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察日記成為學生攀登科學高峰的階梯範文

讓觀察日記成為學生攀登科學高峰的階梯範文

  寫科學觀察日記是科學教師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長期堅持觀察、記錄,獲得科學方方面面的知識,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又培養了實事求是、勇於創造、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

  本學期,我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了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並試圖讓學生的科學觀察不僅僅侷限在科學課堂上,而是更多地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從許多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中發現科學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髮現了許多我們熟視無睹的科學現象,敢於對我們平時認為理所當然的解釋提出質疑,並進一步用自己設計的實驗來驗證猜想,從而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然後把自己的所見、所思、所作、所想以科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那麼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寫好觀察日記呢?

  一、提高創新能力,從培養科學細緻的觀察能力開始。

  觀察是一種基本的認識活動,貫穿於人們科學研究、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科學的觀察作為一種思維活動,是將現在的觀察與過去觀察獲得的經驗聯絡起來進行加工改造。觀察能力是發展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也是構成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因素。觀察是“源”,創新是“流”,只有使觀察與思維互相滲透,才能促進學生的想象力,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只有善於觀察,才能創新。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首先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始。

  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深入細緻觀察的品質,學會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根據科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但是,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不是自發形成的,而且學生的年齡特點又決定了他們不知如何去發現、研究、探索,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去啟迪。眾所周知,科學課以實驗為主,而幾乎每個實驗都要進行觀察,所以,在實驗過程中,我總是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看,眼是最重要的觀察器官,如果不用眼仔細看,實驗中的現象會“曇花一現”,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環節,每一步細小的變化,如在做液體的熱脹冷縮實驗時,我“將裝有紅水、橡膠塞和細玻璃管的燒瓶放入裝有熱水的水槽中之前,要求孩子們睜大“火眼金睛”仔細觀察,當我把燒瓶剛放入熱水的一剎那,細管中的液麵先是下降,然後就上升了(因為剛開始燒瓶受熱體積增大,液麵就下降;之後瓶中液體受熱膨脹,體積增大液麵上升),由於孩子們觀察細緻,發現了這稍縱即逝的現象,有十幾個孩子異常興奮,敘述了看到的現象,並且把今天的實驗寫成了心得,其中有個孩子就說:“老師讓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我用善於發現的眼睛看到了科學的光明。”二是鼓勵學生觀察時不侷限於看,也可以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用舌嘗(保證安全情況下),如《觀察水》一課(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分辨牛奶、水、白醋的活動中,我沒有急於讓學生分辨,而是和他們一起探討可以用哪些方法觀察,當孩子們瞭解到觀察不光是用眼看,還可以用鼻聞、手摸、舌嘗時,我又進一步和他們探討分辨牛奶、水、白醋觀察的順序:先看、看不出來再聞,聞不出來再嘗(僅限於安全的情況)孩子們掌握了方法,順利地完成了觀察分辨。學生就嚐到了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喜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反覆強化練習,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會大大提高。這樣,學習興趣促進能力提高,能力提高又促進興趣發展,形成良性迴圈。

  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獨特的觀點。

  從去年上學期,我就開始培養學生寫科學觀察日記與科學小論文,到現在已有近兩年時間。一開始,我讓同學們寫在日記本上,每週兩篇。寫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存在應付心理,純粹為寫觀察日記而去觀察,還有個別抄襲網上作品的現象。於是,我就向同學們講明寫觀察日記的重要性,告訴他們每一個偉大的發明都是從觀察開始的。為了保證質量,改為每週一篇。一開始學生觀察的範圍比較侷限,視野比較狹窄,喜歡寫一些常見小動物、植物的觀察日記,如小狗、小雞、螞蟻、烏龜、金魚、滴水觀音等,學生的每篇觀察日記我都及時認真批閱,對寫得好的同學進行表揚鼓勵,並指出不足之處,讓學生修改,在班上範讀,還制定了相應的獎懲制度。這樣,學生寫觀察日記的積極性高漲,質量也大有提高,有時還經常向我提一些自己弄不明白的科學問題,親自動手進行一些科技小製作。這樣經過一段時間,湧現出了一批寫得比較好的同學,而且在寫科學日記的過程中漸漸養成了善於觀察、積極動腦、勇於質疑的好習慣。

  隨著網路科技的普及,我瞭解到班裡有半數同學家裡都上著網。於是,今年上學期,我就要求家裡能上網的同學每人建一個部落格,把日記發表在部落格上。不限數量,但一定要有質量,到現在有一部分學生寫的部落格已相當好了。有這麼幾篇觀察日記我印象比較深刻:今天爸爸買回了活蝦,我自告奮勇幫媽媽收拾蝦——挑蝦線,當我細心的挑蝦線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活蝦為什麼不流血呢?問媽媽她說也不清楚,於是我趕緊上網查,原來,蝦是有血的,只不過他的血液是淡藍色的。在動物界不只血紅蛋白一種,還有血褐蛋白,血綠蛋白、血藍蛋白。例如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就是血液中含血藍蛋白,是一種含銅的呼吸色素,也能透過與氧結合和分離來運送氧氣,和氧結合後是淡藍色的,而脫氧後是無色的。這就是在貝類或昆蟲、蝦蟹中從未見流鮮紅的.血的原因。我撥開蝦的身體仔細看了看,果然有點發藍,但不明顯。生活裡處處是科學呀!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學生在發現問題,進而自主解決問題,並以科學觀察日記或小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而是自發自願進行的,並樂在其中,時間長了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觀察習慣。透過觀察能夠發現許多生活中經常被我們忽視的科學問題,積極動手動腦,敢於向“常理”挑戰,向“權威”挑戰,破陳出新,既鍛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大有裨益。

  三、欣賞品析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日記寫完後,對日記的欣賞評析能激勵學生更好地寫作。我對學生的日記批改後,每週進行賞析,先挑有普遍性優點的日記讓學生範讀,然後及時表揚,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如連續多次觀察記錄的、實事求是的、有科學新發現的,我都拿來讀給全班同學聽,並給予點評。被讀的同學受到鼓舞,聽的同學也羨慕並奮起追趕。教師的點評,能給全體學生一個明確的方向,這樣的日記賞析,既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又是一次科學發現的交流盛會。

  觀察日記是學生持之以恆的體現,也是認真細心觀察的結晶,“最平常的東西說不定是最新奇的東西,最微末的存在,有可能是最偉大的存在。”在平常的科學教學中,我將繼續悉心指導學生寫好觀察日記,讓觀察日記成為攀登科學高峰的階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