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訓概述論文

聾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訓概述論文

  一、開展心理健康和社交常規指導,突破社會交往的心理障礙

  (一)增強社會認知

  社會是由許許多多的人,包括聾人、其他各類殘疾人,還有更多的健全人組成。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社會一分子。教師要讓聾生明白在不同的社會空間裡、在人生不同階段中都有相應的規範要求,符合這些規範要求,才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在社會上,要禮貌待人、誠信辦事、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組成小家後,要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

  (二)克服不良心理

  不少聾生存有心理問題,如自卑、封閉、盲從、固執、多疑、嫉妒等。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愛護,讓他們在“愛”的教育中敞開心扉、軟化鋒芒,燃起積極生活的熱情。聾校要重視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問題矯正,及時發現並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要幫助聾生克服心理障礙,消除社交恐懼;要創造機會,與普通學校聯辦體育比賽、文藝展演等,讓聾生在活動參與中收穫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三)學習交往技能

  聾生善於模仿他人的行為和動作,但往往由於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做起來顯得機械、呆板。對此,教師可採取情境演示的方法,結合生活實際設定情境,如打招呼、過馬路、問路、買東西等,透過反覆練習和講解,讓他們明白在這些情境下怎麼做才是得體的。社會交往是雙向的,應教會聾生學會“換位思考”。請求別人幫助時,要有禮貌、用商量的口氣,如“叔叔,能不能給我一杯水喝”;得到別人幫助時,說聲“謝謝”;無意中妨礙他人時,要說聲“對不起”。這些文明禮貌用語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學校和家庭要創造條件,有意識地讓聾生與健聽孩子一起玩耍、學習,讓聾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在實際操練中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二、搭建立體式、多元化平臺,營造聾生走向社會的良好環境

  (一)發揮聾校作用,打造以教學活動為中心的.校級社會教育平臺

  聾校應豐富社會常識課的內涵,變封閉式管理為開放式辦學,儘可能增加實踐活動。要開展結對交流活動,與普通學校“手拉手”,讓聾生與健聽孩子結成對子,擴大他們的社交圈。要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如: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學習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開展工廠、商店、市場等觀摩調查活動,讓學生對生產經營活動形成感性認識;組織學生參加維護交通秩序、植樹造林、協助農事、照顧孤寡老人等公益勞動,在回報社會的同時,也能鍛鍊勞動技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體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培養學生才藝,陶冶學生性情,增強他們的合作精神和進取意識。

  (二)開辦家長學校,形成家校聯動的社會教育平臺

  目前,普通中小學的家長學校已經形成制度化,而不少聾校在這方面還比較欠缺。聾校家長學校應辦成指導家庭教育的陣地、家校溝通的橋樑、特殊兒童教育的渠道。透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引導家長認識孩子的心理特點,掌握與孩子交流的語言及方式方法,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銜接。家長學校要安排簡便易行的親子課程,整合心理學、教育學及聾人手語等教學內容,配備一些指導性書籍,調動家長教育孩子的積極性,讓家長能掌握一些教育技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實行教師與家長掛鉤聯絡制度,教師給家長提供諮詢和個別輔導,對學習有困難或有不良習慣學生的家庭進行家訪,深入瞭解情況,制定和實施個別化的教育策略。

  (三)加強各類社會實踐基地和活動平臺建設

  社會本身是個大課堂,任何在課堂、家庭裡的模擬訓練最終都要透過在社會中的“實戰”來檢驗。聾校要廣泛尋求社會支援,創設條件讓聾生提前進入社會角色。如選擇插花、縫紉、烹飪、保健按摩等相對合適的職業,聘請相關專業人員在學校開辦職業教育課程,與有關企業、技術學校或其他社會組織合作,開發社群資源,營建開放式的社會課堂,為聾生提供職業培訓或實習崗位等。這些平臺能為聾生正式走上社會打下基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