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那桶阿曼梯萊託葡萄酒》的語用解讀論文

試論《那桶阿曼梯萊託葡萄酒》的語用解讀論文

  論文摘要:語用學是對語言使用和言語交際的研究。將語用學中的一些基本理論應用在分析文學的文字中,為文學領域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嘗試運用語用學的前提、語用模糊和言語行為理論對愛倫·坡《那桶阿曼梯萊託葡萄酒》中的人物對話進行分析,從而使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人物性格、小說主題及坡精湛的寫作技巧。

  論文關鍵詞:愛倫·坡《那桶阿曼梯萊託葡萄酒》前提  語用模糊  言語行為理論

  愛倫·坡是十九世紀美國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他自幼父母雙亡.一生貧困潦倒。雖然生前未得到美國文壇重視,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卻是舉世公認的。在短篇小說方面,他被譽為恐怖小說大師和偵探小說之父,對美國短篇小說的發展功不可沒。與同時代作家相比,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既有較為系統的創作理論,又能將其理論付諸實踐並取得非凡成就。他強調效果的統一.主張在一篇故事中,每個字,每句話,每個細節都收到一定的統一效果,都必須有助於實現作品的預期效果。按照他的理論,小說應著力展示人的內心世界,尤其是人格中以往被忽視的病態或陰暗面,敘事應簡潔明瞭,力爭使故事以較快的節奏發展到高潮。他的大部分作品內容頹廢,形象怪誕,不是描寫變態心理,就是描寫頹敗和死亡的情景,基調消極低沉,充滿悲觀情緒和神秘色彩。

  坡一生創作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說。《那桶阿曼梯萊託葡萄酒》體現了坡小說創作的基本特徵,被視為坡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蒙特雷塞復仇的故事。愛倫·坡採用第一人稱敘事.便於挖掘敘述者兼人物蒙特雷塞的變態心理,將其扭曲的內心世界及犯罪動機到兇殺的全過程逼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從而達到某種心靈式恐怖的效果。小說人物對話佔了相當多的篇幅,成為推動情節發展及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式。愛倫·坡設計的對話可謂獨具匠心,語言凝鍊,大量無引導詞的直接引語讓對話的內容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蒙特雷塞就是巧妙使用語用策略達到了自己復仇的目的。本文嘗試用語用學的相關理論分析這篇小說中的人物話語,挖掘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

  1語用前提

  “前提”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弗雷格(Frege)提出用來解釋語義中的邏輯現象的,通常是指命題成立所必需的一系列前提條件。語用學的興起給這個概念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視角。對於成功的語言交際來說,前提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識,基於這種知識,說話人才有可能對聽話人說某一句話,並認為聽話人會理解他的話,也正是基於這種共有知識,聽話人才可能正確理解說話人對他所說的話”所謂語用前提是指“那些對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有時還包括說話物件)的信念、態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係”。

  小說開篇,蒙特雷塞決計找機會報復福圖納託。狂歡節期間的一天,福圖納託暢飲後酩酊大醉。蓄謀已久的蒙特雷塞把握住這個機會。告訴福圖納託他買了一大桶產自西班牙蒙蒂利亞的優質白葡萄酒一一Amontillado,但不能辨別酒的真偽,福圖納託聞言執意要為他鑑酒。蒙特雷塞利用福圖納託在品酒方面自以為是、容不得他人超過自己的扭曲的自尊心和虛榮心,成功的以美酒為誘餌.採取激將方式使福圖納託落入圈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小說以那桶阿曼梯萊託葡萄酒命名,但這桶酒自始至終就沒有真正出現過.而在文中卻被多次提及,僅福圖納託一人就有十次。由開始的質疑、興奮、到最後的'驚奇和恐怖,每提一次福圖納託也就距離死亡更近一步。

  蒙特雷塞計謀的成功是以他們擁有的共同生活經驗一一阿曼梯萊託葡萄酒是罕見名酒為語用前提的。蒙特雷塞無需多費口舌,福圖納託憑藉這個共識便能正確解讀話語資訊。這個前提是成功交際的關鍵,是整個小說的基礎,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

  正是基於這種共識福圖納託才會乖乖地被蒙特雷塞牽著鼻子走,當然這也與他對福圖那託性格瞭如指掌分不開。福圖納託趾高氣昂,目空一切,當聽到有名酒而蒙特雷塞又不能確認時,自然會自告奮勇的去鑑別了。福吐納託性格上的缺陷躍然紙上,直到垂死他才幡然醒悟,認識到自己的愚蠢,但為時已晚,只能在絕望、恐懼和痛苦中等待死亡。而蒙特雷塞那虛偽的謙卑也在他不斷的討好巴結福吐納託的過程中展現出來,他一再表示未同福吐納託商量就自作主張買了這桶酒,還付了全價,真是愚蠢。坡淋漓盡致地描寫了一個虛偽卑劣、表裡不一,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無恥小人。

  2語用模糊

  當福圖納託和蒙特雷塞在地窖裡邊走邊聊的時候,福圖納託說:“Youarenotofthemasons.”。蒙特雷塞答道:“Yes.yes…amason.”“Mason”原意為泥瓦匠,同時它又是指一個秘密組織~共濟會。蒙特雷塞誤解了福圖納託的真正意思(你不是共濟會的成員),稱他自己是mason,他所指的是該詞的原意(泥瓦匠),這可以從他抽出早已備好的泥刀看出。那是因為他滿腦子裝的都是復仇,他接下來要做的正是用泥瓦匠的手藝來實施活埋福圖納託的計謀,福圖納託與蒙特雷塞之間的對話為將要發生的故事埋下伏筆。   語用模糊指說話人在特定語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確定的、模糊的或間接的話語向聽話人同時表達數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這類現象。蒙特雷塞的復仇慾念源於福吐納託曾經對他無數次的傷害和侮辱,他出於無奈只能默默忍受,卻發誓伺機報復。福吐納託在小說中多次嘲笑蒙特雷塞.其中之一就是他不是共濟會成員,喝完酒後故意做一個象徵性的動作來為難他。福圖納託的一個mason傳達了多重含義,一心想著復仇的蒙特雷塞也就藉著語用模糊暴露殺機,抽出了自己早已備好的泥刀然而福圖納託卻全不理會,把蒙特雷塞的話語和行為當作玩笑,可見他頭腦簡單、毫無心機,對美酒的執著使他走向命運的深淵泥刀在這裡的出現也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報仇是小說的主題,但仇要報得巧妙而絕無後患,要神不知鬼不覺.既不能讓自己遭到報應,還要讓仇家死得明白。砌牆用的石塊和水泥是蒙特雷塞早就準備好的.而那把泥刀卻在通往酒窖深處的路上在他們的對話中,很自然地讓蒙特雷塞亮出來。這麼安排的目的正是為了體現小說一開始所點明的主題的後半句話:報仇時要讓仇家死得明白

  3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由英國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奧斯汀(Austin)1955年建立,他提出了言語交際的一種行為,即言內行為、高外行為和言後行為。人們不僅可以透過話語表達字面意義,而且可以透過字面意義表達說話人的意圖.產生“言外之力”,一旦這種意圖被聽話人所領會,就會產生結果。這一理論由他的學生舍爾(J.Searle)進一步發展和完善。Seade提出了言外行為的條件和分類及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指人們存交際中常常採用拐彎抹角和間接的表達方式。其實際上是透過實施另一種者語行為來問接地交施某一種者語行為,即語言形式不直接反映其交際日的的話語。

  小說對話大部分是描述蒙特雷寒如何巧妙地使用不同的技巧,使得其言語的壽#b#7—為和言後行為順利得以實現.從而達到了以言成事的目的。在每個關鍵時刻,他都不忘提及另一鑑酒師魯奇雷斯的名字來刺激福圖納託的虛榮心。這個名字傳達了深刻的言外之意:魯奇雷斯才是品酒天才。而這種言外之意在蒙特雷塞提及魯奇雷斯的名字時就被福吐納托領會,了是福吐納託沒等他說完就打斷他的話,這也表現出福吐納多性格上的傲慢、不可一世,絕不允許別人質疑他的品酒能力。蒙特雷塞巧舌如簧,借種種外在因素假意勸說福吐納託不要去酒窖。比如用福吐納託事務纏身、酒窖潮溼陰冷寒氣逼人、福吐納託身體不適等做推辭拐彎抹角汁他太。當衙圖納託與蒙特霄裹走入灑窖.硝石的氣味令福圖納託不斷咳嗽,蒙特雷寒又欲擒故縱:“我們回去吧.您的身體精貴。您富有、受人尊重、敬仰、愛戴:您和我從前一樣快樂。別人會惦記著您,我卻無關緊要,還是回去吧!要不您會生病的,我可負不起這責任。”蒙特雷塞的虛偽與狡亡{;充分顯露出來。蒙特雷塞成功地透過其話語的言外之力實施了行為,使福圖納託義尤反顧的走上一條不歸之路。

  4結語

  文學語用學是20世紀70年代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用語用學的理論解讀文學文字是語言學和文學研究的一種新正規化。從語用學角度進行的人物對話分析,可以使讀者對《那桶阿曼梯萊託葡萄酒》中的人物性格、小說主題和愛倫·坡的寫作手法有更深入的瞭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