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藏族中學生社會讚許性和自尊之間的關係論文

淺析藏族中學生社會讚許性和自尊之間的關係論文

  一.問題提出

  自尊是個體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青少年時期則是個體人格發展的關鍵期。自尊作為重要的人格成分,與個體健康人格以及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密切相關。研究證實,在個體社會化發展的各個階段,自尊可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青少年期自尊呈下降趨勢,到成年早期開始逐步上升。

  當要求進行自我評價時,個體通常都會對自己作出積極偏好的評價,這就涉及到社會讚許性的問題。社會讚許性是指個體為了得到認可、維護自尊,使自己看起來更適合社會需要,傾向於使自己的態度、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和願望的一種動機性傾向。低讚許情境下被試不知道測驗的真正目的,不受社會期望的影響,完全按照自己固有的讚許特徵做出反應;而中或高讚許情境下,讚許動機偏高的被試在瞭解測驗目的的同時,受到情境壓力的影響,對情境反應更敏感。近年來,有研究者將社會讚許性視為一種人格特質,探討其與自尊的關係。嚴順琴和張寧發現社會讚許效能預測自尊。陳紅花也發現外顯自尊可以預測受社會讚許影響程度。

  餘安邦和楊國樞基於文化背景發現,個體成就動機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成就動機取向上,他們依據文化特質把成就動機分為個我取向和社會取向兩種型別,在東方集體主義社會中,人們主要以社會取向為主。然而張興貴研究我國漢、藏、回、維族大學生的成就動機發現,中國當代大學生以個我取向成就動機為主,並且顯著高於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研究者圍繞自尊水平與動機的關係展開了研究,發現成就動機能夠預測自尊水平。

  社會讚許性可以是刻意造成的,也可以是不自覺的反應。趙志裕等人透過對中美文化的研究發現,社會讚許反應的文化差異體現在人們按相應的文化要求以不同的自我呈現方式來加強追求個人目標的動機。楊國樞發現,在中國人們通常以能徹底地遵守與實踐某些主要的社會規範作為人生的最大成就。由此可見,社會讚許性影響個體的成就動機。考察社會讚許性、成就動機與自尊三者關係可以發現社會讚許效能預測自尊,成就動機也能預測自尊,而社會讚許性影響個體的成就動機。因此,可建立社會讚許性透過成就動機影響自尊的路徑模型。

  人們不僅是透過他們移植的、獲得的觀念來維持價值,形成自我尊重,同時也依靠文化生成的價值觀念標準來判斷其行為。因此,漢、藏民族的文化差異將會導致漢、藏族個體的自尊水平的差異性。回溯己有研究文獻,發現關於自尊的研究物件大多為漢族學生,極少專門涉及獨特文化背景下的藏族兒童青少年。因此,本研究以藏族中學生為物件,從文化發展心理學的視角探討藏族中學生社會讚許性、成就動機與自尊三者之間的關係。

  自尊作為人格要素,其發展存在著顯著的年齡特徵,初中逐漸上升,高三明顯下降,隨後又上升。也有研究表明成就動機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高中生成就動機低於初中生。從發展角度看,社會讚許性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也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因此,考察社會讚許性、成就動機與自尊三者關係時還需考慮年齡特徵,而中學階段正是個體追求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時期,因此,本研究選取初、高中藏族學生,同時從發展的角度探討不同年齡段三者間的關係。

  二.討論

  (一)藏族中學生成就動機在社會讚許性與自尊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現,藏族中學生社會讚許性、個我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間的相關均顯著,社會讚許性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均能顯著預測自尊,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在社會讚許性與自尊間起中介作用。這與本課題另一研究“漢族青少年成就動機、社會讚許性與自尊關係”結果不一致。在漢族青少年群體中的研究發現:社會讚許性、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間的相關均顯著;社會讚許性、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能獨立預測自尊;社會讚許性在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間起中介作用。

  對於藏、漢族學生在路徑模型上的'差異,其原因可能是由於藏、漢族學生處於不同的環境中,受到不同文化、社會規範、價值觀、家庭教養方式等的影響,因此,兩族學生在心理發展、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會有所不同。漢族學生受儒家文化影響,逐步把道德標準與社會規範內化而完成自我發展,透過自我反省與自我批評等手段來避免社會批評、逃避懲罰。這使他們傾向於以社會規範與準則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因此,他們做出的反應更多地符合社會的要求和標準。在社會化過程中,藏族學生受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藏族文化強調行善修好、謙讓知足、與世無爭、安貧樂道、博愛;佛教主張人們在現世中忍耐、克己、順從、受難才能頓出“苦海”,他們逐步形成一種約束個人行為與價值的內在標準。藏族學生從小生活在宗教朝聖文化的環境中,而宗教朝聖的基本功能則是消除自己的原罪感、應對現實的挫折感、獲得來生的希望感。換句話講,藏傳佛教的朝聖文化更多的是對信徒自我的規範,這樣會更多地影響他們個我的內在價值判斷標準的發展,因此,藏族學生的個我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的關係表現得更為緊密。

  (二)不同年級藏族中學生成就動機、社會讚許性與自尊間的關係

  本研究還發現,藏族初、高中學生的社會讚許性、成就動機與自尊之間的關係存在差異。初中階段,藏族學生個我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的相關顯著,個我取向成就動機能顯著正向預測自尊,這與“漢族青少年成就動機、社會讚許性與自尊關係”結果一致。此階段,初中生個體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尊心強,自我評價有所發展卻還不能全面地評價自己,他們一方面渴望自主獨立,表現出強烈的“成人感”;另一方面敏感、主觀、偏激,表現出“自我中心”,又渴望受人尊重,希望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尊嚴。初中生對社會規範及價值體系還比較模糊,還不能根據社會標準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或反應,因而,其社會讚許性與自尊的關係不明顯。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是一種個人想要超越某種內在決定的目標或優秀標準的動機心理傾向。選擇什麼樣的目標或標準以及對其行為結果作什麼樣的評價,都是由個體自己決定的。由於文化背景和民族習俗的不同,藏族家庭一般不會對孩子從小就過度照顧,過度保護,藏族孩子的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要強於漢族孩子。且藏族學生從小受宗教文化的影響,把宗教倫理當成其價值核心,並以此對社會作出價值上的判斷和認同。由此可見,藏族學生的個人取向自我,即個人的自主、獨立及自足能力非常明顯,其自尊受到個我取向成就動機的影響也比較顯著。

  藏族高中生的社會讚許性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對自尊的獨立預測作用均顯著,可以看出,社會讚許性對自尊的作用開始彰顯。透過層級迴歸檢驗中介效應,個我取向成就動機進入方程後,社會讚許性對自尊的直接作用不顯著,說明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在社會讚許性與自尊間起完全中介作用。青少年自尊的發展與其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家庭、學校、同伴團體等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家庭是主要和直接影響兒童社會化的機構及場所,在藏族社會,父母的宗教信仰、虔誠態度和宗教情感都會潛移默化滲透到兒童的思想行為之中。藏區極為普遍的隔代撫育的家庭教養模式,透過祖輩加強了兒童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觀念。家庭、社群和社會對藏族青少年一致的宗教期望,使他們不僅僅在社會期望中實踐相應的行為,而且還在自己不斷的行為和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中認識自我,並最終確定自我形象。在藏族學生社會化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社會化逐漸成熟,同時高中生的自我意識也高度發展,自治、獨立的願望也進一步增強,更加關注自我的發展,對自己的評價更為客觀、深刻。因此,藏族高中生的社會讚許性透過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對自尊的間接作用更為明顯。

  三.結論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一)藏族中學生的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在社會讚許性與自尊間起中介作用;

  (二)藏族初中生的自尊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的相關顯著,與社會讚許性相關不顯著,個我取向成就動機能顯著正向預測自尊;

  (三)藏族高中生的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在社會讚許性與自尊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