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音樂雜感
生活隨筆-音樂雜感
最近忙於考試,加之繁忙的工作,難得有時間寫點東西,今日恰逢週末,不勝欣喜,又有感於一首英文歌曲,因有所感,便形之於於文,所謂雜感,便是東拼西湊之作,只在於略表點不成熟的見解。
歌詞大意是:“我發誓,當著天穹的星星與月亮。我發誓,如同守候著你的倩影,我看你眼眸中閃爍的疑慮,也聽見你心中的忐忑不安,我很清楚自己在你生命中的註腳,我會守候在你的身邊,無論豐腴困厄,至死不渝……”這是我從一首英文歌曲的歌詞中翻譯來的,歌曲基調沉鬱悲悵,歌聲倉勁,彷彿在地球的兩端自由穿梭,最終停駐在我心間,令我感觸良久。
《詩品》有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這自然是欣賞詩歌的心態寫照,但我想自己對音樂的感覺又何嘗不是如此。這首歌曲大概表達的就是對感情的至死不渝的忠貞吧,我很讚賞原創的靈感,能夠用如此優美的樂調與歌詞表述自己的心跡。是否這就是在某一次特定的境遇裡與自己心儀已久的知己的心靈碰撞?於是在興致之下揮灑如此感徹心扉的歌詞,我想他該未曾料到若干年後有一個善感的人會在這點上與之形成共鳴吧。我常有過這樣的感觸。獨自漫步於某一河畔或一片籠於天穹下的原野,不覺間便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總感覺隔著一條巨大無形的鴻溝,曾銷匿在歷史教科的某一角色,似乎在這狹窄的空間裡有精神之外的另一個自我?歷史的無限的迴圈論不免讓我也沉浸在這條長河中,時間是在無限的延長中複製著生命的履歷,於是感觸在某一刻就具有了互通性了,這該不足為奇了。
音樂永遠是透過無形的音符節奏傳達人間最普遍的情感,這即是音樂的共時性,它藉此歷經歲月而不褪色,感染一代而又一代的人,這就是音樂的歷時性。這是從時間角度去區分,音樂,大概可歸為三類:具體演奏的實用化音樂,這類音樂為大眾所接受;抽象的音符組合,這類音樂有節奏的響聲即可,如早期的人們勞作傳達交流資訊的;自然之聲,大凡自然裡的美妙的'響音都屬於這類,這與前兩類不同的是,這中響音沒有打上人的烙印,沒有展現出人的本質力量。
音樂最大作用在於其教化感染作用,比如一曲高亢的小軍鼓或雄渾的大軍鼓演奏,那吹響前進的號角,幾乎就是衝擊生命和思想的極限,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種跨越,它以其共性化的磁力感召著人們,它的作用不可忽視,譬如在原始人們,無法傳達勞動合作的資訊,由於沒有具體交際的語言,就只能透過“杭育杭育”聲來溝通,據說這就是原始的音樂,從這開始,音樂就成了一種交際交流的約定俗成的儀式。
音樂的傳達有時是單向的,並不是在何時何地都能溝通多人的情感的。至少史上已有先例,鍾子期與俞伯牙那高山流水之音,那砸琴的碎聲至今令人扼腕,難道音樂真的如此玄妙麼?以至於會有一個欣賞者在音樂無盡的國度裡隕落,那架曾撥絃轉軸無數的琴腔就變得如此嗚咽悲悵?讓那段純正的音符永遠消逝在那條黃塵古道上?
不,音樂是鑲在人類精神高峰的一粒用不凋零的明珠,它建立於上層建築之上,並且與經濟基礎相隔最遠,於是它不與經濟歷史發展成正比,換句話說它具有超歷史的時空性,它具有永恆的生命力,這就是音樂佳作不朽的原因。當然音樂並不是不受任何因素影響的空中樓閣,文化背景的差異影響往往影響音樂的風格(流派、型別)、音樂語言、節奏、旋律、調性、配器……加上樂器的發展史等。知音大概就是如此吧,何謂知己?至少應該在音樂情感這點上要彼此形成共鳴,只有情感上互通的人才不至於將友情建立在那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上,我曾幼稚地把之情朋友膚淺地理解為在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上的苟同,將美麗的愛情理解為一時間那編纂得無比精妙的誓言,於是沉浸在一段暫時的歡喜中,結果卻是大喜大悲一場。
我想真正永恆的愛情必定是經歷過刻骨銘心或血雨腥風后的苦痛記憶,即便是無盡的等待。一段苦難一份情,那跌宕起伏的風波不正是跳躍於生命琴絃上的動感的音符麼?無形中串聯起兩顆長相廝守的心脈,抽象的音樂有時比具體的音樂更具韌性。
也許守望一片精神寂寞的天空會讓人充滿憂傷,至少是種孤獨的等待。等待,註定與寂寞相存嗎?然而多少芸芸眾生不曾想過,等待一次美麗的人間相遇要勝過無數平凡的耳鬢廝磨。君不見,那銀河上七夕金風玉露的相逢,讓多少人間豔羨,因為那是人間無數生靈夙願的嫁接,是人間情感跨越時間的最動感的音符,形之於那七彩橋上,至今令無數生靈敬仰。
我也願背起那沉重的行囊,哼著屬於自己靈魂的歌,踱度在音樂廣袤的國度裡,我相信,在那片藍空下,偶爾會有一顆飛星,划著一道美麗的輪廓,消逝在一個等待我停腳的地方,你準備好了嗎?願於我一同追逐屬於自己的快樂嗎?假若我要起飛,我想大約就是在我聆聽到那串出動我心魂的樂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