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臺河地區深部巖性賦存規律的探索論文

七臺河地區深部巖性賦存規律的探索論文

  摘要:

  為了緩解七臺河地區深部勘探控制煤炭資源量不足的現象,地質隊開始對本區煤礦深部岩層進行勘探。地質隊對該區進行了巖性和巖相的觀測,從而對深部地層沉積規律進行研究分析,為礦井建設和生產奠定了基礎。本研究主要闡述了下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時期七臺河地區深部巖性賦存的規律。

  關鍵詞:資源量;巖性;巖相;沉積規律;賦存

  本區內河流是茄子河,河床最高標高為+187m,最低標高為+178m,平均標高為+180m。茄子河從本井田東部流入,西部流出,匯入桃山水庫,茄子河流經煤礦全長11.6km,寬6——80m。其最大流量是75.58m3/s,枯水季節流量為零,最大流速0. 762 m/s。流經煤礦採區地段河堤經近幾年加高加寬標高已達到+181m、河堤頂寬5m,完全能夠滿足汛期要求。地面水系由南北兩側高地向中部茄子河彙集,流入茄子河。

  1、下元古界。

  下元古界黑龍江群,主要分佈於樺南縣東南的湖南營、頭道溝、二道溝、閏家及林口縣虎山以南。由白雲質大理岩、石墨石英片岩、角閃片岩等組成。厚約3690m。

  下元古界麻山群,分佈於虎山以西山區、樺南縣石頭河以西、羅泉東山、勃利縣的吉興河、大四站等以南低山區。震旦繫馬家街組,分佈於樺南縣馬家街、雙鴨子屯一帶。

  2、古生界。

  泥盆系下統新中組,僅見於密山縣東連珠山西坡。上部為灰色粉砂質板岩,下部為黃褐色中粗粒花崗質砂岩。厚111 m,與下伏地層為不整合接觸。下黑臺組,分佈於密山縣珍子山一帶,上部為淺灰褐色生物灰巖、夾粉砂質板岩,頂部為凝灰質板岩,下部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含石英質細礫岩,厚23——158m,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泥盆系中統上黑臺組,出露於老黑背及七里嘎山等地,巖性為鈣質砂岩、硬砂岩、凝灰質板岩、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夾生物碎屑灰巖、多呈韻律沉積,厚65——282m。青龍山組,分佈於寶清縣青龍山一帶,以灰白色粉砂質頁岩、矽質頁岩為主,夾細砂岩、灰白色結晶灰巖、酸性凝灰岩,下部為結晶灰巖及細砂岩、含礫砂岩,本組厚885m,與下伏地層接觸關係不清。泥盆繫上統老禿頂子組,分佈於煤田東部七里嘎山、老黑背、老禿頂子等地。上部為灰色砂岩、泥質頁岩、板岩、中下部為灰白色、淺黃色、灰紫色流紋班巖、凝灰熔岩、凝灰角礫岩夾矽質頁岩,厚582m,與下地層整合接觸。七里嘎山組,出露於七裡嘎山,為灰綠、黃褐色英安質凝灰岩、凝灰質板岩、流紋質凝灰熔岩和多層紫色凝灰岩、粉砂岩,厚104m,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

  二疊系下統塔頭河組,分佈於密山縣珍子山以東、二龍山林場以南山區。上部為黑色頁岩、炭質頁岩,中砂岩、凝灰質粉砂岩和空晶石板巖,下部為雜色砂頁岩夾炭頁岩。本組厚97m,與下伏組整合接觸。二疊系上統二龍山組出露於密山縣二龍山林場以南。上部為灰綠、暗綠色玄武岩,玢岩夾鹼性岩石。下部為安山質凝灰砂礫岩夾含礫晶屑凝灰岩,厚400m,與下伏塔頭河組為整合接觸。楊崗組分佈於密山縣西裴德一帶,上部為白色流紋岩、英安巖及其凝灰熔岩。中部為灰綠色中細粒長石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少量凝灰岩。下部為褐綠色凝灰岩、凝灰熔岩、英安巖,厚2016m,與下伏二龍山組為不整合接觸。城山組分佈於密山縣青年水庫以南。以灰白色礫岩、含礫砂岩、硬砂質長石砂岩為主,夾粉砂質板岩、安山岩、英安巖、凝灰質礫岩及煤線,厚323m,與下伏楊崗組為整合接觸。

  3、中生界。

  三疊繫上統南雙鴨山組分佈於密山縣興凱以北,寶密公路以東山區。為一套凝灰岩、凝灰質砂岩、粉砂岩、凝灰質泥岩等組成,厚2615m,與下伏地層接觸關係不清。白堊系下統萬隆組分佈於種馬場、茄子河、東方紅等區。以淺紫、灰綠色安山岩、英安巖、集塊巖、角礫岩、凝灰質砂岩、夾多層中粗砂岩、粉砂岩和煤層。萬隆組在各地巖性有差異,在茄子河、東方紅、青龍山等區以火山岩為主,夾少量正常沉積岩,在馬場為多層滾園較好的'安山質礫岩夾膠結堅實的粉細砂岩,厚650——1000m,與下伏基底元古界混合花崗岩為不整合接觸。滴道組厚約30——1500m,巖性多為火山碎屑岩,含煤7層,多不可採。

  城子河組是主要含煤組是重點勘探開採物件。為灰白色粗中細砂岩、灰黑粉砂岩,泥岩和頁岩夾數層凝灰岩,含可採煤層10——40層。中下部產海相動物化石,本組厚900——2300m,與下伏組為整合接觸。穆稜組在煤田西部以42號煤層頂部含礫粗砂岩為界,含礫粗砂岩層以上劃為穆稜組、其下劃為城子河組。巖性以灰黑色粉巖和灰白色細砂岩為主,中粗砂岩較少,夾數層凝灰岩,含可採煤層l——5層,厚400——600m,與下伏組為整合接觸。東山組分佈於鐵東、勃利平原,多數地區巖性為灰綠、淺紫色安山質集塊巖、角礫岩,夾閃長玢岩、安山岩。地層向東厚度增大、熔岩組分增多。在鐵東區為滾園較好的安山質礫岩、凝灰質砂礫岩。東部龍湖、北興等地為角礫岩或熔岩,厚為50——400m,與下伏為平行不整合接觸。猴石溝組分佈於勃利、小五站、北興等地。以黃綠、淺綠色粉細砂岩為主,次為中粗砂岩及泥岩,夾6——8層玻屑、晶屑凝灰岩,厚500——2000m,與下伏東山組為整合接觸。

  4、新生界。

  第三系下第三系八虎力組分佈於樺南縣梨樹園、民主村一帶,上部由巨厚礫岩、砂岩、粉砂岩互層、薄層油頁岩和煤層組成,厚600——680m。下部由砂岩、粉砂岩、頁岩及可採煤層組成,厚30——50m。全組厚630——730m,與下伏猴石溝組為不整合接觸。上第三系道臺橋組分佈於樺南桃源屯、曙光農場及勃利雙興等地,由半膠結礫石砂岩及透鏡狀黏土組成,厚30——50m,不整合覆蓋於白堊系地層之上。

  玄武岩分佈於嵐峰、寶密橋等地。為青灰色,少量為紫色緻密氣孔狀玄武岩夾砂泥質鬆散沉積岩,厚70——250m,不整合覆蓋於下伏中、新生界或元古界地層之上。第四系在本區分佈較廣、區內溝谷、河床、尤為平緩丘陵平原有大面積分佈。

  參考文獻:

  [1]姜堯發,孫寶玲,礦物岩石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2]李景霞,張立新.地質學實踐教程[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0.

  [3]陳洪冶,李立志,礦床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