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三為何遷居周莊論文
沈萬三為何遷居周莊論文
沈萬三全家為何從浙江南潯沈家漾遷居江蘇崑山周莊,很可能這是沈萬三研究中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因為據現在大多數研究者眾口一詞的說法,沈氏全家遷至周莊的目的是為了墾殖發家。這種說法有著相當有力的支援:一是沈萬三的孫子沈伯熙《故沈伯熙墓誌銘有序》稱“其先世以躬稼起家。曾大父祐,由南潯徙長洲,見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事……”二是沈萬三的親侄沈漢傑《故吳興處士沈漢傑墓誌銘》說“其大父祐,徙蘇長洲之東蔡村,愛其水田膏沃,土俗忠僕,因家焉。人遂以所在汙萊未田者歸之,躬率子弟服勞其間,糞治有方,瀦洩有法,由此起富,埒於素封。”
墓誌銘是記述亡者生平行狀、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似比白紙黑字更具說服的震懾力。於是不少研究者就此張開想像的翅膀,圍繞沈家“墾殖致富”寫下了大量文章。如南京某教授曾撰文引述沈伯熙墓誌銘的說法,盛讚其“頗具真實性”、“當不虛假”,接著又輔之以沈漢傑墓誌銘內容,最終得出沈萬三“是以力田致富”的結論。這樣沈萬三到周莊種田發了財的說法——“墾殖致富”論,幾成“定論”。
然而,這“定論”經不起推敲,稍加疑問,它就會露出破綻,很難自圓其說:既是墾殖,南潯同樣有的是地方,為何非到周莊?難道是周莊地價便宜?更加深入的追問則是:周莊為一水中小島,耕作土地面積不大,到這樣的地方墾殖發展農業,地理環境恐怕還比不上沈氏原住的沈家漾——筆者曾到那裡實地考察過,為何還要遷周莊,等等,類似這樣的問題恐怕是第一次提出,不知“墾殖致富”論者將會如何解答。
其實,只要放開視野,能夠結合元代社會的具體情況,並瞭解周莊、南潯的具體地理位置,不單純地就事論事,沈萬三遷周莊的原因還是相當明白簡單的。元代較為開放,較為支援商業的發展,特別是支援海外貿易的發展,很優待商人,開創出規模空前的海外貿易。特別元至治三年(1323年)曾頒佈“聽海商貿易,歸徵其稅”政策,完全開放民間海外貿易,此時沈萬三約27歲,精神與體力正是旺盛之際,他完全可能利用這“利好”時機,“變為海賈,奔走徽、池、寧、太、常、鎮豪富間,輾轉貿易”。要注意明代孔邇在這一記載中用的“變”字,有研究者稱沈萬三“善於抓住機遇創業”,確是有根據的結論。
由於是內外貿易兼於一身,巨量商品物流與龐大船隊來往,沈萬三迫切需要一個水域寬廣、交通便利的地方作為自己貿易擴張的基地。而沈萬三原先居住的浙江南潯沈家漾及周邊很多地方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而周莊不僅是水中小島,而且更重要的.鎮外的急水港水面開闊,西通京杭大運河、太湖,遠及長江中下游的徽、池、寧、太、常、鎮諸地區,東經澱山湖接瀏河可以直接出海,最優勢的水運環境條件是急水港周莊段串連多個湖泊,水天浩瀚,可以停泊沈萬三進行大規模貿易所必需的龐大船隊,便於巨量物流進出,於是沈萬三毫不猶豫地全家走進了周莊。
沈萬三遷居周莊的這種決策與行動,和現今的經濟開發區都要靠近高速公路或者港口碼頭,以取得物流成本最小化的道理相同。事實也正是靠周莊這優良的港口與“黃金水道”,沈萬三最終聚集了“二十萬萬”這—封建社會里空前絕後的商業資本。這一財富積累過程,同時也推動了周莊的發展——清《周莊鎮志·第宅》稱“周莊以村落而闢為鎮,實沈萬三父子之功”。
那麼既是這樣,上述沈萬三後人的墓誌銘又為什麼只說自己祖先是到周莊種田的,而絕口不提經商致富的事實呢?
沈伯熙是沈萬三次子沈旺的次子,卒於洪武十九年,他的墓誌銘作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沈漢傑是沈萬三弟弟沈萬四的次子,卒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但他的墓誌銘卻遲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才作的,今見於明劉三吾《坦齋劉先生文集》,兩者都是在沈萬三“倒黴”之後的文字。同時,明代與元代有很多不同,其中最大不同之一是朱元璋對商業嚴加打擊,大力貶低商人,於是經商再度成了“不光彩”之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後人為昭示自己出身的“清白”,對祖先經商致富諱莫如深,就一點也不奇怪了。這種情況並不單是發生在沈氏一家,閱讀明清時期的各類墓誌銘、譜牒,都可以發現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我們不能責怪古人,關鍵是現在的沈萬三研究者們不要因之“頭暈”而發出錯誤資訊,作出錯誤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