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自己一段悠閒時光隨筆

許自己一段悠閒時光隨筆

  二〇一六年春,越南之行回來之後,我將在廣東某處偏遠海邊獨居

  具體地點落地選定,大概在汕頭一帶

  理想條件是:面朝大海,背靠高山,近無鬧市,遠有漁村

  預計呆兩年,過年會回家。當然一切都得看具體情況。

  除了隔一段時間會給家人報平安,

  和到附近的漁村及小鎮溜達之外,

  期間不會主動和朋友聯絡。

  千萬別問我為什麼做這樣的傻事,我傻又不是一天兩天了。

  對我來說,這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我深知其中利害,也自認為能應付並承受所有的風險,不僅是人身安全,還包括在大自然裡流放我這璀璨的二載年華。

  多少世俗的成功與榮耀怎比與野生動物一起融入大自然更讓我覺得光輝。

  關於家人

  最大的阻力在於家人。

  若不是顧及家人,

  西部旅行回來我就進山了,

  也不會現在在這裡陪他們,

  也不會只是短短兩年,

  也沒必要寫這篇文章了,

  我不好說 爸媽也不想聽的話,都永遠鐫刻於此。

  在我們小時候,溫暖的家絕對是港灣,是庇護所;

  在我們尚未堅實成熟前,父母的愛是我們的盔甲,是我們的後盾。

  但孩子終將長大,

  如果父母不懂得放手,

  不捨得孩子受苦,

  不願承受孩子受苦的風險,

  不願讓孩子獨立領航,

  那麼這份愛對於日漸長大的孩子來說,

  港灣就成了監獄,盔甲就成了牢籠。

  在這裡,其實父母比孩子更需要進一步的成長。

  我已經有了我自己的盔甲,我需要自由、歷練和付出讓它變得堅不可摧。

  這對我來說是順其自然的,如果父母的阻撓轉變成支援,或者只是不阻撓,那我會很流暢的完成這番成長。

  而對於父母而言,放手意味著衝破固化的觀念,意味著敞開狹隘的愛,意味著不計世俗得失,意味著對孩子以及世界全然的信任。

  幾十年如一日安安穩穩地就這麼過來了,觀念像骨質一樣隨著歲月慢慢鈣化。

  我若為了父母舒適不讓他們運動,歲月遲早會摧殘其鈣化的身子骨。

  我若為了安穩捨不得父母受苦,死亡遲早會摧毀其鈣化的觀念。

  趕在死亡來臨前,放下、信任、接納、覺察,這份遲來的'成長會對觀念有著摧枯拉朽、一觸即碎的力量。

  一切都是觀念,一切。

  幼兒園之前,我算不得一個好孩子,哭鬧的厲害。

  上學後品學兼優,這時候的我算是能讓家人在七姑八嬸左鄰右舍面前稱讚的孩子。

  初中輟學,本該成為優秀大學生為他們長臉的,結果希望早早落空。

  表面上看來,作為一個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達成自己期盼中的優秀,這是合情合理的,而我未能滿足母親這樣簡單的虛榮,確實是我的辜負。

  這時候,父母就該放下原本的期望了。

  父母對孩子有期望是自然的,但對期望有執迷就不自然了,因為在期望落空時,期望本身不會對誰有影響,但執迷卻會衍生痛苦。

  在經歷一小段不和諧之後,父母的期望降低了,希望我平凡工作安穩生活的。然而不爭氣的我工作不到一年,就一個人跑遍中國地廣人稀的西部,回來又接著做了一段時間的和尚。

  這娃太淘氣了,太不讓人省心了

  爸媽可能就會恨鐵不成鋼的問到,

  怎麼就攤上我這麼個兒子呢。

  我也咬過牙問過我怎麼就攤上這麼個世界呢。

  其實,一切都是我們的選擇。

  我的優勢就在於我沒有絲毫優勢,

  家庭、父母、朋友、教育、環境,

  還有我本身的智力軟體和身體硬體

  等一切都很普通。

  在千萬普通人成為不普通,

  那我就是教材,

  封面就寫著——

  我行,那麼你也行。

  我很早就學會了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活在別人眼裡。

  為了別人的看法、評價和期待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或者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實在太愚蠢了。

  同樣,

  把自己的幸福等建立在別人身上,

  建立在外界的一切事物上,

  也是很笨的。

  很簡單,世事無常,

  把幸福建立在無常變幻的事物上,

  勢必倒塌。

  所以,莫向外求。

  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只是你。

  這裡,重要的事又要多說一遍了——

  你不是你的身體,你也不是你的思想。

  總之,不要在我身上有任何寄託,除了愛,這是我唯一能保證的事情。

  我是我,你是你,我是你的兒子,這隻表明我們的關係,並不是表示我屬於你。

  【養兒防老】這個觀念稍稍一提。如果父母生孩子只是為了防老,那我跟誰哭去?我只是一個工具?親情和孝順成了操縱工具的另一個工具?既是工具,那愛從何說起?

  有多少父母理性的想過生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只說一句:

  在我熱愛的生活裡,盡力照顧父母。

  但不會放棄我所熱愛的生活,

  去照顧父母的面子和不必要的擔憂。

  說到這份上,要是父母還是執著於我,拿擔心我的安全為由死死抓著我不放,那我會退一步。我捨得父母受自己孩子吃苦的苦,卻不捨得這份愛的關係因此崩裂。與父母共成長,這是最理想的成長。

  這些年,不管父母會隨著我的經歷而經歷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最終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我都全然信任我的父母。

  關於初衷

  從我出生就“註定”是個不安穩的人,然而生我的人卻不知道。

  我必需得順其自然的經歷一段極不自然的日子。

  為什麼這樣子?我圖什麼?

  我想了很久,想該怎麼表達大家才聽得懂。

  如果大家對修行、對文化、對宗教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那我表達起來就會很輕鬆。可惜沒有,那我只能說以世俗之法。

  為了什麼?——為了愛。

  我從小就是個貪愛的孩子,總是跟爺爺奶奶哭鬧:

  ——你都不疼我不愛我

  ——不管我哭也好不聽話也好,你都要疼我

  因為還小,可能還沒徹底遺忘自己是“上帝”,以為自己還有無條件被愛的資格。

  因為遺忘,所以匱乏;因為匱乏,所以貪愛。

  匱乏,內心是空的,所有的情緒都於焉升起,情緒加上經驗觀念等,促生了虛妄複雜的自我。

  貪愛,便是以愛彌補內心的空洞,

  頭腦主導的自我毫不猶豫地向外界索取,

  由此,慾望爆棚,人間繁盛。

  可是,這是個無底洞。

  以任何世俗之愛(親情愛情之類)填補它都只是緩兵之計。

  更多小時候得不到愛、長大後學不會愛的人,便開始在事業、理想、成就、仇恨、權力甚至是靈脩等方面尋找存在感,以代替愛填補空洞。

  只有少數一些人安靜下來慢下來,迴向內心去面對空洞。

  很幸運,我算一個。

  這二十多年來,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

  是有意還是無意,

  是報以痛苦還是熱情,

  是以成功還是失敗的方式,

  我都一一在心裡放下了所謂愛的代替品,

  輾轉來到了通往內心的真理之門。

  接下來的這兩年,會有什麼突破,我不知道,

  也許毫無所獲,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關於吃住活動

  開始住帳篷,一個星期內搭好簡單的木房子,最好能搭在山洞。結構、材料、選址等還要到時因地制宜再確定。

  食物以海鮮和水果為主,帶上個小鍋,抓兩條魚是沒問題的。

  有趣的活動可就多了,比如看書、游泳、爬山、吹口風琴、釣魚、鳥獸為伍、整理思想、寫詩,還有跟漁民學織網嘮家常等等,我就不贅述了。以後有心情會把日記和照片捯飭到網上的。

  浪花之歌

  我是一朵浪花

  當我跳出大海

  我忘了我曾經也是大海

  只能衝上看似比我寬廣得多的沙灘

  去體驗沙灘的寬廣

  我是一個旅人

  當我走出家門

  我忘了我曾經也是主人

  只能來到看似可以自我掌控的人間

  去體驗人間的自主

  我渴望

  我渴望無限,故而來到海邊

  我渴望寬廣,故而登頂望海

  我渴望天堂,故而走過地獄

  我渴望寧靜,故而山水隱居

  我渴望野性,故而虎狼相伴

  我渴望真理,故而沉默不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