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國債的通貨膨脹效應論文

淺析國債的通貨膨脹效應論文

  【文章摘要】依據財政政策發行國債籌集財政收入,同時,國債也是一種收入穩定的投資工具,在金融市場中可以進行業務操作,它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機的契合點。國債的貨幣化對於籌集,對於通貨膨脹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進而影響著宏觀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國債;通貨膨脹;貨幣供給量

  國債一直是籌集財政收入,彌補赤字的重要手段。隨著時間的發展,國債不再僅僅作為一個實施財政政策的工具,而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宏觀經濟變數,它對於貨幣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以及商品市場的儲蓄和投資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改革開放以來,80年代後半時期,國債規模明顯擴大,“巧合”的是與此同時我國物價總水平一再上漲,這引起了專家學者等各界人士的關注。那麼國債的發行是如何透過影響貨幣供給來推動通貨膨脹的呢?筆者由此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概念界定以及相關假定

  國債的貨幣化是指由向商業銀行和公眾發行國債,把籌集來的資金用於擴大支出,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然後由央行透過公開市場業務買入國債以增加基礎貨幣的供應。

  本文中討論的國債指的是中央發行的國內公債,不包括對外的舉債,僅就國內市場進行分析。同時財政赤字指的是廣義的財政赤字,即當年財政支出與當年財政收入的差額。

  從通貨膨脹的成因來看,可以分為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和結構型等,但不管具體的原因是什麼,歸結起來國債的發行規模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就是透過貨幣的供給總量和貨幣結構來變動來實現的。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

  從國家制定財政政策,確定發行國債,各經濟主體認購國債,國債在市場流通,到國債的償還,無一不體現著國債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下面依據國債發行的全過程按時間順序進行分析。

  (一)從國債發行時的承購主體角度分析

  我國發行國債,一般由財政部委託銀行代辦,然後向國內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出售國債。不同的機構承辦對貨幣供給量造成的影響程度不同。

  1、由中央銀行承購。中央銀行是貨幣發行機構,如果由其承購,相當於一種由財政部向中央銀行變相的透支。財政部獲得中央銀行提供的資金後,可以透過商業銀行支付給企事業單位,他們也可以把這筆錢存入商業銀行,擴大商行的信貸資金,據以發放更多的貸款,這樣的運動週而復始,自然會製造大量的派生存款,擴大貨幣乘數,促使物價上漲,引起需求上拉型的通貨膨脹。

  2、由商業銀行承購。商行是透過存款餘額來購買國債,那麼這種購買方式可能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商業銀行資金較為充足,雖然餘額用來購買了國債造成存款餘額相應減少,但由於財政部又把這部分所存入商行,那麼這樣形式的貨幣一減一增,並未帶來貨幣供應總量的大幅變化,整個供求關係基本處於平衡穩定的狀態,自然不會引起通貨膨脹;與之相反,另一種情況是由商業銀行認購後資金不足等其餘原因,造成商業銀行承購國債後需要向中央銀行申請抵押貼現或抵押貸款,那麼此時,社會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二)從國債在流通領域中對貨幣供給的擴張效應角度分析

  1、從基礎貨幣的乘數效應角度分析

  貨幣供給量地增加。進入流通領域後,國債以其較高的信譽度,被人們認可為“準貨幣”,對於債券持有者,既可以選擇在持有債券到期時將它兌換成現金,也可以隨時將其在公開市場賣出債券或者買入新債券。中央銀行也不例外,中央銀行經常透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來調節貨幣供應,其中買入公債則相當於投放基礎貨幣B,有:M s=m BMs為貨幣供給總量,m為貨幣乘數,B為基礎貨幣。其中貨幣乘數m=(1+c+t)/(Rd+tRt+e+c),Rd表示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Rt表示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t表示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的比率,e表示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比率,c為通貨比率。

  同時伴隨著可轉讓債券、短期債券發行量的增加,債券總體的流動性增加。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國債期貨市場的發展,在更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國債的流動性,同時可以幫助逐漸擴大國債的發行規模,不斷滿足財政資金對經濟建設的不同需求,活躍市場。流動性的增加給貨幣供給量增加提供了一個平臺。

  2,從IS—LM模型來分析貨幣供給量增加造成的影響

  在IS—LM模型中,對IS曲線,因為AD=C+I+G,發行增支國債後,總需求增加,故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並帶來兩種結果,一方面收入水平增加,增加程度取決於支出乘數大小,一方面利息率提高,提高程度取決於貨幣供給增加情況。

  對於LM曲線,由於債券貨幣化,貨幣供給增加,LM向右下方移動,利率水平降低,刺激投資,能夠提高收入水平。

  圖一:IS—LM模型變動圖

  如圖所示,當財政支出增加時,總需求增加,導致IS曲線右移至I1S1的位置,此時如果LM曲線未發生移動,則利率增加至I1,收入增加至Y1。如果債券完全貨幣化,則貨幣供給增加,LM曲線右移,最終達到平衡時,利率不變,收入增加到Y2,沒有出現收入損失。但實際生活中,債券不可能完全貨幣化,所以利率在I0和I1之間,實際收入在Y1和Y2之間,即圖中虛線L2M2所表示的情景。這說明了增支國債的發行對收入有擴張作用,而實際上,這種擴張作用隨著邊際消費傾向的增加而增大,同時增支國債對總需求的擴張效應與的支出乘數也密切相關。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特殊時期,寧願冒著通貨膨脹的風險也要發行國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發債可以刺激總需求,促進經濟從低迷中甦醒。

  (三)從國債的持有人和償還期限角度分析

  由於短期國債流動性較強,其主要部分被商業銀行吸收,長期國債由於其安全性,可以吸引保險公司等商行以外的機構。透過改變國債持有人的構成,一方面可以使商業銀行持有的.國債額減少,從而使商業銀行的準備金下降,起到收縮商行信用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國債的“非商業銀行持有”增加,起到降低貨幣存量的作用。這樣,透過長期國債的發行就可以起到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經濟的作用。

  從投資結構看,長期國債發行增加了長期國債供給,從而使長期國債的價格下降,而收益上升。這樣就會使長期利率隨之上升,於是長期資本投資減少,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但是就中國現實而言,由表一可知,自1998年以來我國債務餘額顯著增加,2009年甚至達到了1990年的65倍之多。如果按這種趨勢我國將面臨較大的財政風險,尤其是選擇增髮長期國債時,更容易導致債務危機,所以長期國債的發行量相對於短期國債的來講不會增加太大比重。又由於短期國債更容易對流通領域貨幣供應量造成影響,那麼國債的通貨膨脹效應便在所難免。

  三、關於國債通貨膨脹效應的思考——通貨膨脹反作用於國債市場

  (一)增加了的發債成本

  對於國債購買者來講,他們獲得的實際收益會隨著通貨膨脹的變化而變化。實際收益率的不穩定會使他們透過要求提高國債利息或贖回價值而得到一種風險補償——通貨膨脹風險金。這部分補償的存在無疑加大了發行國債的成本。

  (二)不利於長期國債的發售

  國債購買者的心理因素同樣影響長期國債的發售。購買者對通貨膨脹的擔心和不確定隨著國債期限的增大而增大,尤其當高通貨膨脹時期,長期國債的發售會因此受到重大影響。長期國債市場的發展會因為購買主體的熱情消退而受到阻礙。而眾所周知,長期國債市場的發展對於提升整個債券市場的完整性和綜合性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四、政策建議

  (一)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

  國債發行是為了滿足其財政支出需要而進行的籌資活動,國債發行的規模與財政支出、財政赤字的規模密切相關。

  我國目前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參與了競爭性行業的經濟活動,而從公共財政的角度來看,應當退出競爭性行業,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只是在必要時起監督作用,避免過多幹預市場。

  透過縮減這部分財政支出,不但減少了債務規模,減少了發債對通貨膨脹的推動作用,也發展了市場經濟。

  (二)發展金融市場,促進國債類金融工具的創新

  透過開發國債期權等創新性金融工具,規範金融市場的秩序,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和投資者認購國債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有利於降低風險,保證融資效率,降低成本。國債二級市場的有序發展,也幫助實現了國債現貨市場的穩定。

  同時二級市場的價格預警機制,有利於各經濟主體及時採取行動規避通貨膨脹的風險,也能及時採取措施保證政策目標的實現。

  五、結語

  國債的發行是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工具,由於國債的貨幣化,使得它成為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機的契合點。它的發行和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主動推動了通貨膨脹,並由此帶來了一些困擾。因而必須從各方面綜合考慮,權衡利弊,確定好國債的發行規模和流通手段,以達到發展經濟、促進國民收入增加等的宏觀政策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