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開放空間框架的建立論文
城市開放空間框架的建立論文
1不同維度下開放空間的研究概況
1.1城市形態學視角下的開放空間
這為研究開放空間帶來如下啟示:(1)結合土地利用、街道平面、建築肌理的分析,可以為審視空間形態變化提供更綜合的視角;(2)跨度較長的研究有助於認識形態變化的時間規律;(3)每個時期的土地利用、建築肌理等平面圖既有現狀也有上期以來發生變化位置和型別,採用這種“動態地圖”的方式,使得相鄰時段間的演變情況更加清晰,這對整體、連續地考察開放空間變化是非常有益的。整體而言,先前的城市形態學的研究成果多聚焦於城市中建築群、街區、邊緣帶等的形態分析,對於開放空間鮮有針對性研究[14]。伴隨著後工業社會的到來和環境問題的凸顯,承載城市健康和公共生活的開放空間將成為城市形態研究的重要議題。多元化的城市形態研究也為認識開放空間提供了方法和視角上的啟發,城市形態學中對於形態的要素、結構、過程、型別的分析方法可以作為直接的借鑑,而城市形態學對於不同地域、文化乃至不同尺度下城市形態規律的認識,可以作為解讀開放空間演變的基礎。
1.2景觀生態學、環境科學視角下的開放空間
開放空間對於城市生態健康及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15],探究此問題離不開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支援。與開放空間關係非常密切的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目標是認識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之間的關係,以及在越來越強烈的人類活動作用下所形成的異質性景觀中的等級關係,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廊道、斑塊、連線度等可應用在開放空間規劃中,歐美國家的綠道、綠心及生態網路的建設都是非常成功的實踐案例。開放空間與異質性外環境間的關係,以及開放空間本身作為棲地的完整性是影響開放空間系統生態效益的兩個關鍵因素,因此可以從拓撲結構和連線度兩個方面研究開放空間,將“彈性”空間規劃與“剛性”生態效益度量結合起來。生態學家提出景觀圖論方法(landscapegraphs)[16],就是以景觀元素型別及其鄰近關係為製圖依據,將複雜的景觀格局抽象成容易理解的空間拓撲結構模式,解析不同景觀模式的生態學內涵,提出有針對性的景觀規劃管理策略。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簡單、直接地分析比較任何尺度場地的景觀拓撲結構,及系統中的物質流、能流走向,並以圖示方式直觀地呈現出來,比起常規以景觀指數為主的景觀格局分析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操作。自然棲地間的有效連線是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前提,在複雜多變和破碎化的城市用地中,以自然山水為骨架的大規模開放空間是最理想的棲地型別,環城綠帶、公園等也是構建棲地網路的重要節點。開放空間連線度往往也決定了城市生物棲地的完整性。在城市綠地的景觀指數方面,景觀的連續性(landscapecontinuity)是評價景觀敏感度的重要因素,藉助GIS平臺上工具可以比較不同土地使用模式對於城市綠地連續性的影響。形態影象處理手段也用來識別結構性廊道和功能性廊道,從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基本資料[17-18]。此外,緩解熱島效應、環境汙染、噪音干擾等方面亦有很多涉及開放空間的研究,如今結合遙感影像、地理資訊的技術湧現出很多定量化的研究,使得基於氣候調節的開放空間形態控制日益可行與科學[19-20]。
1.3政策績效評價視角下的開放空間
空間和空間性問題的重要性集中體現在人類實踐中如何創造和利用不同的空間概念[21],開放空間是現代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的產物。自工業化以來,城市生活和生產日益離不開系統的開放空間規劃,規劃決策者對開放空間理念的創造和應用不遺餘力,城市公共政策的公平和效力在開放空間應用中得以體現。對相關政策的梳理以及績效評價能深刻地認識開放空間形態變化的動因、背景乃至成效,進而發現改進的可能途徑。開放空間形態的相關政策評價研究主要側重於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影響開放空間形態的社會經濟因素及相關政策分析,探討在現有經濟制度下開放空間的保護對策。Tang等[22]透過對香港城市綠地各版規劃和相關政策進行分析發現,開放空間受到明顯的歧視,Koomen對荷蘭綠地政策的績效評價以及楊軍對北京第一大道綠帶的分析,也得到類似結論[23-24]。此類政策評價在發達國家中不僅對規劃實踐產生重要的影響,其多角度的分析還促生了新規劃思想和方法[25],例如開發權轉移[26]。另一方面是從社會、經濟角度對開放空間佈局合理性進行評價,如可達性分析及更進一步的公平性分析等。Jennifer、Olga和Kyushik等[27-29]在GIS平臺上結合人口統計資料對公園佈局進行了公平性研究,Liisa等[30]透過郵寄問卷收集到的市民對綠地的價值體驗,利用GIS分析識別出市民心目中最有價值的綠地(socialvaluemapping),從而幫助赫爾辛基開放空間的規劃決策。這些研究將開放空間與公共政策結合,為認識開放空間的多重價值和改進城市規劃提供了新的視角。
1.4歷史人文視角下的開放空間
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交叉研究中以歷史人文視角解讀了城市開放空間的形成與演變。作為城市中不直接容納經濟活動的“虛空”場地,開放空間有著獨特的歷史軌跡與人文內涵。追溯人類遊憩場地的起源和譜系,主要有兩條發展脈絡[31]:其一,起源於16世紀部分對公眾開放的歐洲皇家園林、18和19世紀的英國風景園,及隨後在美國蓬勃發展的城市公園,其自然式風景需要藝術化的設計和精心的營建,適合於靜態遊賞,旨在促進市民接觸自然和社會教化,這類遊憩場地為專業人士和決策者熟知、倡導;其二,起源於遠古時期聚落外圍守衛青年的活動場地,中世紀時演變為在教堂、廟宇等聖地旁青年人進行對抗性遊戲的空地。此類場地未經設計和建設卻非常受歡迎,它與“接觸自然”無關,鄰近的青年在這塊領地上嬉戲、打鬧、進行對抗性運動,社群紐帶和歸屬感由此形成。在現代城市擴張過程中這類場地逐漸消失,加之其不同於主流公園理念所倡導的遊憩風尚,這類場地以及這種遊憩傳統正在被遺忘、消解。Cranz等[32]從社會學、人類學視角,分析了影響美國城市公園的各界力量、使用者階層和型別、公園社會效益與使用情況以及公園在城市中的作用,總結出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間美國城市公園的4個發展階段及變化原因:(1)早期的遊樂場(pleasureground,1850—1900),當時城市環境惡化,公園主要為滿足中上等階級接近自然式風景而造;(2)改革公園(reformpark,1900—1930),此階段公園的服務主體轉到上一階段忽略的勞工階級、移民少兒等,並出現了臨近社群的鄰里公園;(3)遊憩設施階段(recreationfacility,1930—1965),由於人們閒暇時間增多,公園中增加了大量的人工、機械裝置滿足人們遊憩、運動;(4)開放空間系統(openspacesystem,1965—1990s),此時開放空間作為城市人工構築物之外的流動空間。目前,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社會問題,Cranz[32]的研究表明開放空間系統的可持續性逐漸凸顯,並將可持續公園(sustainablepark,1990s及以後)視為美國公園的第5個發展階段。在當今開放空間濃縮化、組織化過程中,一些傳統的遊憩活動由於場地和遊憩風尚的改變而消解,那麼更符合人類天性的開放空間型別、佈局應該是什麼樣子,如何來維繫,創造合適的開放空間形態以容納和培育人與自然、社會的良好關係。對開放空間整體的.演變、動因做歷時性的分析,進行型別劃分,則有助於認識其演變的階段性和普遍性。開放空間是源自西方社會的新型城市空間,研究以公園為主要載體的開放空間的歷史人文過程中,要注意與本地的城市形態、市民文化、社會管理等相結合。考察原型的傳播、本土化過程,有助於認識、審視我國特定歷史社會背景下,城市開放空間的成形、轉型以及流變[33-34]。
1.5美學與感知視角下的開放空間
美學是城市建設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建成環境和人們的感知對於理解、最佳化城市空間具有重要作用。林奇的意象五要素和“認知地圖”,Cullen的“連續景象”(serialvision)開創了此類研究的先河。Bosselman[35]在威尼斯、羅馬、東京等地的研究中提出“節奏間隔”(rhythmicspacing)與環境品質的關係。Jacob[36]以97個城市為研究物件,每個城市中選取約260hm2的研究區域,從形態學角度分析街道和開放空間模式,據此提出步行體驗的選擇性在於環境的滲透性,解釋了傳統城市吸引步行者的原因在於較高的道路網密度和宜人的街道尺度。定量研究開放空間形態與居民感知的報道在2000年後明顯增多,如佈局與行人感知、城市景觀與步行量、景觀結構指標與滿意度等。多角度研究尤其是量化手段的應用為研究開放空間形態提供了更科學的方法。如Foltete[37]採用空間句法分析手段,研究法國Lille城市佈局、景觀要素和步行使用的關係,結果顯示景觀和步行量有56%的相關性,視域中的廣場、商業建築和綠地對人們步行有促進作用;Yang等[38]提出的綠視率指標評價方法,並建議用該指標評價不同綠地規劃、管理方案的視覺影響。Lee[39]調查了美國德州CollegeStation城的居民對鄰里環境景觀結構的滿意度,發現綠地的形態和大小影響居民的滿意度,並且與調查地塊的尺度正相關。同類研究還有在西班牙進行的景觀視覺屬性與空間模式指標的相關性分析等。以上研究將景觀結構與市民的主觀感知相聯絡,有助於更深刻認識綠地佈局的美學要求,建成宜人的城市空間結構。開放空間對於風貌保護和改善步行體驗意義重大,因此實踐中採用量化方法來分析、預演景觀結構和市民感知、偏好將是今後城市設計的基礎工作之一。
2城市開放空間的研究框架與技術平臺:以南京為例
2.1城市開放空間研究框架
以理解和改善我國當前城市開放空間狀況為目的的研究應該始於近代或更早,因為隨著近代工業發展,城市規模增大,原封建社會的城鄉關係發生了轉變,園林、古蹟以及山體、水體等自然要素逐漸轉變為現代意義的城市開放空間,並在1949年後幾十年中歷經變化。從近代至今的百年時間,我國城市開放空間從產生至發展都極具鮮明的中國特色,追溯其演變軌跡,是認識、最佳化城市開放空間現狀,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所在。關於5種研究視角的綜述,涵蓋了城市化程序中與開放空間有關的主要議題。以形態分析的3個層次即物質形態、形態演變動因、形態演變結果為綱,整合城市形態、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政策分析及視覺感知等5種視角的研究,即可形成一個具開放性、立體的開放空間研究框架,可回答在不同城市背景下開放空間為何和如何存在、生產、再生產。不同視角之間還可能存在交叉與關聯,這將為理解我國城市發展中的開放空間問題提供更多元的研究內容及方法。
2.2城市開放空間研究技術平臺
地理資訊系統(GIS)已成為城市研究越來越普及的工具,2000年後結合時間維度的歷史地理資訊系統(historicalGIS)的出現為眾多人文、自然學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根據最新ISI檢索,以historicalGIS為關鍵詞和標題的論文分別在2007和2009年後大量出現。歷史地理資訊系統與傳統GIS最大的不同在於突出了時間編碼,具有時間和空間資訊的儲存、查詢和分析功能。雖然目前沒有成熟的HGIS商用軟體,但是很多歐美學術機構利用現有GIS進行了歷史地圖的資料存檔、分析、再現等科研工作並提供社會服務。網際網路的普及和WebGIS的發展為歷史地理資訊系統搭建了從專業應用到服務公眾的橋樑,可以用網際網路釋出歷史檔案與研究成果的空間資料,甚至還可以透過互動網站收集市民反饋和註記的空間資料,如Philaplace.org和mappingdubois.org網站就是很好的例項,這些網站突出了公眾教育和研究的迴圈,也體現了對普通市民記憶的尊重。
2.3南京開放空間研究
南京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及新中國的省會城市,在中國近現代城市建設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並且有著豐富的史料存檔。筆者以多期歷史地圖為基礎資料,以地理資訊系統為技術支撐,搭建起多維視角下的南京城市開放空間研究框架(圖1)。將基礎資料經過整理、校準後進行形態製圖,重繪了與開放空間有關的公園、廣場、水體、道路等元素,在ArcGIS9.3中進行了歷時性的空間分析,結果見圖2、3、4。從圖中可知,利用開放空間研究框架,可以全面地追溯南京開放空間形態演變、動因、結果,為規劃決策、建成評價和公眾參與提供了生動、準確的資料和開放的資訊平臺,賦予研究以“存史、資治、教化”的新含義。圖2中,深藍色為水體,紅色代表距離水體直線距離超過500m,顏色梯度表示城市用地與水體距離,越趨向紅色距離水體越遠,受水體影響也就越小。由圖2可以看到,南京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城市中水體的面積、型別日益減少,其中點狀水體減少最多,隨著水體減少和形態簡單化,緩衝帶面積呈現更加急劇減少的趨勢,這對於城市微氣候和棲地必然產生持續的影響。隨著沿路建築密度的增加,視野通透區(可見區域)明顯減少和碎片化,城市風貌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圖3)。3個時期視野最開闊處的土地利用有所不同,分別是空地、農田、水體(1930),空地、公園、水體(1962)和公園、廣場、水體(2007)。在這個過程中,沿街建築從零星分佈到沿街一層皮再到全面密集化導致整體可見視域的減少;水體可見性日益降低緣於水面本身的減少和建築的遮擋;城市發展中,公園和街頭綠地面積增加,其在視野通透區的比例越來越高。從圖4可知,20世紀初期南京城內大型的自然山體、水體是公園建設的依託,1990年後廣場大規模出現,多鄰近城市主要道路。公園和廣場面積的增加、路網的加密、橋樑的架設,使得其服務範圍有了明顯的增加,但是其空間分佈並不均衡,如新街口和周邊地區、城北地區、城東地區至今仍缺乏公園和廣場,近年來這些地區日益增加的人口密度又加劇了公共空間缺乏的狀況。
3結語
只有理解了城市由何組成、如何形成、有何功能,以及對於人的意義等,才能設計出好的城市佈局。開放空間作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空間型別,與其他城市空間存在複雜的關係,整合不同視角的研究能全面、立體的理解其多種型別、多重屬性,及這種複雜關係的前因後果。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對本土城市的歷時性研究是理解其演變過程以及制定當前空間規劃和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礎。事實上,當前我國城市開放空間的弱勢地位除了與客觀因素及人口、社會經濟等大背景有關外,與規劃決策時基礎資訊嚴重不足也有重要關係,即缺乏多角度的城市空間研究成果作為支撐。如今,城市環境改善過程出現新的機遇與挑戰,業界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開放空間設計框架;對一個城市一個國家而言,需要研究整理其開放空間規劃與實踐的歷史遺存,而滿足這些需求必須以描述和分析性研究為基礎。筆者提出的多維視角下城市開放空間研究框架以規劃設計師最為關注的形態為基礎,多角度歷時性的描述和分析不僅能全面系統的認識城市開放空間,還能以更直觀的方式將理論研究反饋於規劃實踐;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和WebGIS平臺讓這類基礎性的研究更具有延展性和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