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及改進論文
移動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及改進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通訊行業的不斷髮展,移動公司要想在市場競爭當中發展壯大,需要高度重視內部控制評價的作用。本文簡要介紹內部控制,並分析當前移動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改進措施。
關鍵詞:移動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問題;措施
一、內部控制概述
內部控制包括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其中會計控制是對資產提供可靠保護,還應當嚴謹記錄會計賬目並編制財務報表。管理控制是透過管理公司來實現內部控制,改進公司的經營治療以及經濟效益[1]。管理控制同會計控制還有財務記錄有緊密的聯絡,管理控制包括企業管理部門分析統計、研究公司發展狀況以及提供工作人員的培訓等。內部控制評價則透過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記錄與分析,從而識別公司運營風險,並參考公司內部控制的程式來對測試內部控制是否有效,評估分析公司經營風險等各種潛在的風險。近年來隨著移動公司的蓬勃發展,其中才能在的一些管理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成為移動公司面臨的重要難題。
二、移動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第一,資金成本預算方面的問題。移動公司在成本預算方面,往往並不要求公司的負責人進行簽章確認,這就使得移動公司的預算資料同實際資料存在著比較大的出入,財務預算資料無法在經營管理當中發揮應用作用。
第二,控制環境方面的問題。移動公司內部控制的整體協調能力較弱。在實現財務的集中化管理後,市、縣移動公司的積極性受到明顯的影響。各個分支公司缺乏支配資金的權力,專案申報以及執行都要求省公司稽核撥付。這樣以來財務管理的效率就受到直接的影響,不利於提高市縣移動公司的財務管理積極性。
第三,會計控制制度方面的問題。內部控制可以說是動態發展的過程,移動公司需要結合自身的管理要求以及業務特點來具體設計會計控制制度。但是實際上移動公司往往只是片面重視制度建設,但是在此過程當中護士自身的具體情況,內部會計控制的設計比較隨意,同時缺乏配套的權責制度。
三、移動公司內部控制評價與改進措施
第一,加強風險評估工作。移動公司應當重視風險評估工作,並樹立風險管理理念。風險評估工作可以說是移動公司管理的有機組成內容之一,也是管理水平的一個直接體現。移動公司的風險評估往往是階段性以及外在的,並不是內在控制制度。所以內審機構需要定期進行運營管理各個環節的評估工作,依據風險評估的結果,來制訂相應的內部審計計劃,協助移動公司健全風險管理機制。藉助於評價並且監督風險管理,有效評估風險管理執行狀況,達到有效預防精英風險的目的。
第二,重視戰略規劃審計。規模大、全程全網以及資訊化水平高可以說是移動公司的特點。這就需要移動公司確立自身的發展願景以及核心價值觀,全面推動預算以及收支管理的'兩條線,執行財務集中管理制度,推行全業務運營、服務領先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等發展戰略。對全業務運營而言,運營商從單業務向全業務運營過渡是應對市場環境變化以及技術環境變化的有效戰略決策。
第三,強化人力資源控制。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應當具備創新精神以及負責的工作態度,從而確保內控制度的執行效果。移動公司應當強化人力資源的控制,實施績效考評制度,定期對各個職能機構以及全體工作人員業績進行考核與評價,將考核的結果當作工作任由薪酬、調崗、評優、晉升以及辭退的主要依據。執行績效考評制度對於推動移動公司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移動公司應當分析用工管理政策以及《勞動合同法》,從而開展相應的勞務用工審計與人力資源審計,防範勞動糾紛的發生發展,提高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
第四,健全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移動公司要想建立健全內部控制評價制度,就需要構建一套同公司具體情況符合的內控評價標準以及評價內容,定期監督考核內部控制機制的執行狀況,從而根據環境的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正內部控制體系甚至重新內部控制制度。
除此之外,移動公司需要重視內部控制評價制度當中內部審計以及外部審計之間的結合。移動公司內部審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公司管理控制以及會計控制,這是內部控制評價最為常規的工作內容。為進一步改進評價的可靠性與準確性,應當進一步強化同外部審計只見的來年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外部審計對移動公司內部業務還有各項經營管理內容都不夠熟悉,所以無法有效勝任管理控制。與此同時內部控制的管理人員雖然更加熟悉移動公司內部管理控制,從而制定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不過會計審計方面缺乏註冊會計師或會計事務所的審計水平。所以移動公司在經營管理的國產當中,可以將外部審計以及內部審計相結合來開展分析與評價,從而完善評價體系並契合自身發展情況。
綜上所述,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是加強移動公司管理的可靠途徑。當前情況下,移動公司雖然已經建立內部控制體系,不過這一體系還不夠完善,需要在針對性評價的基礎上作出改進,從而提高內部控制水平,為移動公司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白華,高立.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一個悖論[J].會計研究,2015,12(3):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