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生態文明空間環境設計的方法論文

新農村生態文明空間環境設計的方法論文

  1降低資源消耗,充分的利用可再生資源

  1.1太陽能、風能的利用

  在生態社群建設時,將太陽能資源運用到建築中。在牆壁和屋頂內嵌入半導體太陽能電池,讓它最大程度的接收陽光,轉換電量,從而構成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減少村民的花費,增加居住的舒適度。農村相對來講地廣人稀,且我國的季節性變化大,風能量儲存非常大。廣大的農村,可以運用風車提水、風力發電等。特別是我省沿海一帶、不僅風能的密度大,年平均風速也高。因此,要深度挖掘風能利用的潛力。

  1.2生活用水以及天然降水的迴圈利用

  在水資源的運用中,做到“節流”和“開源”是關鍵。居民的飲用水約佔5%,其餘95%都用來洗滌和排汙等。居民可將生活中洗菜、沐浴、洗衣服、盥洗等用過的中水,集中收集、儲存,經簡單的處理後,統一的應用於社群的景觀綠化、衝廁排汙、沖洗道路等。運用迴圈使用的方式達到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目的。天然降水,同樣是我們要充分利用的水資源。在降水的收集上,屋頂的降水收集應結合建築物的規劃佈局,採用暗渠收集雨水的.方式,既將牆面、屋面、陽臺以及散水等的雨水引入環形濾水槽內,然後鋪設礫石或鵝卵石等濾水材料,雨水滲入到濾水槽後,再入蓄水池。對於道路上降水的收集,採用透水性鋪裝,如停車場鋪設的生態型透水地面,不僅能收集雨水,而且還能吸收揚塵,有助於保護地面生態。對於不透水路面,將降水引入綠地,不僅可以保護路面,還可以灌溉綠地。在佈置綠地時,做到綠地比路面低,以保證水的流入。耕地是農村社群所特有的,所以,我們要將冬季的雨水收集儲存起來,用於少雨的夏季,來灌溉農田。集水的水庫就會被充分的運用出來,它不僅收集了雨水,而且還形成了優美的自然景觀。

  2運用環保型的材料,減少環境的汙染

  在生態社群的構建時,選用節能、生態、健康的建築材料,構建生態住宅,實現資源的迴圈利用。如山東大幢社群,在室內的裝飾上,住宅的木門和樓梯扶手採用天然橡木,地面選用天然石材,牆面選用環保型乳膠漆,在材質上注重細節、充分考慮材質的實用性、環保性以及美觀性。再如綠色屋頂的選用,在屋頂上大量的種植綠色植物。在建築立面上種植爬藤類植物,道理也是如出一轍的。提倡採用天然材料———木材、樹皮、毛竹、泥土等。儘量採用本土的建築材料,這樣不僅減少經濟支出,而且能夠體現出當地的特色。例如我省沿海地區的海草房,利用當地特色的海草作為建築的頂面。

  3綠地空間的綜合使用

  構建喬、灌、草比例協調的多層次植物群落,加大空間環境的綠化量,保證有限的土地面積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以山東省十里泉文化生態社群為例,採用喬木、灌木、綠藤、草本相結合的方式,在樹種上,選用了適應本地環境的鄉土植物,如銀杏、合歡、棣棠、大葉黃楊、廣玉蘭等,並配合了雕塑、噴泉、休閒長廊、假石,營造出清新怡人的景觀環境。不僅維護了生態平衡,又有利於植物種群的穩定。從功能角度講,樹木和灌木不僅可以吸收雨水,防止水土流失;同時還可以幫助過濾噪聲、隔熱、防風、防塵、增加住宅的私密性等。從低碳角度講,綠色植物白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氣,清潔了空氣的同時,使氧氣變得新鮮。這樣不但能夠使社群居民身體健康,神清氣爽,還能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4擴大村民的交往與活動空間,增強人文關懷

  與此同時,在生態文明社群建設時,一定注意鄰里間的交往空間和活動空間。由於以前村民們都是住平房,習慣於挨家挨戶的串門。但是住進新型的社群後,自家的院子變小或者沒有了,左鄰右舍在大槐樹下促膝聊天的機會少了,社群的文明建設就明顯不足了。所以,在社群的入口和中心區要設定足夠的空間和設施,來滿足村民的這一需求,加強社群的文明建設。在社群道路設計上,在滿足居民便捷生活的前提下,儘可能採用富有變化的路線,在路線兩邊多種植樹種;增加道路兩旁的景觀小品、休閒設施等,以吸引居民前來。

  5提高村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加強政府的監督機制

  由於農村的特殊性,在生活區域內,經常會飼養一些家禽。村民們也並沒有及時的處理家禽所產的糞便和垃圾,導致社群內衛生環境條件差。所以,應適當的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提高村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對於廢棄物進行嚴格的分類,讓村民深刻了解生態社群的內涵以及建設生態社群的重要性,積極的參與到生態社群的建設當中。如諸城區透過開展“提升素質作表率,加強社群和諧程序”活動,以“照明範圍廣、四季常綠、道路順暢、地面乾淨整潔”為目標,深入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動員和引導民眾參與社群管理,維護社群形象,共建生態社群。由於農村人口密度小,土地資源豐富,汙染比較嚴重的廠區都搬向了周圍的鄉村。星羅棋佈的的企業帶來了嚴重的工業汙染,影響了村民的身體健康。政府要加強監督機制,並引導村民們對企業進行監督,使其合理的排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