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臺觀與法門寺的雜文隨筆

金臺觀與法門寺的雜文隨筆

  一、張三丰隱居金臺觀

  經過金、元代的百年混戰後的寶雞,在明朝統治下開始平定。明王朝採取恢復生產的措施,大量避戰的流民歸田。1463年十一月(12月)朱元璋還派戶部主事李亨到西安、鳳翔發放賑濟糧款,安定人民生活,鼓勵農耕,詔令承認農民耕種的荒田歸農民所有,並且免除三年的徭役和賦稅。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為了穩固政權,也求助於神靈作為明王朝的`精神支柱。既提倡佛教,也奉通道教,明有三個皇帝曾派使尋覓頗有聲望的道人張三丰;張三丰曾隱居寶雞金臺觀中。

  金臺觀位於寶雞市區北部陵原東南角臺地上,居高臨下可鳥瞰寶雞市區,是道教在關中的有名道觀,他創建於元末。明初,張三丰據此後更為擴建重修,觀內建築分兩部分,中部依原砌洞三眼,名修真、朝陽、飛仙;洞前中、東西列建三清、后羿和元帝等八座大殿,西北角有八角形東華亭一座。觀門為二層,名玉皇閣,粉牆紅門,雕樑畫棟,五脊六獸,飛簷上翹,碧綠間黃琉璃瓦蓋頂,旭光反射,夕陽晚照,金碧輝煌,故有“金閣流霞”之譽,為寶雞八景之一。山門外有鐵鑄旗鬥一對,聳立天際。

  朱元璋對張三丰雖“敬聞其名”,但“遣使覓之不得”到了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也遣使尋訪張三丰,也未找到。過了50年後,到了英宗朱祁鎮天順三年(1459),聽聞張三丰在寶雞金臺觀居住,贈張三丰“通微顯化真人”名號,據《續陝西通志》載,敕書懸於寶雞金臺觀修真洞口上方,並刻有石碑以志其事。

  寶雞民間傳說,把張三丰稱為仙道,能騰雲駕霧,武術超群,入地消遁,料事如神。他在金臺觀修煉仙道和武藝,金臺觀東華亭內建一斗大圓石球,相傳為張三丰練功用。又傳寶雞西35裡坊塘埔北有一險峰,名西武當,此處亦稱佛巖,張三丰也曾在此講道經和傳授武術。後來,他曾到四川青城山隱居,又到湖北武當山傳道授武。

  關於張三丰有二,宋徽宗時有武當丹士張三丰,又名張三峰,夜夢神授拳法,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妙武技於世傳名;明時也有張三丰,名全一,字君實,號三豐,又號元元子,遼東彰武縣人,以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一納一蓑,雲遊四方,為明時著名道人,信徒眾多。明王朝為借其在道教中名望以維持其統治,多次訪尋和敕書賜名號。民間把兩個張三丰合一傳誦。

  二、宋巧姣法門寺告御狀

  明代初年到中葉時期,寶雞地區經濟發展,農民普遍種植棉花,菸草由呂宋傳入中國後,在寶雞地區也有引種,菸葉至今已成為寶雞縣的地方名特產。蠶桑絲綢業也很發達,寶雞地區有不少桑園地名。農業生產水平也高於前代,1412年寶雞東河橋驛僅馬草儲存就可供30多年用,因無地存放,官吏要求以錢代草收支,這反映了農業的豐收。很多手工業形成了工場作坊,如紙坊、糖坊等,鳳翔的泥塑、煙花、漆器空前興盛。隴縣、麟遊等地煤炭開採。鳳縣、眉縣的冶鐵規模也越來越大,宋時和明時在眉縣設定鐵冶務。商業資本積累也愈來愈雄厚,鳳翔周、鄧家、岐山郭、宋家,就是明代發家的商業大財董。寶雞的對外貿易也開始出現,比如日本的寬永錢在寶雞地區多有發現。人民在安定環境中也開始就師求學,洪武八年(1375)明詔令各地縣官成立社學,教育民間子弟,寶雞各縣也開始設立社學,高一級學堂書院各地也有設定。1617年鳳翔知府沈自彰重修張載祠於鳳翔東大街,中設橫渠書院,由張載14代嫡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張文運主持。

  人民生活安定,生產發展,但人民仍免不了窮困。一是天災,水、旱、風、霜、雪、冰雹、蟲、病疫和地震災害,交替出現。1484到1485連續兩年大旱,人民外逃,十室九空,發展到人相食的慘景。又如1529年十二月(1530年1月)鳳翔一帶大地震,其聲如雷,牆倒屋塌,壓死數十萬人。

  相傳明代眉縣民女宋巧姣因冤案無處申訴,於明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待陪皇太后來法門寺拜佛降香時,冒死告御狀,冤情才得以申明。法門寺佛殿前有石一方,上有兩個凹痕,流傳為宋巧姣跪過的膝窩。這件事反映了地方官紳勾結制造冤案草菅人命事實;宋巧姣偶遇皇太后平冤獄,僅是千百萬件冤案中的一件而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