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山漢簡與漢初貨幣論文

張家山漢簡與漢初貨幣論文

  漢初貨幣承秦制,錢、金並用,鑄錢亦稱“半兩”。史籍載漢半兩重三銖,只有秦半兩的1/4重,而出土物所見則大小輕重不一,頗混雜。這些輕錢半兩的大量鑄造,一方面迅速增加貨幣的流通量,便於人們交易,另一方面則潛伏著造成幣制混亂及通貨膨脹的因素。鑑於上述情況,為穩定市場,漢初曾立法規範貨幣的鑄造、流通與管理,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有許多涉及這方面的條款,可補史載所缺,試述如下。

  一、以鑄錢及黃金為通用貨幣。

  《二年律令錢律》:“錢徑十分寸八以上,雖缺鑠,文章頗可智(知),而非殊折及鉛錢也,皆為行錢。金不青赤者,為行金。敢擇不取行錢、金者,罰金四兩”。此律規定了貨幣的規格與質量。行,通行,此處指可用以買賣支付的'貨幣,包括鑄錢與黃金,其應用例項如張家山漢簡《奏讞書》:“七年八月己未江陵丞言:醴陽令恢盜縣官米二百六十三石八斗……令舍人士五(伍)興、義與石賣,得金六斤三兩、錢萬五千五十……”。案例所見買方同時以黃金及錢支付購糧費用,表明二者皆具貨幣功能。刑律所見懲罰及獎賞也用黃金與鑄錢。如《二年律令具律》:“贖死,金二斤八兩。贖城旦舂、鬼薪白粲,金一斤八兩。贖斬、府(腐),金一斤四兩。贖劓、黥,金一斤。贖耐,金十二兩。贖遷,金八兩”。此為懲罰收黃金例。又《二年律令捕律》:“捕從諸侯來為間者一人,拜爵一級,有(又)購二萬錢。不當拜爵者,級賜萬錢,有(又)行其購”。是為獎賞賜錢例。鑄錢的規格為“錢徑十分寸八以上”,乃指其直徑必須在0.8寸(合今約1.84釐米)以上,出土物所見如陝西龍首原西漢早期墓發掘出土的大批漢半兩,直徑皆2釐米以上(見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西安龍首原漢墓》,西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與律文之規定相近,比秦半兩小許多。《史記平準書》:“漢興……於是為秦錢難用,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約法省禁”。注引《索隱》:“顧氏按:《古今注》雲:‘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又“《食貨志》雲:‘鑄莢錢’。按:《古今注》雲榆莢錢重三銖,《錢譜》雲文為‘漢興’也”。漢初半兩,即史籍所云“榆莢錢”,直至呂后二年,才改行八銖錢。《漢書高後紀》:(高後)二年秋八月,“行八銖錢”,應劭注:“本秦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即八銖也。漢以其太重,更鑄莢錢,今民間名榆莢錢是也。民患其太輕,至此復行八銖錢”。錢幣流通時,免不了要磨損,個體的質量也未必一致,所以律文規定凡是錢文尚可辨識、錢體無斷折者、非滲雜過多鉛錫者皆可使用,交易人不得拒收,否則將受罰。秦代以溢為黃金稱量單位,漢初改以斤,見上文所引簡例。又《史記平準書》注引臣瓚雲:“秦以一溢為一金,漢以一斤為一金”。秦一溢合二十兩,而漢一斤僅為十六兩。《漢書食貨志》注引孟康曰:“二十兩為溢”。可見,與秦代相比,漢初鑄錢的個體重量及黃金的稱量單位都趨於減輕。黃金與鑄錢可相互換算,史籍所載金價如《漢書食貨志》所云:“黃金重一斤,直錢萬”。此僅為大致比價,實際價格是波動的。《二年律令金布律》:“有罰、贖、責(債),當入金,欲以平賈(價)入錢,及當受購、綞毋金,及當出金、錢縣官而欲以除其罰、贖、責(債),及為人除者,皆許之。各以其二千石官治所縣十月金平賈(價)予錢,為除”。據律文之規定,黃金與錢的比價是以當年所在郡守治所縣十月份的平價黃金為標準換算的。

  二、官方控制鑄幣權,禁盜鑄。

  《史記平準書》見“更令民鑄錢”。《漢書食貨志》作“更令民鑄莢錢”,容易使人誤解為漢初人人皆有鑄幣權,其實不然。《二年律令錢律》:“盜鑄錢及佐者,棄市。同居不告,贖耐。正典、田典、伍人不告,罰金四兩。或頗告,皆相除。尉、尉史、鄉部、官嗇夫、士吏、部主者弗得,罰金四兩”。“智(知)人盜鑄錢,為買銅、炭,及為行其新錢,若為通之,與同罪”。又“諸謀盜鑄錢,頗有其器具未得者,皆黥以為城旦舂。智(知)為及買鑄錢具者,與同罪”。據律文規定,盜鑄錢及幫助別人盜鑄錢,甚至僅僅為盜鑄錢者提供銅材,薪炭及為其流通假幣,皆判死罪;已有謀劃動機及器具而未實施盜鑄者,也要判最重的徒刑“黥以為城旦舂”。這些條款表明,只有經過官方授權者才有資格鑄造貨幣,《史記》、《漢書》所載當不例外。但當時的造幣是分散於各郡國進行,還沒有集中在中央,所以律文才規定大致的規格供各地方參照,而且才形成成品輕重大小不一的現象。其中諸侯國所鑄錢,往往對中央財政產生威脅。《史記吳王濞列傳》:“令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郡國諸多務自拊循其民。是有豫章郡銅山,濞則召致天下亡命者,益鑄錢”。其中“益鑄錢”,《漢書荊燕吳傳》作“盜鑄錢”。如此則必然削弱中央朝廷的權力,所以到了漢武帝時,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漢書食貨志》:元鼎四年(公元前114年),“悉禁郡國毋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不得行。諸郡國前所鑄錢,皆廢銷之,入其銅三官”。亦證漢初流行的是郡國所鑄錢,故規格質量不盡一致。又漢初不僅禁盜鑄錢,亦禁偽造金錠。《二年律令錢律》:“為偽金者,黥為城旦舂”。由於黃金以稱量計價,故偽造者對社會的危害小於假錢,其處罰亦輕於盜鑄錢。為保證貨幣有足夠的流通量,漢律禁止私自銷燬之。《二年律令錢律》:“故毀銷行錢以為銅、它物者,坐臧(贓)為盜”。銷燬正在通行的鑄錢,以偷盜同數量的錢論處。漢律一方面規定懲罰盜鑄錢及知情不報者,另一方面則鼓勵獎賞舉報及抓捕罪犯者。《二年律令錢律》:“捕盜鑄錢及佐者死罪一人,予爵一級。其欲以免除罪人者,許之。捕一人,免除死罪一人,若城旦舂、鬼薪白粲二人,隸臣妾、收人、司空三人以為庶人。其當刑未報者,勿刑。有(又)復告者一人身,毋有所與。甯胬簦吏捕得之,賞如律”。又“盜鑄錢及佐者,智(知)人盜鑄錢,為買銅、炭,及為行其新錢,若為通之,而能頗相捕,若先自告,告其與,吏捕,頗得之,除捕者罪”。即不僅外人抓捕舉報盜鑄錢者可領賞及替別人除罪,同案犯檢舉抓捕同夥亦可免罪。上述條款表明,漢初鑄幣權牢牢控制於官方,即使有例外也是短暫的。

  三、實行嚴格的出納管理。

  《二年律令金布律》:“官為作務、市及受租、質錢,皆為悖封以令、丞印而入,與參辨券之,輒入錢闃校上中辨其廷。質者勿與券。租、質、戶賦、園池入錢縣道官,勿敢擅用,三月壹上見金、錢數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上丞相、御史”。悖存錢缸,可入不可出。《漢書趙廣漢傳》:“又教吏為閫病保師古注:“悖若今盛錢臧瓶,為小孔,可入不可出”。入錢於闃制亦見於秦律。《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關市》:“為作務及官府市,受錢必輒入其錢閌校令市者見其入,不從令者貲一甲”。漢律所見則不僅入錢於慊辜臃餳輳蓋上令、丞印章,另又造冊作帳,製成三聯式契券,將其中券存於縣廷。規定每個季度上報一次現錢及黃金的會計報告,縣報郡,郡報丞相、御史。連雲港尹灣漢墓出土《集簿》木牘見“一歲諸錢入二萬萬六千六百六十四萬二千五百六錢”。此數即從下改各縣上報之收入帳中彙總而得,以之上報朝廷,漢初亦當如此。從律文所規定入錢不得擅用之製表明,當時收入與支出是分別單行,二者不得混淆。再者,黃金作為特種貨幣,不允許流失境外。《二年律令盜律》:“盜出黃金邊關徼,吏卒、徒部主者智(知)而出及弗索,與同罪;弗智(知),索弗得,戍邊二歲”。不僅盜運黃金出境者有罪,放縱其出境者亦同罪,相關人員未知情或搜尋未果,也受一定的處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