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下的傳統戲曲傳播途徑論文

新媒體時代下的傳統戲曲傳播途徑論文

  摘要:作為中國傳統的戲劇模式,戲曲歷經了多年的發展與傳承,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得以良好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即為傳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科學技術也不斷進步,新媒體也隨之產生,如手機、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等,也對傳統戲曲帶來一定的衝擊,與此同時也會為傳統戲曲的傳播帶來更多的機遇,帶來更多的途徑。本文主要探討了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戲曲的傳播途徑,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戲曲;傳播途徑;發展

  中國戲曲擁有悠久的歷史,其具有較高的程式性、綜合性以及虛擬性特點,是我國寶貴的財富,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人們已經步入新媒體時代,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那麼就要加強研究與改革,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最佳化傳統戲曲的傳播途徑。

  一、新媒體對推動傳統戲曲藝術傳播與發展的作用

  (一)突破傳播空間的限制

  伴隨社會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也使得新媒體在各行各業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於是也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人們能夠藉助於手機或者是計算機連線到網際網路,能夠隨時隨地接收資訊資料,沒有了中國戲曲原來的傳播時間限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拓展傳播地點。透過網際網路的作用,人們不僅能夠在鄉村的戲臺與劇場中欣賞傳統戲曲,而且能夠藉助於網路搜尋到許多的戲曲節目,於是就有效拓展了傳播地點;其次,有效拓展傳播內容。透過新媒體的作用,人們不再僅僅是接觸當地以及和當地方言有關的幾種劇種,而是可以接觸到中國現有的200多個劇種,另外也可以接觸到全世界範圍內各個國家的戲曲劇種[1]。

  (二)加強戲曲藝術和觀眾的'粘性

  一是可以更加自主地選擇節目。對於網際網路而言,其主要是一種點對點的傳播方式。廣大觀眾透過網路能夠對個人喜愛的喜劇節目進行自主的選擇與欣賞,例如,以前的觀眾往往都會透過電視或者是劇場觀看固定的演出,沒法進行自主的選擇。而透過網際網路就可以打破這一困境,使得廣大觀眾能夠自由地進行搜尋引擎,找到個人喜愛的戲曲節目。儘管與傳統劇場相比,網際網路的審美環境存在較大的區別,然而其傳播更加便捷,人們的選擇更加自由廣泛。其次,觀眾能夠透過微博與網站論壇等發表個人對節目的看法與建議。透過微博、微信與網站論壇等,廣大觀眾不僅能夠將個人對節目的意見進行發表,另外,也可以針對節目內容加強與觀眾的交流互動,這樣一來,節目製作方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觀眾的看法,對節目進行最佳化與完善,進而創作出更加優秀的戲曲節目。第三,新媒體使得傳統戲曲演員與觀眾的界限更加模糊。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演員與觀眾能夠進行互換,首先,演員能夠藉助於網際網路對他人的戲曲表演進行欣賞與觀看,於是也會成為觀眾[2]。另外,廣大戲迷也能夠將個人演唱的戲曲段落傳送到網際網路上,使得他人進行欣賞,於是就成為了演員,如此一來,就會使得廣大受眾能夠更加喜愛傳統戲曲,而且也有助於傳統戲曲的廣泛傳播。

  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戲曲的傳播途徑

  (一)建立立體化的戲曲傳播網路

  對於傳統戲曲行業而言,其主要是圍繞著生產藝術產品作為核心,主要可以劃分成兩個組成部分:一是行政管理。其主要是負責完成對於資金、人員以及演出管理等活動;二是業務生產。其主要包括業務戲演出以及創作戲兩個組成部分,其中創作戲主要是以舞臺排演以及劇本創作作為核心,其是大兵團的作戰活動,會在資金創作以及導演資源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投入,開展的是大集體會展活動。業務演出相對較為靈活多變,既可以是繁瑣的也可以是簡單的,參加演出的人數數量可多可少,能夠與服化道以及樂隊等各個部門進行有機的配合,主要是以舞臺常規演出為主[3]。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的發展變化,那麼在新媒體的背景下,戲曲行業必須要實現經營管理理念的更新,要建立新媒體部,實現對藝術品的數字化生產以及經營。要建立相關的網站,在網路平臺中加入戲曲的生產專案等,其中包括音像產品、劇目創作、服裝設計以及舞臺表演等。要能夠從各方面加強與觀眾的互動與交流,其中包括舞臺表演與數字產品的研發等,從而建立完善的立體化戲曲藝術傳播網路,要實現對多種不同載體的相容。要藉助於文字的作用實現對獲取資料的閱讀以及深入研究,並且參與其中。要充分發揮影片引擎的作用,實現對各種幕後臺前的資源、舞臺戲曲與電視戲曲的有機整合,藉助於微博、微信等平臺實現對各種新訊息資料的釋出,完成各種活動的組織開展。要加強與廣大戲迷互動,促進藝術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等。要充分發揮計算機具有的強大的檢索引擎功能以及完善的資料庫,構建科學、健全的戲曲綜合資訊庫,從而真正地打破傳統經營模式,更好地提升戲曲的傳播效果。

  (二)積極生產“短”“微”產品

  對於傳統的中國戲曲而言,其演出時間相對較為自由,短的為30至50分鐘,長的能夠超過兩個小時,這是由於中國的資訊最早是產生於農耕的時期。當時在農閒時,人們的時間較多,因此也就導致中國戲曲得到大時段的傳播。然而,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較快,因此也就難以承受傳統戲曲的慢、散、悠,但是中國的傳統戲曲比較優美,而且擁有著濃厚中國色彩的化妝與服飾,中國的演劇方式也非常經典,這是現代人需要學習與傳承的精髓,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所以,為了能夠有效地滿足人們對中國戲曲藝術的追求,而且能夠充分適應人們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的戲劇行業也要加強對產業模式的調整與最佳化,碎片化是新媒體傳播的主要特點之一,對此,戲曲行業就能夠將常規的兩個小時大戲逐漸改變“短”“微”的形式。採用此形式逐漸進行傳播,戲曲行業要創造更多的“微摺子”“摺子戲”等[4],從而使得一些表演以及唱段的精華片段能夠得到碎片化的上傳,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效地改變傳統的特點,從而更加“短”“微”。這樣在短短的3-5分鐘之內,廣大的人民群眾就能夠藉助於各種新媒體媒介瞭解與接觸中國的戲曲,有效擴大戲曲的傳播範圍,有助於中國戲曲的更好生存與發展。

  (三)創設虛擬的戲曲舞臺

  中國戲曲主要是透過唱、念、做、打、舞等綜合的方式對故事進行演繹,其有著較強的程式性、綜合性與虛擬性特點。透過傳統劇場的傳播方式使得這些藝術元素得到了有機組合。在電視以及廣播的時代背景下,採用聲畫分離技術實現了藝術的一次性合成。當前,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有效激活了傳統戲曲原來所擁有的多種基因。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融合的藝術,其中包括多種元素,例如音樂、滑稽表演、雜技與美術等[5],諸多的戲曲原來被合成在戲劇舞臺的歌舞表演中,透過新媒體的先進方法與技術能夠實現對諸多元素的單獨剝離,而且也可以將其進行逐一的合成。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推動傳統戲曲行業的發展,那麼就要創設虛擬的戲曲舞臺,因為戲曲表演具有特定的程式,因此就能夠採用一些虛擬的演員按照戲曲的程式規範,藉助於3D技術的作用將表演進行合成。如同德國電影3D動畫的著名作品《丁丁歷險記》一樣。可以充分發揮3D真人動作捕捉技術的作用,基於真實演員的表演,利用3D技術進行建模。在演唱方面,能夠參照一些流派名家的唱腔,藉助於電腦程式的操控,從而創作出電子的唱腔,如此一來,可以有效解決唱腔以及表演等諸多問題,創作出虛擬的道具以及舞臺。目前,在北京的新媒體藝術工作室已經開始採用此類的虛擬戲曲表演,儘管當前還不夠成熟,然而也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認可與喜愛,而且也開始逐漸加強對有關藝術產品的研究與開發。透過對虛擬戲曲舞臺的創設能夠使得戲曲表演獲得更加廣闊的空間。另外,也可以獲得更多年輕人的喜愛,而且也能夠永久儲存一些規範化的戲曲表演程式以及唱腔,因此具有較大的藝術價值。總之,新媒體能夠有效推動傳統戲曲的傳播與發展,能夠突破傳播空間的限制、加強戲曲藝術和觀眾的粘性。因此,為了有效推動傳統戲曲的傳播,那麼就要採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例如,要建立立體化的戲曲傳播網路、積極生產“短”“微”產品與創設虛擬的戲曲舞臺等,進而有效推動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戲曲的良好傳播。

  參考文獻:

  [1]王春陽.論新媒體時代傳統戲曲傳播的碎片化[J].戲曲研究,2016,(01):59-67.

  [2]張衝.新媒體時代傳統戲曲的傳播與發展[J].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6,34(04):125-129.

  [3]楊洋.傳統戲曲傳播的新途徑:移動新媒體平臺[J].戲曲藝術,2016,(02):131-133.

  [4]胡穎,劉荃.戲曲網路傳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戲曲藝術,2016,(02):124-130.

  [5]於璐.淺析新媒體時代下戲劇文化的保護和傳播[J].速讀旬刊,2016,(1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