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虎牢關之戰為什麼能贏隨筆

李世民虎牢關之戰為什麼能贏隨筆

  行動方向的選擇

  公元620年,22歲的李世民親率五萬唐軍,兵臨洛陽,強攻不下,開始圍城。八個月後,城中三萬戶已降到三千戶。自立為鄭王的王世充仍負隅頑抗。唐軍也疲憊不堪,發生了大規模逃亡事件。在這相持階段,比拼的已經不是彼此的實力,而是意志。

  恰在此時,王世充的外援——夏王竇建德率十萬生力軍趕到。他們剛剛在河北、山東一帶掃滅群雄,士氣正盛;而且竇建德平時不但把錢財盡數分給部下,與之同甘共苦;還輕徭薄賦、深得民心。更令人沮喪的是,北方的突厥,趁機南侵李唐國土,這使得圍洛的唐軍得不到任何支援。

  退則前功盡棄,戰則腹背受敵;是退是戰,一時兩難。多數將領主張退兵以避敵鋒,只有兩個人提議,分兵繼續圍城,由李世民率精銳,佔據虎牢關,以逸待勞破滅竇建德,這樣一來,洛陽不攻自克。

  面臨行動方向的選擇,李世民一錘定音,決定圍洛打援。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渾身上下散發著忘我的熱情,遇到危局和挑戰,從來只選擇擁抱而不是逃避,這正是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所提出的“成長型心智”的'表現。成長型心智傾向於超越自己,往往會以自身進步為標準,常常處於嘗試或探索狀態,最終獲得自我解放。

  圍洛之前,李世民在窮追宋金剛時,曾甩下主力部隊,拋下輜重糧草,孤軍深入,兩天不吃飯,三天不卸甲,終於趕上敵軍,第一天連續突破其八道防線,第二天又突破第九道,當對方試圖組織第十道防線的那一刻,士氣徹底崩潰。他相信自己必能獲勝的執念透過努力換回了自己最終獲勝的現實。當然,選擇行動方向,可不是光憑冒險,為了捕捉殲敵的時機,他閉營養銳,耐心等待了整整三個月。

  個人資源的調配

  在選定方向後,李世民開始調配資源,選出3500人,這些人個個身經百戰,訓練有素,關鍵是還能扛得住餓,耐得了寒。他要靠這3500人去對抗十萬強敵。

  虎牢關是洛陽東邊的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山嶺交錯,自成天險。比對手搶先據險,是致勝的關鍵。李世民再次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精神,日夜兼程,在竇建德距離虎牢關不到三十里地時,終於趕到。正是這三十里地,決定了二人不同的命運。

  為提振士氣,下午到達,次日上午李世民就直奔夏軍大營挑釁。一路上令秦叔寶、程咬金等人設下伏兵。自己和尉遲敬德一起,帶著四個騎兵繼續前進。在遇到夏軍巡邏兵時,直接亮明“秦王”的身份,藉此把對方五六千人誘入埋伏圈。戰鬥至最緊急時,他被幾千人追趕,還能回身放箭,箭無虛發。如果沒有超凡的膽量,在那麼危險的境遇下,別說左右開弓了,恐怕就只有滾鞍的份。

  在戰場上,膽量首先要求的並非戰勝敵人,而是戰勝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把“膽量”比作“使武器鋒利和發光的真正的鋼”。威靈頓在和拿破崙決戰時,冒著炮火在前線觀察敵情,參謀多次勸他撤離,而他就是不動,參謀只好問他,萬一您陣亡了有什麼遺言?威靈頓頭也不回地說:“告訴他們,我的遺言就是像我一樣站在這裡。”

  相比之下,李世民比威靈頓更勇敢,當然,他的膽量還源自於身邊有一個手使馬槊、武藝高超的尉遲敬德。兩個人多次出生入死,死裡逃生,共同演繹了一段段傳奇。李世民懂得如何調配資源,透過跟別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迴避在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尋找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自己的強項。

  當初尉遲敬德剛投降時,因部下逃跑被抓。有人建議殺掉他以絕後患。李世民不僅釋放了尉遲敬德,還領他到內室,翻出金銀,遞給他,說若真要離開,就以此做路費。李世民絕不是故作姿態,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英雄相惜。後來尉遲敬德為李世民肝腦塗地,相信這樣做也絕不僅僅是出於信任,更是因為他從李世民身上看到了一股燃燒在胸中的火焰。

  李世民用內在的激情和能量,引領著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還有他們身後那3500人,在虎牢關這個地方,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對決。他們要做到的不是據險死守,而是全殲敵軍。

  執行進度的把控

  該行軍時行軍,該防守時防守,該進攻時進攻,在執行進度的把控上,李世民做得很到位,尤其是對竇建德的最後一場奇襲戰。

  當時已近中午,隔著汜水,對岸的夏軍營寨相連,綿延二十多里,李世民遠遠望見對方沒有吃飯,正散亂地坐在地上休息,還有不少士兵出營,到河邊飲馬洗澡。於是他趕緊派宇文士及帶三百孤軍誘出竇建德的幾千騎兵出來交戰,這樣一來,對面陣腳更亂。李世民即刻大喝:“賊勢已懈,急擊勿遲!”唐軍雖只有3500人,但像秦叔寶、程咬金這樣的猛將就有數十個,其餘也都是身經百戰的驍騎,雖然沒有吃飯,但早就習慣了,也不覺得餓。他們分成八隊,一起渡河。

  恰好竇建德此時正召集朝臣開會,壓根沒想過如此微弱的唐軍會主動出擊,光碟算著自己該怎麼進攻,所以竟把主帥大營設在離汜水不足五百米的地方。聽到唐軍渡水來攻,連忙命朝臣後撤,組織騎兵前突。一時人湧如流,後退的朝臣,擋住了前進的騎兵。竇建德一看不行,又命朝臣先回大營,等騎兵透過之後再行撤退。

  就在朝臣一進一退之間,唐軍已至。所謂兵敗如山倒,二十餘里的大營,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後面的人也不知發生了什麼,只見前軍潮水一般湧來,想是敗了,也就跟著轉身開跑。有些征戰多年的老兵,經驗豐富,還想列陣堅守。偏偏陣中還有之前收降的新兵三萬多人,其中很多自當兵以來只打過一仗,還是敗仗,他們以為打仗就是先逃跑後投降,一見前邊敗了,馬上奪路狂奔,擋都擋不住,敵人還沒看見,就先把自家營壘衝個七零八落。兵馬自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

  夏王竇建德見勢不妙,想趁亂逃跑,但無論他如何東奔西竄,總有兩騎窮追不捨。原來他那身黃金寶甲實在太引人注目,被唐軍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二人看見,知道肯定是重要人物,想抓了領賞。竇建德跑到汜水跟黃河彙集的牛口渚,再無路可逃,最後被趕來的楊武威用槊刺在馬腿,跌落下來。眼見白士讓跟著舉槊刺來,慌忙喊道:“莫殺我,我是夏王。如若相救,富貴與共。”二人聽得心花怒放,高興得幾乎要給他行禮——連忙綁了回營。

  這一仗,李世民以絕對劣勢兵力獲全勝,還擒拿敵軍主帥。接下來,他馬不停蹄押著竇建德回抵洛陽,瓦解了王世充守城的意志。李世民以數千騎兵破十萬強敵,一戰擒兩王,從此威名震天下。

  李世民能贏,源自他不斷的努力。這種努力絕不是一味地“使力”,而是一種意志力的較量,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真實的世界是沒有說明書的。到底應該如何努力,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怎樣有效地啟動、維持和最佳化對一件事情的投入。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關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