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乾陵概況導遊詞範文
咸陽乾陵概況導遊詞範文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於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
乾陵位於乾縣城北門外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於684年,是唐十八陵中儲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陵園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內城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1582米,厚度為24米。四面各有一門(東為青龍門、西叫白虎門、南稱朱雀門、北是玄武門),現在各門附近的村莊仍以門名稱之。
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門外。據《金石萃編》記載:宋金時共有13段題字,但多被風雨剝蝕,唯金代太宗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寫、旁有漢字翻譯的“即君行記”儲存較為完整。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而此碑儲存的女真文字便成為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北邊,原有61番酋石像。現存60尊,是武側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頻,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明代劉伯溫作詩道:“番王儼待立層層,天馬排空勢欲騰。”郭沫若也曾詠詩曰:“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就是對石刻雄姿的`描寫。
乾陵形制雄偉,建築也很牢固,據《新唐書·嚴善思傳》載:“乾陵玄、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據勘查,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從墓道口到墓門共39層石條,每層間都有鐵栓固定,井用白鐵水灌注。這些情況與文獻記載吻合。
乾陵不僅外現宏偉,修建堅固,內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愛書法,廣為蒐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李治和武則天均處於盛唐時期,且據勘查,乾陵雖經1000多年,卻未被盜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
乾陵的範圍很廣,除山陵外,還包括縣城東北一帶17座陪葬墓在內,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墳墓。這些墓的封土堆基本儲存完好,個別墓前陳列著一些石刻。
乾陵是盛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後黨和政府曾多次撥款重修,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重點發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出土大批文物,供中外遊客參觀、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