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導遊詞範文
十三陵導遊詞範文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我們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十三陵是世界上儲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位於北京北郊昌平區天壽山腳下。距京城約50公里。陵區面積約40平方公里。整個陵區四面群山環抱,山前流水潺潺,明堂廣大、四周圍以高牆,因山設險。因為這裡埋葬有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所以稱明十三陵。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以長陵為中心,錯落有致的分部在群山綠樹之間。
也許各位要問了,北京有那麼多的名山勝水,為什麼偏偏要選在這裡建陵呢?明永樂五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士風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尋找"吉壤"。先後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後來江西術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後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並改黃土山為天壽山。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一座石牌坊,就是進入陵區的標誌,牌坊為5門6柱11樓建築形式,建於嘉靖年間。是國內現存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雲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築的特點。穿過石牌坊即大宮門,為陵墓區的正門。門前豎著“官員等人至此下馬”碑。宮門後是碑樓,碑樓周圍有四座精美的華表。碑樓中的“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在碑的四面分別有:朱棣之子仁宗朱高 撰寫的為其父歌功頌德的碑文,有清朝維修十三陵的經過,有記述明朝滅亡的教訓,還有乾隆皇帝撰寫的《哀明陵十三韻》。
從碑樓到火焰牌坊是長達780米的神道。神道兩旁立有石像生,共24個石獸,12個石人,共計18對,36個。其中,獅子、獬豸、大象、麒麟、馬各四隻,分別是兩立兩臥。有武臣、文臣和勳臣各有四位。神路最北端是欞星門,因為三根柱子上各有一個火焰寶珠,所以這裡也被叫做火焰牌坊。透過神路可以到達各個陵區。下面我們先去看看長陵。長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於天壽山主峰之下,埋葬著明成祖朱棣及皇后徐氏。在墓葬制度中被稱為“一帝一後製”。整座陵區建有周長80華里的圍牆。圍牆中還設有東山口、老軍堂等十六個關口。長陵祾恩殿是仿紫禁城的太和殿而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帝后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九五開間,重簷廡殿頂,殿內有32根金絲楠木大柱。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儲存完好的祾恩殿。
由於長陵的地宮沒有發掘,所以我們在長陵的遊覽就先告一段落。不過大家不用著急,接下來我們將要去的定陵,在那裡大家就可以參觀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宮殿了。
定陵是明朝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的合葬墓。位於大峪山腳下,佔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但是他貪婪、懶惰成性,在位的48年當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導致國家處於癱瘓狀態。但是他雖然昏君懶惰,卻耗銀800萬兩,歷時6年修建了他的陵寢。因此後人評論,其實明朝滅亡的命運,在萬曆皇帝時就已經成為定局。由於定陵的地面建築屢遭戰火和人為損壞,所以殘存不多。並且和長陵的規制完全相同,所以咱們就直接去地宮。
地宮距地面27米,總面積達到了1195平方米,整個建築都是磚石結構,分為前、中、後、左、右五個殿堂。共7座券門。後殿的門用漢白玉建造,有門丁九九八十一顆。象徵陽數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