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劉小東三峽系列作品中所透溢位的現實主義精神論文

解讀劉小東三峽系列作品中所透溢位的現實主義精神論文

  【摘要】

  劉小東是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新現實主義繪畫的第一批代表人物,自從他於2003年開始創作《三峽大移民》。三峽系列已經成為貫穿他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符號,這套史詩般的鉅作走出了傳統文人畫家的虛情假意,更反映出劉小東身上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在西方當代藝術大行其道的中國藝術界,這種對自我藝術精神上的堅守的確難能可貴。

  【關鍵字】

  劉小東;現實主義;三峽系列;當代藝術

  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無論是在創作思想還是表現語言上都缺少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藝術家和作品。這一時期美院的創作和教學緊跟蘇聯學院體系,主題始終圍繞歷史革命題材,並逐漸使得油畫創作成為簡單的政治圖解。劉小東1988年畢業於央美油畫系之後,先後在附中、美院任教。他見證並親歷了那個藝術思潮劇烈轉變的激情年代。但幸運的是,在那個思想躁動不安的時期,劉小東維持住了自己內心對現實主義精神的堅守,並沒有盲目跟隨潮流。這也許跟他長期在美院體制內的工作經歷有關,他也直言不諱地表明自己內心的現實主義情懷“藝術應該是現實主義,我始終對現實抱以敬意”。

  最能體現劉小東現實主義藝術精神的便是他於2003開始創作的三峽系列,他以每兩至三年一張的速度不斷地充實著這套大型繪畫的語言和思想深度,可以看出劉小東對三峽和其背後所隱含的現實問題的關注傾注了畢生的心皿,沒有絲毫矯情和虛假。在他的作品中,那些被遺忘和忽視的移民群體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讓人們感悟到了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應該受到真誠的尊重。

  劉小東的第一幅三峽作品是《三峽大移民》,這幅作品所涉及的題材和敘事方式都是前無古人的,蘊含了作者對生活、社會的強烈現實關懷。2003年劉小東初到三峽,那時的三峽大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建設。為了工程需要,三峽周圍的縣城必須搬遷,面對即將消失的縣城和故土難離的村民,劉小東再次萌發了創作慾望。《三峽大移民》整幅作品長達8米,是一組大型四聯畫。這幅作品以奉節當地為背景,遠景描繪了拆遷的房屋、光禿禿的荒山、河流以及遍地的廢墟。近景人物則是六位建設工地的民工,著裝各不相同,面無表情地抬著杆子,似乎對眼前被他們親手拆毀的家園熟視無睹。其中的亮點則是兩位戴著口罩的民工。因為當時正值SARS疫情爆發,這個小細節也反映了時代的印記。以往的三峽作品主體精神基本上是一種國家意志的抒寫,而劉小東則儘量貼近客觀、深入生活,以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地記錄了三峽工程中最平凡的人物和場景,著力去表達對普通人命運的關注。國家的三峽和小東的三峽,完全迥異的價值取向,完全迥異的現實主義關照,在《大移民》中被鮮明地體現了出來。

  《三峽大移民》之後,劉小東接著創作了《三峽新移民》。這幅作品獲得了比《大移民》更多的關注度,因為賈樟柯的《東》。賈樟柯在這部紀錄片中將三峽新移民的創作過程記錄了下來,順便也將劉小東帶火了。但不管怎麼樣,賈樟柯與劉小東的這次跨界合作也有力地擴大了《新移民》在藝術界中的影響力。

  《新移民》創作於2004年,此時三峽移民已經按照政策部署進行了妥善的安置,新移民也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小東迫切地想記錄下這些歷史意義的場景。《新移民》同樣採用了四聯畫的呈現方式,但與之前作品不同的是,劉小東採用了廣角鏡頭的全景模式,大面積地表現長江水面,畫面左側是雄偉的三峽大壩和等待繼續拆遷的房屋,中部則是陸地與江水的過渡地帶,右側則是幾個男女青年和兒童的人物形象。從《新移民》中我們可以解讀出平凡人的生存百態。面對眼前的大壩。這些移民們心中的情感自然複雜,卻只能試著去慢慢接受現實。而對局外人劉小東來說,像三峽這種超級工程對當地人的生存狀態和自然環境都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但他既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科學家,他也只能選擇慢慢接受現實,用劉小東自己的`一句話說就是:“你想用藝術去改變一件事這是很可笑的。”移民和小東,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背景,卻用同樣的方式來面對生活的變遷。但他能做的就是用繪畫去展現一個現實主義者的人文立場,希望用自己的影響力來影響其他社會群體。因此《新移民》是《大移民》的一個延續,但在思想深度以及關懷現實的程度上卻比前者更進一步,畫面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卻讓人們受到巨大的震撼。江水、大壩、房屋、青年、兒童種種因素濃縮成了一幅三峽移民的人文圖景。

  對於三峽的表現絕不是劉小東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藝術生涯始終如一的創作母題。2005-2006年,他再次前往奉節,創作了以三峽男青年為主體人物的《溫床no.1》。在劉小東看來,要想貫徹真正的現實主義精神最好的手段便是實地寫生,因為寫生是一個不斷接近描繪物件的過程,能夠真正從靈魂深處感受他們鮮活的生命狀態。這次的創作,他便僱傭了當地的男青年作為模特在室外實地作畫,直面對象、直面心靈。《溫床》的背景是雄偉的群山,山上依舊描繪了正在拆遷的房屋,近景則是光著身子圍著一起打牌的青年。“溫床”這個名字從宏觀上講更像是對家園的依賴和眷戀,遠方正在拆遷的房屋和近處百無聊賴打牌的人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們陷入深深思考,在國家利益面前,任何個體的犧牲似乎都那麼微不足道,他們必須面對和忍受失去家園的痛苦和無奈,因此,劉小東希望把自己看到的一切記錄下來,希望當人們看到後能夠反思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平衡關係。現在的當代藝術它的語言能指是不確定的也是混亂的,但《溫床》不是,它具有強烈的情節性和鏡頭感,當人們面對樸素的主題、簡潔的造型、自然和諧的色調,無需文字多餘地闡述,很快就能解讀出畫面的表達內容和意義。彷彿是在聽小東講述一個故事,一個有關三峽移民變遷的故事。

  縱觀藝術發展史,很少有藝術家能夠對單一題材保持如此長久的創作熱情,即便如莫蘭迪般畫了一輩子瓶瓶罐罐,但看過幾張作品之後便會略顯無聊,再無突破的餘地。但劉小東的《三峽》系列每一張作品都足以令人驚豔、令人回味,他能夠在單一題材中挖掘出不同形式語言的表現力,而在創作精神上卻始終以現實主義為綱,這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優秀藝術家所具備的氣質、能力和追求。可以說,三峽系列作品的價值並不在於形式語言的創新性,而是在於對現實主義精神的傳承與開拓,反映出歷史變遷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人們都十分了解,在當代藝術多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觀念轉換的速度實在太快,評價一位當代藝術家的藝術生涯是很困難的。但是對劉小東,我們並不需要枉費腦筋,他二十年如一日,一以貫之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早巳確立的個人藝術風貌能夠讓我們對他有非常明晰的判斷。

  參考文獻:

  [1]歐陽冬華,論劉小東繪畫中的現實主義精神[D].南昌:江西師範大學,2011.

  [2]黃瓊.劉小東藝術作品中“大眾化”現象研究[M].湘潭:湘潭大學,201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