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有源吸聲單元的聲隱身技術研究論文

基於有源吸聲單元的聲隱身技術研究論文

  摘 要:對聲隱身技術現狀進行了概括,提出開展主動吸聲層研究的必要性;構建了基於有源吸聲單元的主動吸聲層模型,並對吸聲單元的吸聲效能進行了理論分析及計算機模擬研究,驗證了該方案的可行性。

  關鍵詞:聲隱身;有源聲學結構;吸聲

  引言

  隨著現代戰爭向電子戰、資訊戰方向的發展,軍事目標的隱身效能成為決定其生存能力及戰鬥力的重要指標。對於海軍,其主要偵察手段多是利用聲波進行的,假如裝置的輻射噪聲比較高,會降低自身的隱蔽性而受到攻擊;另一方面,為了獲得更好的隱身效能,還需要考慮如何應對主動聲吶的探測。如果能將聲吶的探測波有效的進行吸收,使回波減弱,則可大大加強目標的隱身效能。基於此,本文提出了一種應用有源吸聲單元構建吸聲層,以提高目標聲隱身效能的方法。

  1. 聲隱身技術現狀

  在現代檢測技術條件下,軍事目標特徵包括電磁特徵、光學特徵、聲學特徵以及尾流特徵等。由於水中環境的特殊性,只有聲探測可以達到遠端[1],因此對於海軍而言,聲隱身效能尤為重要。潛艇以其隱蔽性和機動性等特點成為各國發展的重點[2]。然而隨著聲吶及訊號處理技術的迅猛發展,潛艇的隱蔽性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提高潛艇聲隱身效能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由於主動聲吶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是潛艇本身的輻射噪聲,甚至是艇體表面對聲吶探測波的反射都成為了暴露目標的致命因素。為了降低艇體對聲波的.反射,目前各國的潛艇大部分都敷設了消聲瓦。消聲瓦是一種利用材料的聲學效能實現吸聲的無源控制方式。研究表明,這種控制方式對高頻聲波的控制效果較好,而對低頻聲波控制不佳[3]。隨著聲吶技術不斷向大功率、低頻段方向發展,普通的被動消聲瓦已無法滿足潛艇聲隱身的需要,因此各國相繼開展了主動消聲瓦的研究,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的限制,目前該技術還未發展到大規模應用階段。

  2. 應用有源吸聲單元構建主動吸聲層

  對於主動消聲瓦的研究,屬於有源吸聲的研究範疇。其根本思路在於利用次級力源或次級聲源向外輻射的聲波,與聲吶的探測波產生相消性干涉,實現“以聲消聲”,並利用誤差感測器及自適應控制器實現對次級源的實時控制。系統如圖1所示。但是次級源及誤差感測器的個數及布放位置強烈依賴於外界環境,且為增大控制面積而採用的多通道系統也使系統的複雜程度增加,穩定性和實時性下降。鑑於以上原因,本文借鑑有源聲學結構的相關理論,提出了一種基於有源吸聲單元的主動吸聲層構建方案。

  圖1 有源吸聲系統示意圖

  在每個吸聲單元中,包括了次級聲源和誤差感測器,透過控制次級聲源的輸出,實現總反射聲功率最小,達到吸聲的目的。由於每個吸聲單元擁有獨立的誤差感測器及控制器,故可透過多個吸聲單元的組合,實現大面積有源吸聲層的構建,而整個控制系統演算法的複雜度卻不會因此而增加。

  3. 有源吸聲效果分析

  由於每個吸聲單元相對獨立,因此對其吸聲效果進行分析時,可將重點放在單個吸聲單元模型的分析上。模型中初、次級板平行,且間距遠小於頻段內聲波波長。採用聲功率近場計算方法,可得到吸聲單元的總反射聲功率為:

  其中為傳輸阻抗矩陣,為總法向振速,可表示為次級控制力向量的函式:

  結合式(1)、(2)可以看出,總反射聲功率是的二次型函式,可求得唯一的一組控制力向量使得反射聲功率最小,此時的即為吸聲結構的最優控制力向量。最優控制力向量及最小反射聲功率分別為:

  式中,C、D、E的表示式見文獻[4]。

  對吸聲單元進行算例模擬。模擬中,著重關注300Hz以下頻率範圍內的聲反射及吸收問題。在次級源作用前後,吸聲結構的總反射聲功率對比如圖2所示。圖中實線及虛線分別表示次級源作用前、後結構總反射聲功率。從圖中可以看出,次級源作用後,總反射聲功率有所下降,也就是說吸聲單元具有一定的吸聲效能。在低頻段,控制前後的總反射聲功率相差較大,隨著頻率的升高,吸聲效果逐漸減弱,說明有源控制適用於對低頻聲的吸收。

  圖2 有源控制前後吸聲單元的反射聲功率

  結論

  本文對國內外聲隱身技術的現狀進行了研究,可以看到,目前廣泛採用的被動消聲瓦對低頻聲波的吸收效能很差,在應用上存在一定的侷限。結合有源聲學結構的特點,提出了一種基於有源吸聲單元的聲隱身技術,並對吸聲單元進行了建模及模擬分析,驗證了對低頻聲波的吸收效能。吸聲單元可結合誤差感測器及控制器,透過一定的自適應演算法,實現對吸聲效果的實時控制。利用有源吸聲單元的組合,可構建大面積主動吸聲層,提高裝備的聲隱身效能。

  參考文獻:

  [1] 林立,俞孟薩等. 國外水面艦艇聲隱身設計及控制技術概述[J]. 艦船科學技術, 2005,27(2):92-96.

  [2] 俞曉麗. 聲學覆蓋層聲阻抗測量方法及複合結構聲反射預報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6.

  [3] 陳克安,尹雪飛. 低頻聲有源吸收理論研究[J]. 振動與衝擊, 2000,19(1):71-74.

  [4] 陸晶,陳克安,李雙. 平面結構有源聲吸收理論研究[J]. 噪聲與振動控制,2009,29(4):111-11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