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病害防治的思考論文

漁業病害防治的思考論文

  為了搞好漁業生產,病害防治的重心在防。如何防?結合生產例項從五個方面談談如何從源頭上切實做好病害預防工作,減少病害發生。①強化種質管理,選優質、健康的苗種再生產。②合理放養,減少種間、種內競爭。③均衡營養,提高免疫力。④重視溶解氧,營造良好的水體生態系統。⑤關注天氣變化,積極預防。

  一、強化種質管理,選優質、健康的苗種再生產

  購買魚苗、魚種最好去專業的苗種培育場。苗種經拉網鍛鍊後(一般在出售前拉1~2次),然後網箱暫養出售,最好在暫養的當日購買。一般以早上塘口投放苗種為佳,由此再結合運輸時間決定何時裝苗。路途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死亡率越高;一般建議就近買苗種,要避開中午高溫運輸。苗種放養採取在上風處多點投放。魚苗投放前要有個適應水溫的過程,將魚苗袋放入水中,當內外溫差不超過3℃時,開啟袋子放苗。此舉可減少感冒的發生。魚種放養一般要用5%食鹽水消毒10~15分鐘。如對藥浴劑量把握不準,可以在魚種入塘兩三天後,選個晴好天氣用消毒劑對水全池潑灑,此舉可以殺菌消毒,提高放養成活率。河蟹、小龍蝦養殖戶自備苗種培育塘,可減少因運輸、環境變化產生的應激反應,有利於河蟹、小龍蝦養成。苗種培育塘與養成塘的比例一般為1∶10。河蟹,小龍蝦入塘前如經過遠距離運輸,入塘前要將其試水3~5次後再投放。放養時間、地點,下塘後的殺菌消毒同前。苗種消毒操作不當死亡案例:2018年2月24日上午,季橋鎮的養殖戶前來問診。鯽魚樣本兩尾,每尾0.45千克左右。1000千克鯽魚進塘(垂釣塘口)近兩個月時間,斷斷續續死魚,最近死得重;曾用藥,死得更多。現場解剖:體表正常,開啟鰓蓋,棉絮狀物覆蓋鰓表面,翻開鰓絲,深紅色,部分鰓小片有深褐色淤血,開啟腹腔,無腹水,臟器色澤正常,無異常。結論:水黴病,鰓功能受損,窒息死亡。經問診知:①鯽魚入塘前的藥浴操作不當。未按水量計算食鹽量(以魚重計),另食鹽未溶解,直接撒入水中。此舉極易傷魚鰓,影響呼吸功能。②全池潑灑,施藥操作不當。未按比例對藥,用噴霧機去噴頭噴藥。此舉容易區域性施藥濃度高。水生動物用藥特點:一般在施藥後,次日晨死亡量略增,第三天呈下降趨勢,四到五天後漸止。如在施藥後,次日晨死亡量突增,第三天無下降趨勢,可能原因:藥物劑量高或區域性藥物劑量高或有未溶解的藥物顆粒誤食。如是消毒劑使用不當,死魚症狀:上層魚體表一側充血,鰓蓋,鰓充血,左右不一致。口腔,前腸有充血點。殺蟲劑中毒症狀輕時,表現多日不攝食或攝食少。

  二、合理放養,減少種間、種內競爭

  隨時空的變化,水體內溶氧實際含量不斷地在極小值和極大值之間大幅度反覆變化。因水體溶氧是有一定限度的,這說明水體放養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某一範圍就會以自然競爭的方式使部分個體處於劣勢,生病而亡。如果一個塘口排除其他因素,其死亡不漸止,就要縱向看是否是密度問題,是否是其生物量超出自然承載能力。密度問題死亡案例:2017年8月17日,欽工鎮的`養殖戶來簡訊諮詢,自己養的白鰱一直有死亡,最高峰一天死亡近400千克,也用過藥,但收效甚微,問該怎麼辦?筆者電話問診後回覆如下:可能引起發病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密度,二是黴變的飼料,或兩者兼而有之。如施藥按劑量使用,操作規範。排除劑量不足或不規範操作引起的人為藥害死亡。施藥後死亡量下降但死亡不止,這說明致病因素尚未消除。建議:①觀察發病與投餵的飼料是否有關聯,黴變飼料不可投餵。②水體溶氧是水體載魚量的限制因子。縱向看:放養密度是否偏高?另外密度高了,還表現為:同一品種個體,規格不整齊。塘口放養密度高於往年,白鰱由於自家培育,賣出不多(2016年5月由於塘口停電,未及時增氧,出現泛池;後塘口改為育魚種,存塘的魚種多),大多數留塘養了。另飼料為自家加工,採購的糠、麥麩有點黴,由於價廉還是進了。河蟹因高密度暫養缺氧死亡案例:2008年4月29日上午,白馬湖農場一新養殖戶送來8個病蟹樣本(其中兩樣本無參考性),對6個樣本解剖,記錄如下:體表正常,肝臟較正常。胃有食物的蟹有4個,它們腸有排洩物,飽滿;胃無食的蟹有兩個,一個腸道無排洩物,另一個腸道前端有排洩物。塘口情況如下:池塘30畝,中間臺田,四邊環溝。目前河蟹暫養在約7畝的溝裡,臺田表面無水。這兩天早晨河蟹上草頭,上岸邊,上風水邊較多。有的聽到響聲迅速離去,有的行動遲緩。有蟹死。診斷樣本因高密度暫養遇氣溫突然升高到27℃(27日到28日高溫變化幅度≥3℃)缺氧死亡。措施:池塘加水,漫過檯面5~10釐米,及時稀放。回訪知:河蟹死亡漸止。

  三、均衡營養,提高免疫力

  魚類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基本上與高等動物一樣。魚類生命的全過程都需要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無機鹽五類主要營養物質。但是在需求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實踐證明,不同種類以及同一種類不同發育階段的魚,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對營養物質的需要是有明顯區別的。此外,養殖方式、強化培育的程度都會影響需求的質和量。由於普通養殖戶養殖特點以某一種魚為主,採取多品種混合養殖方式,配合飼料的配方僅適合主體魚,對搭配的攝食魚不一定適合,另外配合飼料經高溫加工,原料的部分營養可能會損失。大多數資料建議採用配合飼料與天然餌料相結合方式投餵,取長補短,有利於水生動物的生長,提高免疫力。因此餵養時,還應注意它們的天然食性,適當投些它們愛吃的天然餌料,是最符合其對營養的需要。這樣一般不會發生營養缺乏症。生產中單一投餵顆粒飼料,魚類死亡出現新特點:投餵顆粒飼料的塘口,天氣變化時易出現零星死魚,應激反應強。2003年前後,顆粒飼料進入淮安區漁業生產環節,隨著顆粒飼料的應用,魚病出現新變化:隨著天氣波動,塘口出現零星死魚(草魚、鯽魚),死魚體表無明顯症狀。天氣平穩時,無死魚。據多年門診經驗,多種因素參照分析,個人認為與飼料有關聯。飼料經加工可能缺乏維生素等微量元素或不規範添加了生長激素,草魚、鯽魚尤其是草魚遇異常天氣易出現死亡。針對上述推測採取了生產試驗,取得明顯效果。草魚塘口:採取顆粒料與青飼料相結合的方式。鯽魚塘口:採取顆粒料與小麥、玉米等相結合方式或定期新增維生素等。經過一段時間實踐,上述試驗池塘體表無症狀死魚現象明顯減輕。河蟹“水癟子”病之陋見:針對河蟹塘的所謂“水癟子”病,眾人說法不一。筆者傾向營養不良。在河蟹養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一些問題有待技術人員客觀深入的去調查、去探討、去驗證、去改進,這樣才能推動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四、重視溶解氧,積極營造良好的水體生態系統

  多年的觀察:水生動物養殖重視“吃飯”,忽視“呼吸”。由於對“呼吸”認識不到位,管理缺失,病害頻發。魚類泛池,河蟹爬邊,時有發生。資料顯示:魚類養殖死亡總量的60%與水體溶氧有關。普及溶氧等水化學知識,積極引導養殖戶從源頭上解決病害頻發問題是技術人員義不容辭的職責。連續24小時中,16小時以上必須大於5毫克/升,其餘任何時候不得低於3毫克/升。水體溶氧低於2.0毫克/升,魚類窒息死亡;2.0~5.0毫克/升,雖生存,但生長慢,飼料轉化率低;大於5.0毫克/升以上時,魚類自由生長,生長快,飼料轉化率也高。漁業生產對溶氧的要求如下。1.密度制約最大載魚量的限制因子為溶氧。高密度養殖要求較高的管理水平與之相適應。如池塘病害頻發,排除其他因素,那密度就是誘因,及時調整密度。2.投餵量陰雨,悶熱無風,溶氧低,抑制攝食;另高溫(氣溫≥35℃時)也抑制攝食。必須及時調整投餵量,一般當日飼料量減少兩到三成(正常喂八成飽)即可(下午最後一頓少喂或不喂)。此舉可以減少殘餌及排洩物的量,從而降低其降解耗氧。3.施肥陰雨,高溫(氣溫≥35℃時),悶熱天氣不宜施肥。一旦施肥,耗氧作用增強,易引發生產事故。4.施藥低氧環境下,不宜全池潑灑藥物(增氧劑除外)。如施藥,部分浮游植物死亡,光合作用減弱。而死亡的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等降解,耗氧作用增強。易加重浮頭,引發生產事故。

  五、關注天氣變化,積極預防

  1.“大麥黃”(5月中旬)階段,江淮地區氣溫處於回升期,溫度或高或低,極不穩定,少雨,易乾旱。建議4月中、下旬預防一次。第一天殺蟲,隔日消毒,如遇陰雨,可推遲消毒。預防時,最好關注3~5天的天氣情況,選擇晴好天氣上午8:00後,下午太陽落山前施藥。一般下午時段優於上午,夏季要避開中午高溫。用藥時,須注意施藥安全。另高密度的種苗暫養池,最好在清明前稀放。

  2.“白露心”(9月8日)階段,江淮地區正處於秋季,氣候乾燥,雨水少,溫度適宜水生動物生長。只要管理得當,水生動物不易發病。8月下旬,選擇晴好天氣搞一次預防(同前),可有效地防範“白露”前後病害的發生。

  3.“夏至”(6月21日)階段,夏至前後江淮地區進入“梅雨”。連綿陰雨,水體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加之外源水的流入,水質條件較差,水生動物易浮頭,易染病。建議:6月上中旬選擇晴好天氣搞一次預防,如無蟲害,用一次消毒藥即可。

  4.“立秋”(8月7日)階段,由於受颱風影響,江淮地區雷雨、陣雨天氣較多,水體溶氧波動劇烈,漁業病害瀕發。7月下旬,選擇晴好天氣搞一次預防,可有效地防範“立秋”前後多雨期的病害發生。如遇高溫(氣溫≥35℃),及時加深水位,以內服藥預防,慎用全池潑灑方式。在抓好上述4個節點的同時,如遇連續3~5天陰雨,待天晴時,喂內服藥3天,可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魚缺氧浮頭三案例:2017年5月2日,城東鄉劉伶村段一養殖戶一早電話求診,訴求:今晨鱖魚大量死亡,有100~150千克。上午9:00到達塘口,塘口面積5~6畝,水淺,僅0.6米左右。在塘口下風處,即塘口西一側看到二三十尾死鱖魚浮於水面,伸手撈取體色較新鮮的三尾,其中兩尾0.3~0.35千克/尾,一尾0.45千克。鰓色:淡紅,鰓絲完整。解剖:兩尾前腸有食,一尾無食。

  結論:

  鱖魚缺氧死亡。2017年5月24日、5月28日,分別接白馬湖農場二漁場韓某某、周某某,諮詢內容大致相同,歸納如下:前天塘口用過殺蟲藥,今天想用消毒藥,早晨魚浮頭是否可以用消毒藥。回答:不可以。原因:浮頭說明水體溶氧水平出現極小值。如再用消毒藥,會提前出現溶氧低水平情況,浮頭程度將加重,易發生生產事故。以上三例浮頭髮生時,查看了氣溫變化情況(中國移動氣象通):資料說明,天氣變化可誘發魚類浮頭的發生。關注天氣變化,及時採取措施可有效地減少疾病的發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