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就是理想的生活嗎隨筆

行走在路上就是理想的生活嗎隨筆

  19歲那年,我看多了網上的旅行攻略,看著無數美麗的照片,開始蠢蠢欲動。

  我無疑是幸運的,爸媽怕我在路上受委屈,給足了錢。我卻總覺得這樣不足以彰顯特立獨行,這樣的行走不算真正的在路上。最後,我帶著三千元錢和一張硬座火車票,踏上了西去的行程。

  為了省錢省時,所有的車票我都買在了晚上,而且是硬座,這樣可以省下四天的酒店費用。我從濟南坐到了太原,又從太原坐著古舊的綠皮火車,在滿是汗臭味的狹小空間裡,忍受著八月份北方的灼熱,去了平遙古城。

  平遙,是真的漂亮而又古樸。我手裡的相機一刻也沒停歇,我蹭著別人團隊導遊的講解,只恨不能將所有的文化底蘊一股腦兒地吸收進去。

  我從平遙回到太原,又去了寧夏,騎在駱駝上的那一刻,只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握著僅有的三千元,一路從寧夏去到了蘭州,最後在西安吃了一碗羊肉泡饃後,坐了21個小時的硬座火車,回到了濟南。

  這是多麼充實的十二天,我從祖國的東部一路穿行到了西部。在那個還沒有微信朋友圈的年代裡,我把所有的照片發到了人人網上,引來了無數的稱讚和豔羨。

  那一刻,我的滿足感甚至比旅行途中的經歷還要膨脹。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我就一直行走在路上。

  大二時,我翹課三天去了湘西鳳凰古城,發人人網的興奮感甚至超過了旅行的本身。我坐在江邊的酒吧裡,一遍遍翻看著評論裡讚美的語句。

  “你好幸福啊!”“好羨慕你啊!”“這才是人生,好嗎?”……

  我笑得合不攏嘴。而最終迎接我的,除了院公告欄裡碩大的紅色通報榜之外,還有一份三千字的檢討書。

  那一年的期末考試,我是系裡的第42名,而入學時,我的高考成績是全系第3名。

  可是,行走在路上,遠比名列前茅要酷得多,我陷入了一種無盡的怪圈中,以至於我總是在從一個地方回來後,渴望去另一個地方。而除了相機裡的照片,我彷彿不記得我在那座城市裡經歷過什麼。

  我一邊拼盡一切全力省錢,一邊想盡辦法請假、逃課完成旅行,這讓我身心疲憊。我漸漸地在硬座車廂裡無法入睡,甚至當我躺在溫暖的床上時,耳朵裡也總響著轟隆轟隆的火車聲。

  20歲出頭的我們太過年輕,在這個資訊龐雜的社會中怎麼都無法找尋自己。我逃脫不出所有人豔羨的目光,也逃離不開他們說起我時驚歎的語調。我只能一直在路上,不停地行走,看起來很酷地行走著。

  大四那年,我被迫停下了腳步。同學有的保了研,有的考了國考,還有的拿到了大企業的錄用通知,數不勝數。

  我滯留在原地,第一次無法行走。

  那時候,我才頓悟,我一直行走在路上,卻也一直停留在原地。我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單,沒有複習備考的準備,只有電腦裡存貯的數以萬計的照片,和那些在我腦海中恍恍惚惚、難以明晰的景點。

  我停了下來,開始環顧我生活的.世界。這個狹小卻溫馨的宿舍,陪伴了我四年,還有根本不曾一同吃過幾次飯的室友,講臺上情緒激昂的教授,甚至校園裡那隻被喂胖的流浪狗。

  我們為什麼要一直走在路上?

  這個世界太過喧譁,彷彿走出去才是最美好的。留在大城市裡的青年、在國外學習的同學,還有很多像我一樣,覺得世界這麼大,應該去走走的人們,或許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什麼樣的節奏才是最幸福的節奏。

  我們喝多了“雞湯”,認為年輕,我們要為了夢想奮不顧身,我們要去看看這個廣闊的世界,要去領略不同的文化內涵。不論有錢沒錢,彷彿不曾行走在路上,就是被這個世界所拋棄的一個。

  誰又可以說不對呢?

  可我們只有二十多歲,我們除了滿臉的膠原蛋白和一腔熱血,我們憑什麼指望一帆風順,憑什麼指望要在這樣的年紀裡,看遍別人窮其一生無法看遍的美景。

  誰又說宅在家裡看劇、看書的日子不好呢?

  朋友圈裡的訊息太嘈雜,只要輕輕一刷,總會看到迷人的美景、新購入的口紅,還有誘人的美食。好像大家過得都那麼悠閒自得,唯獨自己晦暗無光,所以遇到什麼最新奇的,總要發朋友圈,看著點贊數量的增加,好像也就值得了。

  可生活從來都是最原本的模樣,單一而乏味,哪裡有那麼多絢爛繽紛,哪裡有那麼多異域時光。我們能做的,只是在享受當下的同時,去憧憬,去暫留遠方。

  現在的我,可以拿著工資,利用年假去任何地方悠閒地度假,不必擁擠在狹小的火車車廂內,不必忍受著青年旅館裡共用的洗漱間。我可以坐在巴厘島庫塔海邊的長椅上看日落,可以在塞班的公路上盡情奔跑。雖然我每年只會走在路上十幾天,我卻覺得,享受當下和偶爾在遠方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