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導向型軟體工程課程研究論文
能力導向型軟體工程課程研究論文
1能力導向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知識經濟及資訊產業的快速發展,資訊產業已經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其中的軟體產業年均增長率達38%,對資訊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我國軟體業面臨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但是,我國社科院的中國資訊化形勢分析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還不是軟體大國,制約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首要問題是人才問題。目前,在我國從事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的人員大約400萬,隨著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軟體人才在數量和結構上仍存在重大缺口。據信息產業部預測,軟體人才需求的增長率將保持在每年10%以上,人才的結構比例呈現為“橄欖型”,即“高階人才”(系統分析師、專案經理等)和“低端人才”(軟體程式設計人員)嚴重短缺,具有較強綜合能力、應用能力的軟體工程師嚴重不足。根據中國軟體產業人才培養戰略研討會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軟體開發人員缺口在50~60萬左右,未來5~10年中將缺少更大數量的軟體開發人才。與此同時,計算機、軟體工程專業每年有大批畢業生就業難。核心問題在於,高校培養的計算機軟體人才不能適應社會需要,不能滿足行業需求,人才與崗位需求不對接。國家“卓越計劃”也是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旨在鼓勵高校透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工程師後備人才。
2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實踐環節比較薄弱,建設難度大
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延伸和深化,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理論教學相互依託、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為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提高實踐技能、培養創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學習平臺。第三方機構對畢業生就業情況資料分析顯示,學生工作後發現在校期間學習的軟體工程課程是對職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專業課程之一,但大多數學生在校期間對此卻認識不足。其實,問題的關鍵就是在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理論和實踐脫節。在軟體工程專業開設之前,軟體工程課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門基礎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大多偏重於基礎理論介紹,主要介紹有關軟體開發的基本原理,不開設課內實驗課程,強化軟體工程實踐能力的其他輔助課程也很少,實踐教學建設起步晚,發展比較薄弱。在軟體工程專業開設之後,為了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我們在專業課程設定中已經強化了實踐教學環節,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但在具體實施時,由於任課教師沒有在企業任職經歷,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導致實踐教學變成為了實驗而實驗的教學環節。雖然學校目前在企業實訓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遭遇校企合作難度大、合作水平較低、合作機制不靈活等情況,大部分校企合作僅侷限於“學生短期實習”等淺層次水平,在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方面作用有限。
2.2課程群意識薄弱,課程建設孤立
現代軟體工程實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多學科乃至國際化的團隊協作,有效的團隊協作已經成為現代軟體工程的重要標誌。軟體工程課程體系分為兩大部分: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前者包括課程設定中軟體工程概論、軟體設計等側重基礎理論的課程,後者包括軟體測試、軟體開發案例分析等側重工程實踐的課程。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的課程微觀生態環境——課程群。軟體工程課程群中的課程從理論課程之間的知識模組劃分和銜接到配套實踐課程驗證理論,每一部分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但在實際課程建設時,任課教師往往只關注於自己負責的課程建設,缺乏課程群意識,每門課程各自的實踐課程只從與本課程相關的方面進行設計,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具有侷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概念,導致課程間交叉內容重複過多、基礎內容薄弱、課程間銜接不力等問題。
3課程建設方案
3.1建立行之有效的課程建設管理機制
針對課程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孤立、重複等問題,我們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加強了宏觀調控。
(1)依據課程間的關聯度,劃分課程群。
按照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定以及教學內容知識點之762015計算機教育ComputerEducation間的關聯度,將課程劃分為若干課程群。根據課程知識模組,課程群一般包括兩門以上課程。例如軟體工程課程群包括軟體工程概論、軟體設計、軟體測試、軟體開發案例分析等;Java課程群包括Java程式設計基礎、JavaWeb應用程式開發、Java企業級應用開發。
(2)對應課程群,成立課程組。
每一個課程組由一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負責人,課程組負責人承擔課程群的建設、課程組教師教學活動的組織、各門課程教學資料(教學大綱、教材選報、試卷材料等)的稽核、組內各門課程的授課任務分配等工作。
(3)執行“課程—課程組—系”三級負責機制,實施“課程—課程群—專業”分層次建設機制。
在已建立課程組和課程負責人的基礎上,強化責任機制,任課教師負責課程建設,課程組負責課程群建設,系部負責專業建設。課程組和課程負責人機制的實施,一方面使課程能夠持續深入建設,另一方面使“課程—課程群—專業”成為一個有機的建設整體,避免了重複建設、孤立建設等問題,最終能夠有效地透過課程建設促進專業建設。
3.2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合理確定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能力培養的基礎,以軟體產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為導向,在滿足能力培養需要的前提下,學校以“必需、夠用”為度,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最佳化軟體工程的課程體系結構,根據課程群中各課程的相關性、課程知識的互補性進一步整合課程,重新拼裝知識模組,構建整個課程體系,避免課程分散、泛而雜等現象,從而達到重點突出、效果顯著的目的。
(1)最佳化課程內容,修訂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教學的基本依據,包括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教學內容提要及教學深度、廣度、學時分配、教學進度、實習、實驗、作業安排等。軟體工程課程組以提升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特點,規劃軟體工程課程群的設定,按知識模組整合課程,修訂教學大綱,使各門課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加強課程間聯絡,實現從理論內容到實踐教學的無縫銜接,按培養目標強化課程構建,深化課程體系建設。
(2)建立健全課程教學檔案,規範教學秩序。
課程教學檔案包括:有關本課程的歷史和現狀及發展趨勢的資料、教學大綱、教材、優秀教案、電子課件、試題庫、試卷分析、教學檢查情況、教學總結及改革計劃等。透過健全教學檔案,分類保管,發揮教學檔案在教學研究和改革中的作用。
3.3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
無論是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還是卓越工程師計劃,無一不在強調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因此構建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是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
(1)構建分階段、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
透過構建“實驗—案例—專案”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學校實施“課堂實踐教學—課程實訓—學期實訓”的多元化全方位訓練式實踐教學模式;加大實踐教學學時,強調案例式、專案驅動式教學方法,案例與專案貫穿課程始終,有效銜接其他課程。
(2)引入校企合作,實現畢業生的高層次就業。
對於二本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行難度要大很多,因此,合作方法要靈活多樣。學校要加大與知名企業的聯合力度,創造合作機會,例如和惠普合作的專案中,動員學生走出去,到惠普的基地進行長期實訓。同時,聘請與學校合作的短訓公司高階工程人才參與教學過程,指導學生實踐,將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真正結合起來,把握高層次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與發展情況,提高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實現畢業生的高層次高質量就業。
3.4實施“全方位訓練式”教學模式
結合軟體工程專業的特點,以卓越工程師的實施為契機,我們在教學中引入“全方位訓練式”的教學模式,透過實際案例、專案的協作,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1)加大實踐教學學時,強化實踐。
首先保證相應課程的課內實驗學時,以便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其次為重點課程增加課程實訓,使學生對整個課程有一個綜合的理解和把握;最後展開學期實訓,使學生對課程群中的多門課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2)利用“課堂實踐教學—課程實訓—學期
實訓—崗前實訓”,全方位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課堂實踐教學以知識點的實驗為主,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理解,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課程實訓對一門課程的所有知識進行總結,要求學生小組配合,共同完成。學期實訓一般安排在學期期末,跟學校小學期結合,對課程群相關課程進行總結和驗收,要求學生團隊協作。全方位訓練的模式旨在為學生將來從事課題研究、工程專案研發打下良好的基礎。
3.5加大基礎教學資源建設,提供學生自學平臺
高等教育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單向傳授,更應該是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豐富的教學資源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但資源建設不是簡單的素材堆砌,而是透過建立介面友好宜用的課程網站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還應建設互動式教學平臺,打破教學時空限制,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環境;建立課程,開發課程網上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案例分析、習題作業、實驗指導、相關站連結等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同時提供線上測試、網上答疑等,擴充課堂教學區域,使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互動學習。
4結語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對高等院校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學生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依據市場以及資訊產業對人才規格的需求,結合本專業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提出了能力導向型軟體工程課程群建設方案。該方案現已在軟體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中試執行。接下來,我們將根據該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以便進行合理改進,更好地滿足社會對軟體工程人才的需求,培養出理論知識豐富、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軟體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