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談甚歡時有些話還是不說為好雜文隨筆
相談甚歡時有些話還是不說為好雜文隨筆
有些事情,自己知道就行了。
前兩天,一位外地的男同學到武漢有事,順便與一位住在武漢的女同學見了一面,兩人將他們吃飯時的照片發在同學群裡,大家都很羨慕。畢業四十年後的首次見面,不易。
這讓我想到前不久與這位女同學在家鄉見面時的一件事。
上次與兩位同學在家鄉見面,相談甚歡。聊各自的近況,聊同學們的情況,甚至還聊到我們年輕時的情感,幾乎是無話不談。
但有一件事情,她們問我時我打住了。
她們問的就是這次到武漢去的這位同學的情況。她們的問題是:他畢業後不是留校的嗎?怎麼回到老家去了?
這裡面的大致原由我是知道的,但我也知道,儘管在這種場所,儘管事情過去了幾十年,還是不說為好。
我回答她們:這裡面的情況我是知道一些,但還是不告訴你們為好。
我不說,她們也沒再問。
為何不能告訴她們?有什麼不能說的?當時瞬間作出的反應,現在慢慢想來,還是有些理由的。
這位同學留校一年後,以一種衝動的方式追求一個女孩,在學校鬧得滿城風雨,被調到其它單位。他感到在武漢成家無望,只好調回到老家的一個工廠,又在調動的過程中惹出一些事情來,導致他的職場之路好長時間走得不順。
同學之間相互瞭解分別後的情況,也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事情超出了一般瞭解的範圍,便不再是瞭解、關心的問題了。
作為知情者,人們常常有種炫耀的慾望,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你知道,好像多了一種資訊資本,有一種傳播的衝動,如果不用內心的閘門攔住,是很容易洩漏出來的`。
人們還有窺視的慾望,對那種不為人知的個人隱私格外感興趣,有的人甚至會到處打聽、刨根問底,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隱私。作為個人而言,我們不願意將這些隱私告訴別人,同樣更不希望知道了這些事情的人再次傳播。尊重個人隱私權,是我們這個社會應有的契約。
我們得知的一些情況,常常附加了很多其它的因素。如某人在特定場合說的話,如果其他人在另外場合轉述,味道就變了。有些事情,是一時衝動引起的,過了那個時段後,當事人早已回到平常狀態,如果再去說已沒有意義了。
況且,我們聽到的訊息,往往還帶有傳播者個人的選擇性,並不能真實地反映出事情的全貌。每個傳播者對事情的理解也不同,一般是以自己的認知來理解事情。這樣一來,事情常常會在多次傳播後走樣變形,與事情的本來面目相差很遠。
山不轉水轉。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是很奇妙的,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遇上,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將心裡藏著的秘密說出去了。我們自己把不住的嘴,不要相信別人就能把住。
看到兩位同學在武漢見面的照片後,我在想,如果我當時將那位同學的事情告訴她們後會怎麼樣?她還會樂意見那位同學嗎?相見後還有那麼單純的快樂嗎?
看來,還是沒有說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