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城址變遷論文
“榆中”城址變遷論文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榆中縣,屬隴西郡。今榆中屬甘肅省蘭州市,縣級行政區域及縣府城名,在蘭州東南80千米,東經104.06°北緯33.50°處。依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榆中沒有確切城址,只是一片廣闊的區域,屬林胡,位置大致在東經107°-112°北緯38°-41°,地域主要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陝西西北端,大體在黃河幾字灣內東半。譚集西漢涼州刺史部圖上才有了古代的榆中城,屬涼州刺史部金城郡,位置在東經103.55°北緯36.02°,在今蘭州正東方。東漢未變。到了三國魏時,榆中仍在今蘭州的正東,但城址似乎向西移動了一點,而且成了金城郡的首府(而金城卻不是首府)。西晉時屬秦州金城郡,也是首府所在地。十六國時屬前趙,位置依舊,但不再是金城郡府(郡府在子城,亦非在金城)。南北朝時屬北朝魏之河洲金城郡,位置依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譚其驤的圖集中沒有榆中這個地名,可能與這一時期金城郡屬於吐蕃版圖有關。從此經宋遼金元明一直到清,譚集未再標註榆中,說明自南北朝以後榆中在歷史事件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
這裡產生二個問題:一是榆中故城何時遷到現址;二是為什麼北朝魏以後史事記錄不再有榆中之名。
一、榆中故城遷移
榆中什麼時候由故城遷至今地現在就只有靠猜測了。假設榆中曾一度遷入今址,那麼在什麼時候?清代耿喻《金縣誌》“城郭”條:“嘗按邑城創自元至元間,歷時增修,堅緻牢實,當時稱為鐵。”金縣即今榆中縣。然而,此材料仍不能幫助我們斷定榆中位置更改的時間,只能肯定此城非榆中城遷移而得。可以斷定在此之前如果有個榆中城在附近也早荒廢了,如果假設榆中城曾遷至此也在足以頹圮的時間之前。
榆中最初為羌人所據,羌人從遠古起就開始遷徙。周代羌人大的內遷有兩次。秦漢以來內遷更趨頻繁。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從張掖、天水、隴西三郡各取兩縣,設定了金城郡,郡治允吾縣。今榆中縣東部屬天水郡勇士縣。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屬縣併入隴西郡,次年恢復金城郡。漢安帝永初四年(110年)將金城郡治遷至隴西郡襄武縣(今隴西縣),延光三年(124年)遷回原治。三國時榆中屬魏涼州金城郡,郡治榆中縣(按譚集非現址)。西晉沿置,西晉末年天下大亂,進人十六國時期行政建置更改紛亂。前涼榆中縣屬金城郡,郡治榆中縣(按譚集非現址)。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滅前涼,佔領涼州金城、廣武二郡,但未曾過黃河佔有榆中縣。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西秦滅南涼,榆中屬金城郡。太元十年(385年)西秦在其轄境內建苑川等十二郡,築苑川勇士城(在今榆中縣境內)為都城,太元十三年遷都金城縣(今西固城一帶),太元二十年(395年)復遷都苑川勇士城。北魏在漢榆中縣地設榆中鎮,後在今榆中縣境設子城縣,屬臨洮郡。從這些材料無法判斷榆中何時遷入今址,但上述材料中漢羌的進退伸縮和建置的頻繁變動,為榆中的內遷提供了可能,也為這一遷移的短暫性提供了可能,其中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一事與榆中內遷之間有關的可能性最大。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冬,北宮伯玉在河湟地區舉兵反漢,金城郡治又遷至榆中縣。當時郡治在允吾,位於浩水(今大通河)之東,既然河湟地區發生反叛,金城郡治的遷移應遠離叛區,那麼此榆中縣當在允吾之東。《後漢書·董卓傳》說,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十一月,“章、遂敗走榆中,溫乃遣周慎將三萬人追討之。溫參軍事孫堅說慎曰:‘賊城中無谷,當外轉糧食,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將軍以大軍繼後,賊必睏乏而不敢戰。若走羌中,則涼州可定也。’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園峽,反斷慎運道。慎懼,乃棄車重而退。”新修《榆中縣誌·附錄》認為,此榆中即在蘭州東崗鎮,葵園峽即桑園峽,所依據的'就是這一史料。此一點張國常《重修皋蘭縣誌》早有主張,“案《漢書》靈帝中平二年周慎圍邊章韓遂與榆中,章遂分兵屯葵園峽,斷慎運道。疑即此峽。方輿紀要謂榆中、葵園峽俱在蘭州西,殊誤。”然而以東崗鎮的地形,北為滔滔黃河,南為大山,稍知軍事者都知道,在如此狹窄的空間,邊章韓遂是斷難分兵到桑園峽去而不被周慎的三萬圍兵發現的。所以,周慎當時圍的“榆中”一定不在東崗鎮,而在蘭州西面某地,但也一定不在最早的位置。因為若此“榆中”仍為大通河下游,那麼已經在“羌中”了,孫堅說“若走羌中”就不能成立了。
綜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結論,榆中故城最早在大通河(浩水)下游區域,後一度遷至今榆中城附近,最遲在東漢靈帝之前榆中城再遷至蘭州西某處,民國時以此為金縣縣城命名就是現在的榆中城。這樣,歷史上有關榆中故城記載中的各種說法就都能成立,不存在是非之爭了。
二、北朝魏以後不見榆中地名
這與北朝魏以後的州郡縣建制變化有關。據張國常《重修皋蘭縣誌》卷二“沿革”載,北魏孝明帝時復置金城郡,郡治子城縣,屬河州。正光五年(524年)廢榆中鎮,復置榆中縣,屬金城郡。北周廢榆中縣,其地併入子城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置蘭州,以皋蘭山為州名,領金城郡,金城郡領子城縣。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存州,將金城、武始、廣武三郡並人蘭州;廢勇田縣,在今蘭州城區置五泉縣。蘭州領子城、五泉、廣武、狄道四縣,州治子城縣。隋代的蘭州大致在今蘭州市轄境範圍。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蘭州改稱金城郡,子城縣改為金城縣,為郡治。以上均未用“榆中”之名。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復置蘭州,廢金城縣入五泉縣,為州治;蘭州領五泉、廣武、狄道三縣。後又改五泉縣為金城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蘭州為金城郡,改金城縣為五泉縣。天寶三載(744年)析金城郡狄道縣置狄道郡,金城郡領金城、廣武二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郡為州,金城郡複名蘭州。次年改廣武縣為金城縣。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佔領蘭州。吐蕃在河隴地區沿襲唐朝制度,亦設州、縣,州設大都督,縣設都督,亦未用“榆中”之名。
五代至北宋初年,吐蕃衰落,在今蘭州地區散居吐蕃部落。是時,党項族崛起,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趙元昊奪取河西,佔有今榆中之地。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收復蘭州,為防禦西夏進攻築金城關。宋徽宗時在蘭州城置蘭泉縣。北宋蘭州轄境在今蘭州市黃河以南地區,轄一寨四堡,即龕谷寨(今榆中縣小康營)和東關堡(今東崗鎮一帶)、皋蘭堡(今西固區關山附近)、阿幹堡(今阿幹鎮)、西關堡(今西固城附近),皆未用“榆中”之名。
宋高宗建炎五年金佔領蘭州,撤蘭泉縣併入蘭州,金代蘭州轄定遠(今榆中縣定遠鎮)、龕谷(今榆中縣小康營)、阿幹(今阿幹鎮)三縣,東關(今東崗鎮一帶)、質孤(今榆中縣來紫堡)、西關(今西固城附近)三堡。後西夏攻佔蘭州,金以龕谷、定遠二縣置金州,治龕谷縣。蒙古滅西夏和金之後佔領蘭州和金州,撤阿幹縣入蘭州,撤定遠縣、龕谷縣入金州。元代蘭州、金州屬陝西行省,縣級以上機構均未用“榆中”。
明代於洪武二年(1369年)攻取蘭州,降蘭州為蘭縣、金州為金縣(治所移至今榆中縣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臨洮府,未用“榆中”之名。洪武三年(1370年)置陝西都司蘭州衛,指揮使駐蘭縣。成化十三年(1479年)升蘭縣為蘭州,轄區不包括今榆中縣。
清初沿明制,蘭州、金縣仍屬臨洮府。康熙五年(1666年)清廷析陝西省置甘肅省,將甘肅巡撫自涼州(今武威市)移駐蘭州,並將甘肅布政使由鞏昌府(今隴西縣)遷至蘭州,蘭州成為省會。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移駐蘭州,改稱蘭州府,改蘭州為皋蘭縣,為府治。蘭州府領狄道州、河州、皋蘭縣、金縣、渭源縣、靖遠縣,其中皋蘭縣、金縣在今蘭州地區,沒有“榆中”之名。
直到民國8年(1919年)改金縣為榆中縣,在沉寂近千年後“榆中”又成為一級行政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