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舶來品走向理性選擇的論文

從舶來品走向理性選擇的論文

  摘 要: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在中國英語教學法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學法主要有語法翻譯法、聽說法、交際法和目前的任務型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法無不帶著舶來品的痕跡。外語教學的後方法時代說明,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法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外語教學中的問題。只有根據中國國情,辯證地反思各種教學流派的利弊和在中國的適應性,融各家之長,並建立自己的特色,走向理性選擇,才能避免盲從,達到最滿意的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教學法;舶來品;後方法時代;理性選擇

  一、中國英語教學法中的“舶來”現象

  1978年,國家教育部制定並頒佈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英(俄)語教學大綱》,詳細說明了中小學外語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使中國的外語教學得到全面恢復。1982年5月,教育部又召開了全國中學外語教育工作會議,公佈了《關於加強中學外語的意見》。《意見》指出,“凡學過外語的初中學生,報考高中應考外語,考試成績從1983年起百分之百計入總分”[1]31-32。從此,外語的學習與考試成績緊緊掛鉤,不論是教育部門還是學習者以及他們的家長,都開始意識到外語學習的重要性,“中國的外語教育、特別是英語教育,開始步入迅速發展的階段”[1]32。

  從把英語成績納入正式的考試體系到現在,中國的英語教學已經跨過了20多個春秋。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隨著英語在與世界各國交往中重要地位的凸顯,為了國民更好地掌握這門國際語言,中國的英語教學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以期達到二語習得的最佳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英語教學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也經歷了幾個主要階段,即從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到聽說法,再到交際法。當發現這些教學法並不能達到理想的外語教學效果時,認知法、任務型教學法以及其他教學法在中國的外語教育界也爭相嶄露頭角。但是,綜觀這些教學法,無不帶著舶來品的痕跡,如語法翻譯法來自歐洲,聽說法最初是美國的“軍隊專門訓練方案”[2],交際法則是產生於歐洲共同體的功能教學法的一個分支,現在在國內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任務型教學法也是英語教育家Prabhu在印度教授英語時提出的,這些外語教學理論和流派,大多是從歐美髮達國家發展起來,然後被當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推向世界的,難怪拜克斯(Bax)稱這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的表現[3]。

  二、中國20年來引進的主要英語教學法綜述

  1.語法翻譯法產生的背景和在中國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語法翻譯法是外語教學中最古老的一派,它是歐洲人教授古典語言(古拉丁文和古希臘文)的傳統老法,產生於中世紀。當時古拉丁文和古希臘文是約定俗成的“國際語”,是各國共同的文化載體,是各國受過教育的人的必修課程。但是,這兩種語言即使在當時的歐洲也已經是“死亡”了的古代語言[4],在各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誰也不用它們來作為口頭交際的工具,學習這種語言的目的只是用來讀懂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各種經文、學術著作、官方公文和告示等。可以看出,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語法翻譯法以古文為學習物件,以閱讀為主要教學目標。至於語音上,則絲毫沒有嚴格的規定,更缺乏一套培養學習者口語能力的方法。

  十年動亂之後,中國的外語教學逐步走向正規。1986年的《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將英語教學的目的定為“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側重培養閱讀能力,注意培養自學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打下一定的基礎”[1]32。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受過高等教育的英語師資還非常缺乏,圍繞著這個大綱,語法翻譯法在英語教材的編寫方面、在課堂英語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一直佔著主導的地位,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母語,先講課後所附有的漢語語法講解的內容,再對課文的句型和文章進行以翻譯為手段的教學。

  從語法翻譯法產生的背景來看,為了能準確無誤地理解古代的官方文獻資料,這種方法特別注重語言的邏輯性、詞彙的準確性和語法的規則性,但是對日常交際非常重要的聽和說卻沒有涉及,所以到了1993年的《全日制高階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就明確地規定了要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要側重培養閱讀能力。

  2.聽說法產生的背景和在中國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聽說法最早產生於美國(20世紀40年代後期),其真正起因是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二戰以後,美國政府發現被派往亞洲和歐洲的美國士兵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但實際效果卻讓人失望。於是美國政府求助於結構主義語言學家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正是他們的努力,促成了外語教學的“聽說法”[2]92的誕生。另外,當時錄音機的使用在美國已經非常普及,程式教學和教學機器也正在興起,這些都為外語學習者提供了多聽和多練的機會[1]4。

  聽說法強調聽說領先,教學以句型為中心,注重反覆實踐,形成習慣。聽說法的主要長處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學生初級的外語口語能力,它能“立竿見影”,對於那些沒有英語基礎又要急用的學習者來說比較實用。我們國家外語教學受其影響,20世紀60年代前期曾被引進高校作為試點的“聽說領先法”就是這種方法的別名[4]119,20世紀70年代高校英語專業的入門課本也是根據這一教學法思路編寫的。1993年的《全日制高階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也明確了英語考試要有口試和聽力測試的要求。

  由於聽說法注重聽說領先,忽略語言的語法結構知識講授,中國的學習者在課堂上操練之後,課後沒有實際應用的機會和場合,結果是用這種方法培養出的學習者在學習到一定階段之後,發現自己的英語無法有真正的提高,而課堂上的言語操練與實際生活又遠遠脫節,於是這種教學法又貶聲四起,取而代之的是來自歐洲共同體的另一種教學法,即交際法。

  3.交際法產生的背景和在中國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在20世紀80年代風靡全球的交際法最初被稱為“意念——功能大綱”或者“功能——意念法”[1]6,它產生於西歐共同體,中心是英國。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歐洲共同體各國之間的直接人際交往日趨頻繁,語言隔閡成了直接交往的重大障礙,於是,歐洲共同體委員會文化合作委員會組織了一百多位專家,歷時四年,制訂出第一批功能法的教學方略和大綱,目的是使用所學語言並在該國家進行真正的交際。這一方法在歐洲各國產生成效後,很快被很多國家的外語教學引進。我們國家1988年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第一次提出“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教材的編寫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也首次使用“功能意念”的概念原則,並提供了功能意念專案表[1]32。

  產生於歐洲共同體的交際法是為了人們交際的需要,歐洲共同體各國的互相往來也為人們提供了展示所學外語的機會和條件,在真正的人際交往中外語應用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由最初的外語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第二語言。而在我們國家,即使英語學習的人口已經超過美國的總人口,可英語的應用卻僅侷限在課堂上。課堂交際和生活交際相去甚遠,脫離生活的交際是交際教學法在中國的最大侷限。近年來,國內有人將交際法和傳統教學法作了對照實驗。五年的實驗結果證明:傳統教學法教出來的學生語言基礎紮實全面,讀寫能力強,會欣賞優美的文筆,但口頭表達能力不如交際法培養的學生流暢;後者則偏重口語能力,但在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寫作能力和文法意識方面則表現出明顯的弱點。實驗還發現,交際法培養的學生中,口語能力強的愈來愈強,弱的愈來愈弱,差距很大[5]。

  4.任務型教學法簡介

  任務型教學法起源於1979年N.S.Prabhu在印度高科技區進行的一項強交際法的實驗(BangaloreProject)。在實驗中,他提出了許多工型別,並把學習內容設計成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透過完成任務進行學習。Prabhu的這項實驗引起了語言教學界的關注。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越來越多的語言教育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發展到今天在國際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中備受矚目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要求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完成具體任務,並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交際的過程和語言的功能,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因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語言運用的能力。

  2003年,我們國家制定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1]46。筆者認為,任務型教學法還屬於新生的教學流派,在任務的選擇方面、學生的參與形式方面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三、後方法時代的啟示

  在20世紀,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外語在進入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重要學科領域以來,探究最佳教學的教學流派層出不窮。和在我們國家的實踐一樣,當後一種教學法克服了前一種教學法的弱點時,新的問題又會接踵而至,沒有一種教學法能解決外語教學中存在的所有問題。進入20世紀90年代,“語言教學中的方法運動,即尋求最好方法,已經成為過去,語言教學已進入後方法時代”[1]230。

  可以看出,後方法時代是對最佳方法否定的時代,是對尋求最佳教學法反思的時代。它給中國外語教學最重要的啟示是:1)沒有一成不變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教學法。教師必須以辯證的觀點反思各種教學法的利弊,融各家之長,根據具體教學環境和條件設計個性教學,創造出滿足學生實際需要的教學方法,以取得最滿意的教學效果。現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學研究中心秘書長包天仁教授所創造的“四位一體”英語教學法[6],適合中國國情、學情和教情,效果顯著。更重要的是,它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教學法,對國外教學法提出了一種挑戰。它打破了國外教學法對我國教學法的霸權和話語權,使中國這個世界上學英語人數最多的國家在外語教學法領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聲音。2)在應用各種引進的教學法和教學流派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考慮在中國的各種適應性因素,絕不可以盲目照搬,人云亦云。劉潤清在《論大學英語教學》中就說道:“脫離具體情況去講哪一種方法最好不是科學態度。”[7]實踐也證明,在中國這樣一個存在巨大地區差異、師資差異、教學條件差異和學習者差異的國家,單一教學法是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教學問題的。

  參考文獻:

  [1]李麗生.英語新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31-32.

  [2]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90.

  [3]戴俊霞.多元化:大學英語教學的新正規化[J].中國高教研究,2006(8).

  [4]王銘玉,賈梁豫.外語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99.

  [5]李瑛,吳長鏞.交際法得失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11).

  [6]張帆.二十年風雨見彩虹——記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6(9).

  [7]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16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