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情境下的景觀設計審美轉變論文

現代社會情境下的景觀設計審美轉變論文

  摘要:人類社會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以後,催生了現代景觀設計審美新的時代語境。在呈現出文化、生活、生產方式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之下,現代景觀設計受到來自於使用功能、設計物件、空間尺度、設計美學四方面的重要影響,其審美觀念註定要向著延續文化、改寫神權及迴歸自然這三個方向上發展。本文將結合實際案例,提出實現現代景觀設計審美觀念轉變的策略與意見。

  關鍵詞:社會情境;景觀設計;審美轉變;設計策略

  引言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使景觀設計成為人類追求優質生存環境與渴望自然的必然結果,並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產生新的審美追求。傳統景觀設計的審美觀念由東西方園林設計中的審美意識共同組成,雖側重點不盡相同,但在外形美、神居美、自然美這三點審美意識上極為相似。現代景觀設計在受到傳統景觀設計審美觀念影響的同時,也必須不斷滿足新的時代需求,最終在矛盾演化的過程中,新舊兩種審美觀念形成了三對承接關係,即對文化傳統的延續、神權至上的改寫與自然審美的迴歸。

  一、現代景觀審美轉變的社會情境

  傳統審美觀念與現代社會情境之間的尖銳矛盾是引起現代景觀設計審美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新的時代語境迫使現代景觀設計必須打破傳統,向著更加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方向上發展。

  (一)多元文化環境的發展

  人類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以來,伴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理性思維”主宰下的景觀設計拋棄了歷史、民族中的文化內涵,結果使得自身陷入“人文困境”。在中國這一情況尤其嚴重,由於社會轉型時期的文化自卑心理而產生了對西方現代文明的盲目崇拜,造成了中國景觀設計的文化斷層與價值觀混亂等問題,這不但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同時也破壞了寶貴的人類文明。而隨著多元文化環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此種盲目的不合理性,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內涵將重新得到認識,人們對文化、歷史、藝術有了綜合性的需求。在景觀設計中尋求文化歸屬感的趨勢,使得純粹的視覺審美註定將要被改寫。

  (二)新的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化

  現代景觀設計與社會發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重要聯絡,它受到來自於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社會因素的影響。進入21世紀以後伴隨著工業化與資訊化的深度推進,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最終出現了城鄉、區域之間的非均衡發展以及人口、家庭的結構性變化。人們在工作、家庭多方面的重壓之下,對城市中有效景觀空間的需求變得分外強烈,追求健康生活成為時尚話題,不分年齡、地區的人們在這個話題的意見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戶外活動成為人們健康生活、放鬆身心、增進感情的重要方式。因此,景觀設計必須關注、迎合現代人類的生活所需,這是社會發展對景觀設計提出的全新課題。

  (三)可持續設計思潮發展的影響

  在“可持續發展”設計思潮影響下,人們不得不從全新的視角重新看待景觀設計。現代景觀設計成為全球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環節,它既要肩負著緩和城市空間過分擁擠、冰冷的重要責任,又要建立在低能耗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單純的形式主義、人工美學顯然已無法與此相適應。對於景觀設計而言,生態性顯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但是生態問題嚴重的今天,它是建立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環節,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代景觀設計既是現代人類追求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寄託,同時也是實現生態主義的中堅力量,由此可見,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既包含了對傳統自然審美的迴歸,又包含了對其的全新發展。

  二、現代景觀設計審美轉變的影響因素

  舊時的社會體制、生活方式促成了傳統景觀設計審美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而現代景觀設計所屬的社會情境顯然已與過去截然不同。因此,傳統景觀設計中的審美觀念與現代景觀設計審美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主要是受到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從功能需求上來說,傳統的景觀設計所強調的實際上是一種純粹的自然設計觀,設計者強調景觀中佈局、造型、色彩、裝飾的自然美,要求人與景觀相適宜,可以說傳統景觀設計的主要功能應當是欣賞層面上的。而現代人類對景觀設計的需求顯然不止如此,使用功能、自然歸屬、文化體現都是現代景觀設計的內容。更重要的是,現代景觀建設也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良好的景觀生態環境成為保持區域特色,提升土地價值的核心競爭力。在由景觀環境帶領商業、城鎮、公共設施發展的現代社會,其功能上的突出矛盾,是促成現代景觀設計審美觀念發生轉變的直接影響因素。從設計物件上來說,傳統的東西方景觀設計都曾經服務於皇權、貴族等小眾群體,在設計審美觀念上崇尚神居美,景觀設計的主要功能是取悅於它的所有者,以及彰顯其所有者的身份與地位。這種對於神居美的追求所傳達是一種奢靡而被禁錮的思想,在這樣的景觀空間中,人們需要嚴守自己的本分,這未必讓使用者感到舒適,而現代景觀設計要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問題,要滿足的是服務大眾的設計需求兩者之間的強烈矛盾,意味著傳統審美觀念必須要產生轉變。從空間尺度上來說,無論是東方精緻巧妙的園林,還是西方恢弘大氣的景觀,都是在古典建築的基礎上設計建造的,傳統景觀設計的小尺度設計既無法與現代巨大的建築體積相匹配,也無法滿足現代急速增長的人口使用需求。顯然,現代景觀設計絕不可能在對傳統設計的盲目抄襲中生存,若不能及時做出調整,則將寸步難行。從設計美學的角度上來說,20世紀以後現代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打破了藝術家與大眾之間的界限,使得藝術走進生活,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這一變化對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公眾審美意識的增強,意味著景觀設計需要更多的藝術性與文化性。而如今,非物質、地域性和包容性的設計導向使得普羅大眾對景觀設計又提出了新要求,優秀的傳統美學思想將得到重視與延續,成為現代景觀設計的主要文化驅動力。

  三、現代景觀設計審美的轉變

  (一)由“外形美”向“內涵美”的轉變

  無論是在傳統古典園林興盛時期,還是工業革命以後,景觀設計一直被認作是視覺審美的產物。而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文化、藝術成為現代景觀設計審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傳統文化、民族歸屬感的追求也變得空前高漲,這意味著人們的審美觀念開始向著重視“內涵美”的方向轉變。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兩點:從社會發展必然性的角度上來說,這是現代藝術進入現代生活,打破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隔閡而形成的必然結果。在現代藝術的衝擊下,設計藝術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它是工業革命以後,藝術的一種全新發展模式,是科學與藝術、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它意味著現代藝術的生活化以及人們被長期壓抑以後產生的對文化、藝術、歷史等人文內涵美學的強烈渴望;從現代景觀設計自身的角度上來說,現代景觀設計中關於設計地域性、鄉土性文化特質的缺失,以及對傳統文化內涵的展現手法粗暴而不合情理,激發了人們對景觀設計文化內涵的追求。景觀設計受到這一要求而使得設計者在設計之前必須對設計物件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內涵,這一設計趨勢在設計各地的景觀設計中都有十分具體的表現。而如何實現景觀設計由“外形美”向“內涵美”轉變?現代景觀設計的特點之一就是多元價值並存,具體表現在:一是對歷史文化脈絡的延續,二是對地域特色的尊重,三是對懷舊心理的關注,四是對傳統設計美學的提煉、整合與運用。因此,“歷史”與“現代”的有效結合將是實現轉變的有效途徑。如王向榮教授在2012年新加坡花園節上展出的“心靈”花園設計專案,整個公園只有100平方米,卻充分表現出了中國花園豐富的空間變化和詩意,其設計理念是要在有限的空間內用中國的花園帶給人們來自於心靈的寧靜和感悟。在王向榮教授看來,中國的花園能帶給世界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中國感或者中國園林美學,對於中國園林來說,人也是園林的一部分,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能夠帶給現代人心靈上的舒適和寧靜。“心靈”花園由水池、竹柱、帷幕、汀步、竹林五個部分組成,其中汀步與竹林所組成的悠悠曲徑以及掩藏在花園中心的一汪池水都是從中國傳統園林設計審美的角度進行設計與塑造的,人們需要經歷重重曲折才能見到公園中心那一池蓮花,所謂“猶抱琵琶半遮面”這種來自中國人本性的含蓄、內斂是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的情趣。但對傳統園林的傳承不意味著設計師對傳統景觀設計美學的全盤接受與模仿,在該設計中,設計者沒有使用傳統景觀設計中的白牆與假山,而是利用白色的帷幕纏繞著圍合著曲徑,透過白色帷幕的重疊和纏繞,打造出一種脫離世俗的夢境感,引導著人們漸漸的遠離塵世的喧囂。這同時也是對傳統園林設計所進行的一種現代語言的抽象運用,既維持了對傳統景觀設計審美觀念的沿襲,豐富了設計的文化內涵,同時又體現了現代景觀設計對於傳統美學的抽象與運用,極好地詮釋了設計師對於“歷史”與“現代”兩者關係的理解。

  (二)由“神居美”向“人居美”的轉變

  現代景觀設計向著人居美的方向發展,是其審美觀念另一個重要的轉變趨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闡釋,首先,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景觀設計服務皇權貴族的時期已經過去,在現代社會中,景觀設計的意義在於滿足社會與人的需要,它的最終目標是要創造為人類所使用的室外生存環境,因此,它是一門為人創造安全、舒適、高效環境的科學與藝術,現代景觀設計的社會性是第一位的,關注人類的日常生活需要對現代景觀設計來說至關重要。在這方面北歐國家及德國的設計師已經在全球樹立了榜樣,其設計物件是群體,而不再是個人,設計不再追求流於表面的設計形式,而更在乎如何將景觀功能化,可以說其對實用功能的強調應該突破了以往景觀設計中的任何時期;其次,現代景觀設計對人性化設計提出更高要求,當然這也是由於當下景觀設計存在許多問題,諸如某些城市中大尺度的廣場設計中過度追求尺度與形象,缺乏對人需求的關照,最終導致夏冬兩季無法滿足使用需求而遭到荒廢。城市中缺乏真正可以利用的公共景觀空間也是一個突出問題,大面積的公園草坪設計常常附帶著“禁止踏入”這類的標識牌,這就意味著再多的景觀設計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人不能使用,也就失去了景觀設計緩解城市緊張空間的意義。景觀設計師帶給景觀設計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由於自身能力的缺失,或者急於達到設計效果而忽略了景觀時效性,最終使得植物侵佔道路,植物相互擁擠導致畸形生長等這些問題對於景觀設計而言都是致命的,它們使得現存的多數景觀空間顯得既不實用也不美觀。這些問題的存在實際上反應的是一種現代“神居”,雖然皇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現代景觀設計對使用者的考慮仍不充分,這些無效的景觀設計之所以存在,實際上與政府政績要求、商家商業賣點或是設計者本身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使用者並沒能成為這些無效景觀設計考慮的核心。本文將其理解成為一種存在於現代景觀設計中的隱性“神居”現象,打破這種隱性“神居”現象是現代景觀設計審美的必然走向。現代景觀設計的“人居美”應當是“服務”與“功能”相結合的,也就是在充分考慮人使用的心理、行動基礎上,提供恰當的景觀空間,來滿足人們日常散步、聊天、遛狗等使用需求。例如德國“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實際上是對一個廢舊工廠的改造設計。在該項設計中舊工業設施經過改造後,具備了展覽、集會、銷售、健身、娛樂、休憩等多個功能,幾乎可滿足周邊居民來自物質、精神生活的多項要求。設計者甚至連公園中的工業高爐都沒有浪費,高爐與廢棄的高架鐵路向結合,成為提供遊客安全攀爬、眺望、遊覽的立體遊覽系統。其佈局設計更加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首先被考慮的是輻射範圍內人的使用需求,針對日常生活,在貼近住宿區的附近分別設定了體育場、兒童嬉戲場、休憩空間等七個不同使用功能的場地,同時針對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公園中也設定了可以進行小型聚會、音樂會、展覽會的場地,以展示設計對人精神文明建設需求的尊重。改變了傳統設計中為個人、貴族服務的審美趨向。整個設計在設計審美上,以最樸實無華的設計語言創造符合現代人類審美需求的景觀設計,人們可以在這裡自由玩耍、散步、放鬆心情。設計達到了尊重現代生活的人類需求且真實可用的目的,實現了現代景觀設計由“神居美”向“人居美”的審美觀念轉變。

  (三)由“人工美”向“自然美”的'轉變

  工業時代“理性思維”下的設計推崇“人工化”、“工業化”的審美觀念,理性設計也曾一度統治全球。而如今的人們已經厭惡統一、生硬的工業化氣息,而渴望自然的語言與表現形態。現代景觀設計在傳統的審美觀念中找到了靈感,即對傳統自然審美的迴歸。從傳統的“自然美”到現代的“自然美”,兩者之間是一種迴歸的關係,也是一種發展的關係。不同的時代語境下,“自然美”也有了不同的解釋。“自然”在傳統東、西方的景觀設計中都有所體現,《園治》中就提到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強調的就是妙造自然的設計觀,“自然”作為一種審美物件而存在。西方園林設計中則把自然美作為一種素材,他們將自然形態的素材運用到人工景觀設計中來體現自然美。因此,對自然美的追求是傳統景觀設計的天然導向,是人類崇尚自然、模仿自然美學的表現與物化過程。而“自然”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不僅是一種審美物件、設計素材,更重要的是一種設計理念、設計意識。另外,“自然美”亦來自於“可持續發展”理念對設計產生的影響,現代景觀設計追求的是更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景觀,在一定程度上,它將不僅僅具有作為景觀這一種功能,而將對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一部分力量。“地域”與“科學”相結合,是實現“自然美”的一種方式,具有“地域性”是現代社會發展對景觀設計的要求,也對實現景觀設計低能耗有重要意義,而“科學”是現代設計的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的載體。景觀設計中的生態性不等於綠色,景觀設計不可能拋棄植物、拋棄綠色而單獨存在,因此將景觀設計單純地理解為生態是膚淺的。景觀設計對“地域”與“科學”的重視,意味著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將最大程度的被減弱,因此必須注重對鄉土植物的應用,以及場地的自然再生力。在這一點上俞孔堅教授設計的“綠蔭裡的紅飄帶”秦皇島湯河公園設計可以說是一個突出代表,該專案是對地處城鄉結合部的一條髒、亂、差的河流廊道進行生態修復的改造設計。設計面臨著自然物種豐富、環境雜亂無章、安全不可保障、使用需求多樣、開發壓力巨大等多重挑戰。為避免對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壞,同時又能滿足城市擴張對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設計者將河流廊道的自然形態和周邊居民對它的功能需求兩者合起來,以實現湯河公園的生態服務功能,在科學保護水源、鄉土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滿足休憩、審美、科普教育等的功能需求。設計的基本框架由七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對水域、植物的保護;建立腳踏車道和步行系統;多功能景觀帶;景觀節點塑造;植物園區建設;舊有建(構)築物的梳理以及解說系統。這七大系統的組織與建立,基本實現了設計者對該專案提出的設計構想,最終一條500多米長的紅色飄帶整合了座椅、照明、植物展示等多種城市功能並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場地原有的鄉土物種和生態環境。該案例的成功打破了將自然河道改造成以單一防洪為目的的粗暴做法,為挽救自然河流避免遭到硬化、渠化做出了實際的證明,所創造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景觀空間,正是現代景觀設計審美觀念所追求的“自然美學”。俞孔堅教授認為,現代景觀所要看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傳統景觀設計理念,更重要的是要重視景觀設計領域的全球設計趨勢,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尊重鄉土知識,讓自然做主必將是實現景觀設計生態性,實現景觀設計向“自然”審美轉變的重要手段。

  結語

  現代景觀設計不再是一個單一的設計活動,它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同時滿足這人們對文化、功能、生態的追求。由此可見藝術性、社會性與生態性是現代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任何一方的流失都可能導致設計的缺陷,甚至是失敗,它們促使著現代景觀設計的審美觀念正在逐步發生轉變,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文化、風格與形式的景觀設計多元並存現象的產生,這種轉變既是現代景觀設計對以往設計缺失的彌補,也是對傳統設計審美意識的延續。城市對自然的渴求將逐步加深,增添更多有效的、自然的、具有文化內涵的景觀環境是人類的強烈需求,也是景觀設計未來的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劉曉光.景觀美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09):82.

  [2]孫明,曲惠萍.中國傳統環境審美觀與現代城市景觀設計[J].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報,2004,(01):8-12.

  [3]曹磊.中國當代的藝術觀念與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09):32.

  [4]俞孔堅.城市綠道規劃設計[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80-97.

  [5]俞孔堅.設計生態學:俞孔堅的景觀[J].中華建設,2013,(06):51.

  [6]高賀,楊淘.我國面向社會需求的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方法研究[J].設計,2017,30(5):101-103.

  [7]王春申,譚凡,趙雁.探究低碳理念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設計,2017,30(6):104-105.

  [8]李文.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新趨勢和新挑戰[J].江西社會科學,2015,(07):222-23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