在某處受到的磁場力為F,則該處的磁感應強度必為FIL

  B.由B=FIL知,B與F成正比,與IL成反比

  C.由B=FIL知,一小段通電導線在某處不受磁場力,說明該處一定無磁場

  D.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就是小磁針北極所受磁場力的方向

  解析:選D.磁場中某點的磁感應強度B是客觀存在的,與是否放置通電導線無關,故選項B錯.定義式B=FIL中要求一小段通電導線應垂直於磁場放置才行,如果平行於磁場放置,則力F為零.故選項A、C均錯.正確答案為D.

  4.有一小段通電導線,長為1 cm,電流強度為5 A,把它置於磁場中某點,受到的磁場力為0.1 N,則該點的磁感應強度B一定是( )

  A.B=2 T B.B≤2 T

  C.B≥2 T D.以上情況都有可能

  解析:選C.如果通電導線是垂直磁場方向放置的,此時所受磁場力最大F=0.1 N,則該點的磁感應強度為:

  B=FIL=0.15×0.01 T=2 T.

  如果通電導線不是垂直磁場方向放置的,則受到的磁場力小於垂直放置時的受力,垂直放置時受力將大於0.1 N,由定義式可知,B將大於2 T,應選C.

  5.

  圖3-1-2

  如圖3-1-2所示是實驗室裡用來測量磁場力的一種儀器——電流天平,某同學在實驗室裡,用電流天平測算通電螺線管中的磁感應強度,他測得的資料記錄如下所示,請你算出通電螺線管中的磁感應強度B.

  已知:CD段導線長度:4×10-2 m

  天平平衡時鉤碼重力:4×10-5 N

  透過導線的電流:0.5 A

  解析:由題意知,I=0.5 A,G=4×10-5 N,L=4×10-2 m.電流天平平衡時,導線所受磁場力的大小等於鉤碼的重力,即F=G.由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B=FIL得:

  B=FIL=4.0×10-50.5×4.0×10-2 T=2.0×10-3 T.

  所以,通電螺線管中的磁感應強度為2.0×10-3 T.

  答案:2.0×10-3 T

  一、選擇題

  1.

  圖3-1-3

  如圖3-1-3所示,假設將一個小磁針放在地球的北極點上,那麼小磁針的N極將( )

  A.指北

  B.指南

  C.豎直向上

  D.豎直向下

  解析:選D.地球的北極點是地磁場的S極附近,此處的磁感線豎直向下,故此處小磁針的N極豎直向下,D正確.

  2.關於地球的磁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地面上放置一個小磁針,小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磁場的南極

  B.地磁場的南極在北極附近

  C.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地磁場方向都是和地面平行的

  D.地球磁偏角的數值在地球上不同地點是不同的

  答案:BD

  3.(2011年湛江高二檢測)關於磁場,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磁場和電場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特殊物質

  B.磁場對處在其中的磁體有磁場力的作用

  C.磁鐵對通電導線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D.兩根通電導線之間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解析:選AB.磁場和電場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可以透過磁體或電荷檢驗它們的存在.磁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或電流有力的作用.電流與磁體之間,電流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透過磁場發生的.

  4.將一小段通電直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一勻強磁場中,圖3-1-4能正確反映各量間關係的是( )

  圖3-1-4

  解析:選BC.勻強磁場各處的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不隨F或IL而發生變化,故B正確,D錯誤.由於導線垂直於磁場,有B=FIL,即F=ILB.可見在B不變的情況下F與IL成正比,所以A錯誤,C正確.正確答案為B、C.

  5.(2011年南昌高二檢測)某地的地磁場強度大約是4.0×10-5 T,一根長為500 m的導線,通入電流強度為10 A的電流,該導線可能受到的磁場力為( )

  A.0 B.0.1 N

  C.0.3 N D.0.4 N

  解析:選AB.由F=ILB=10×500×4.0×10-5 N=0.2 N.這是導線與磁場方向垂直時得到的最大磁場力,其他放置方向導線受的磁場力要小於0.2 N,平行磁場放置時F=0.故只要小於0.2 N,大於或等於0的力均是有可能的`.故正確答案為A、B.

  圖3-1-5

  6.如圖3-1-5所示,A為電磁鐵,C為膠木秤盤,A和C(包括支架)的總質量為M,B為鐵片,質量為m,當電磁鐵通電,鐵片被吸引上升的過程中,輕繩上拉力F的大小為( )

  A.F=Mg

  B.mg<F<(M+m)g

  C.F=(M+m)g

  D.F>(M+m)g

  解析:選D.在鐵片B上升的過程中,輕繩上的拉力F大小等於A、C的重力Mg和B對A的引力F引的和.在鐵片B上升的過程中,對B有F引-mg=ma,所以F引=mg+ma.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B對A的引力F′引與A對B的引力F引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F=Mg+mg+ma.

  7.

  圖3-1-6

  一段通電的直導線平行於勻強磁場放入磁場中,如圖3-1-6所示,導線上的電流由左向右流過.當導線以左端點為軸在豎直平面內轉過90°的過程中,導線所受的安培力( )

  A.大小不變

  B.大小由零逐漸增大到最大

  C.大小由零先增大後減小

  D.大小由最大逐漸減小到零

  答案:B

  8.在磁場中的同一位置,先後引入長度相等的直導線a和b,a、b導線的方向均與磁場方向垂直,但兩導線中的電流不同,因此所受的力也不同,如圖3-1-7所示中的幾幅圖象表示的是導線所受的力F與透過導線的電流I的關係.a、b各自有一組F、I的資料,在圖象中各描出一個點.在A、B、C、D四幅圖中,正確的是( )

  圖3-1-7

  解析:選BC.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的力F=BIL,由題意知,a、b兩導線中長度相等,電流不同,所受力不同,但力F與I成正比,F-I圖線一定是過原點的直線,因此答案只有B、C兩幅圖正確.

  二、計算題

  9.如圖3-1-8所示,長為L、質量為m的導體棒

  圖3-1-8

  用細線懸掛放入某勻強磁場中,導體棒與磁場方向垂直,當導體棒中透過的電流為I時,細線上的拉力恰好為零,問磁感應強度B為多大?

  解析:由細線拉力恰好為0可知,磁場力為:

  F=mg

  又∵F=BIL

  解得:B=mgIL.

  答案:mg/IL

  10.磁場中放一與磁場方向垂直的電流元,通入的電流是2.5 A,導線長1 cm,它受到的安培力為5×10-2 N.問:

  (1)這個位置的磁感應強度是多大?

  (2)如果把通電導線中的電流增大到5 A時,這一點的磁感應強度是多大?

  (3)如果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某處不受磁場力,是否可以肯定這裡沒有磁場?

  解析:(1)由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得:

  B=FIL=5×10-2 N2.5 A×1×10-2 m=2 T.

  (2)磁感應強度B是由磁場和空間位置(點)決定的,和導線的長度L、電流I的大小無關,所以該點的磁感應強度是2 T.

  (3)如果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某處不受磁場力,則有兩種可能:

  ①該處沒有磁場;

  ②該處有磁場,但通電導線與磁場方向平行.

  答案:(1)2 T (2)2 T (3)見解析

  11.(2011年浙江寧波聯考)金屬滑桿ab連著一

  圖3-1-9

  彈簧,水平地放置在兩根互相平行的光滑金屬導軌cd、ef上,如圖3-1-9所示,垂直cd與ef有勻強磁場,磁場方向如圖所示,合上開關S,彈簧伸長2 cm,測得電路中電流為5 A,已知彈簧的勁度係數為20 N/m,ab的長為L=0.1 m.求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析:彈簧拉力F彈=kΔx

  金屬桿所受磁場力:F=BIL

  由平衡條件知:F=F彈

  即ILB=kΔx

  故B=kΔxIL=0.8 T.

  答案:0.8 T

  高中物理常見的力公式

  常見的力公式

  1.重力G=mg (方向豎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點在重心,適用於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復形變方向,k:勁度係數(N/m),x:形變數(m)}

  3.滑動摩擦力F=μFN {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數,FN:正壓力(N)}

  4.靜摩擦力0≤f靜≤fm (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fm為最大靜摩擦力)

  5.萬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6.靜電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7.電場力F=Eq (E:場強N/C,q:電量C,正電荷受的電場力與場強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為B與L的夾角,當L⊥B時:F=BIL,B//L時:F=0)

  9.洛侖茲力f=qVBsinθ (θ為B與V的夾角,當V⊥B時:f=qVB,V//B時:f=0)

  注:

  (1)勁度係數k由彈簧自身決定;

  (2)摩擦因數μ與壓力大小及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高中英語,由接觸面材料特性與表面狀況等決定;

  (3)fm略大於μFN,一般視為fm≈μFN;

  (4)其它相關內容:靜摩擦力(大小、方向)〔見第一冊P8〕;

  (5)物理量符號及單位B:磁感強度(T),L:有效長度(m),I:電流強度(A),V:帶電粒子速度(m/s),q:帶電粒子(帶電體)電量(C);

  (6)安培力與洛侖茲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則判定。

  名師為高一學生解惑 物理同步課程學習方法

  的是很簡單的,或者說只要開了竅,就一馬平川了,在這裡站在的角度提出幾點建議,當然這裡的學法指導是針對新課程時的策略!

  第一步:上課聽講課,筆記只記規律性的東西,講課的時候關鍵聽懂,未聽懂就要及時的問,在這裡不要害羞,相信任何一個都會耐心的指導。

  第二步:不要直接做題,如果直接做你會受到很大打擊,會有很多錯誤!這說明你對規律、定理還認識的不深刻,聽懂和會做題是兩碼事,會做題就意味 著已經會應用,那是更高層次的,那怎麼辦呢?我建議大家買些關於教材全解類的輔導書,像王后雄的教材全解,薛金星的教材全解都可以,把輔導書上關於老師所 講的內容在一遍,參考書讓通常帶有難點和易錯點的例題知道,這些例題很關鍵,做的時候先不要看答案,先自己想,實在沒頭緒了再看答案,最後完全弄透這 道題 高中化學。大家在做輔導書的時候會有不懂的地方,還是那句話,問老師,記住:在學校就是靠老師,這點準沒錯!

  第三步:完成老師留的作業,一定盡全力將老師作業題目弄得一清二楚,爭取一道不落全做,並做會。這不是空話,之前你已經把輔導書上的難點、易錯點搞得很透了,作業不成問題。

  第五步:在老師講解過程中注意在解題方面與老師對比,找到最正確、最快、最適合自己的解題,經這些東西強化在腦子裡,或記在筆記上,留以後複習用之。

  第六步:對於層次好的同學應繼續利用全解類輔導書,找些大題提升難度,強化訓練,從而拔拔尖!對於層次一般的學生,緊跟著老師就可了。

  以上方法同去可參考借鑑,並結合自己的情況稍作改進,相信你的物理一定會學得不錯

  高考物理複習:注重“橫向”聯絡

  “是中成績區分度較大的科目,”南開王天祺給大家介紹自己在現階段的衝刺中,學科的和主要任務,即對進行系統地梳理與總結,努力使系統化、模組化。

  “力”“電”知識橫向聯絡

  現在大多校已經完成了物理的第一輪複習,同學們對力、電等各大章節的縱向知識脈絡已經形成,王天祺建議大家現階段的物理複習,更應當重視“力”和“電”兩大部分的橫向聯絡。

  力學和電學的內容是高考中的重點,而融合這兩部分知識的綜合題更是每年考題中的熱點。首先大家必須關注力學中三大觀點——即“牛二律”“能量”“動量”知識的熟練運用和靈活選用。特別是“能量觀點”更是物理的核心。其次,還應該重點強化對電場和磁場的能屬性的理解。最後,還應注意力與電的聯絡,如力學中的超重和失重問題,我們也可以把它和電場、重力場的複合問題統一地歸結為等效重力加速度問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知識。

  歸納經典物理模型

  在這一階段,同學們還應當努力使知識模組化,加強對於物理模型的把握。無論高考題目如何花樣翻新,但其核心終歸離不開幾個經典的物理模型。例如“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模型”(分輕繩和輕杆兩類),“子彈打木塊模型”,“人船模型”等。建議大家要在複習中總結相關模型的常用結論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中節約時間,準確地找到思路。

  做精、做好一本練習

  談到做題的問題,王天祺認為,做練習貴精而不貴多,不應該把寶貴的時間丟入無邊的題海中。現在應該做精、做好一本練習,不能僅以完成練習為目標,對做過的題至少要複習一遍,這樣才能說對這道題已經掌握了,要知道高考比的是你掌握多少題而不是做過多少題,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複習切忌“撒大網”,因為在有限的精力下,網越大,網眼也越大。

  物理解題中的心理操作

  解題時,將題目所描述的物理現象譯成物理圖象輸入暫時儲存,而後將進行一系列複雜的心理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進行心理操作,一是要有操作物件,二是要有一定的操作規則(包括操作的先後次序)。物理解題中的心理操作物件是貯存於長久記憶中物理知識的基本模組。而這些“模組”資訊量的大小,整合化程度的高低,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操作規則必須符合本門學科的原理和人們認識的規律。所謂心理操作是指對這些“模組”進行加工、組合、銜接、再造的心理過程。沒有這些“模組”,心理操作就失去了原料。不能要求一個毫無物理知識的人去解物理題,不論他如何,也不會解出物理題來,道理很簡單,因為在他大腦的長久記憶裡沒有貯存加工的“模組&rdquo 高中生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

  物理知識點總結:考點知識解讀 直線運動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它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等運動形式.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需要選定參照物(即假定為不動的物體),對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所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它的運動的描述就會不同,通常以地球為參照物來研究物體的運動.

  2.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只有質量沒有形狀和大小的點,它是一個理想化的模型.僅憑物體的大小不能做視為質點的依據。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是從物體運動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向量.路程是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況下位移的大小小於路程,只有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才等於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是向量.

  ①平均速度:質點在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粗略描述 高中數學.

  ②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軌跡上質點所在點的切線方向指向前進的一側.瞬時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精確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

  ②平均速率:質點在某段時間內透過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率.在一般變速運動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於平均速率,只有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二者才相等.

  10.運動影象

  (1)位移影象(s-t影象):①影象上一點切線的斜率表示該時刻所對應速度;

  ②影象是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影象是曲線則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

  ③影象與橫軸交叉,表示物體從參考點的一邊運動到另一邊.

  (2)速度影象(v-t影象):①在速度影象中,可以讀出物體在任何時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影象中,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大小等於物體的速度影象與這段時間軸所圍面積的值.

  ③在速度影象中,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影象上所對應的點的切線的斜率.

  ④圖線與橫軸交叉,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反向.

  ⑤圖線是直線表示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或勻速直線運動;圖線是曲線表示物體做變加速運動.

  高一物理學習方法:摩擦力作用機制揭秘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摩擦這種現象並不陌生。比如,在冬季結冰的路面上,行人很容易滑倒,但是撒上一層煤渣後,就很安全了;又如人們為了減少機器內部零件的摩擦,便不時地新增潤滑油等。這些現象都與摩擦有關。

  那麼,什麼是摩擦呢?摩擦是指互相接觸的物體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物體的接觸面上所發生的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作用。這種阻礙相對運動 的力,叫做摩擦力。由於摩擦力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有關摩擦力的研究和探索也一直在進行著。但是,至到今天,人們對於摩擦力的本質,卻還認識得不是十 分清楚。

  最早對摩擦進行實驗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 高中政治。他對錶面光滑程度不同的物質的摩擦作了比較,提出物體間的摩擦程度取決於物體表 面粗糙程度的大小,表面愈粗糙,摩擦力愈大,即固體表面的凹凸程度是產生摩擦的根本原因。這一想法後來逐步被髮展為一種學說——凹凸說。該學說認為:物體 表面無論經過何種加工,都必然留下或大或小的凹凸,這種表面凹凸不平的物體相互接觸,就必然產生摩擦。有人對此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固體表面的接觸,猶如把 一列山脈翻過來蓋在另一列山脈上一樣。由於它們的相互咬合,所以只有把凸部破壞掉,才能使之滑動,這便是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摩擦力的基本原理。這種學說在 很長一段時間裡,受到許多人的支援。

  對於摩擦力本質的另外一種看法是分子說。這是由英國的學家德薩古利埃提出的。他認為,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是摩擦面上的分子力相互交錯所致。該 學說指出,物體表面愈是光滑,摩擦面愈是相互接近,表面分子力就愈大,這樣摩擦力也就愈大。但是這種學說由於加工技術上的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實驗的證實, 因而入們對此很難接受。

  進入20世紀以後,分子說逐漸得到很多人的支援。一個叫尤因的人首先指出因摩擦引起的能量損失,是因固體表面分子引力場的相互干涉所致,與凹凸 程度無關。而另一名著名的學者哈迪,他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從而證明了分子說的正確性。他首先把兩個物體表面研磨得極光滑,然後來做摩擦實驗,結果發現,兩 物體磨得越光滑,它們之間的摩擦力就越少,但是這種光滑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摩擦力反而有所增加,甚至兩個光滑的金屬面能“粘”在一起。而這正好證實了分 子說的觀點:當兩個表面的分子互相進入彼此的分子間的引力圈時,兩者間就能產生強烈的粘合作用,並以摩擦力的形式顯示出來。哈迪的實驗為分子說提供了有力 的證據,分子說因而獲得了廣泛的承認,並被進一步發展為“粘合說”。

  但是,凹凸說並沒有因分子說和粘合說的進展而被完全廢棄,它與對立的分子說和粘合說都持之有據,言之有理。有人在這兩者的基礎上提出了包含凹凸 說內容的綜合性的現代粘合論。看來,有關摩擦力本質的爭論還將繼續下去,究竟孰是孰非,人們將拭目以待。 同學們如有,將來可從事一些有關摩擦學的研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