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空間規劃的研究論文

關於城市空間規劃的研究論文

  綜觀我國大多數城市的規劃現狀可以發現 ,規劃部門已經開始重視住房和交通在城市空間結構上的互動關係 ,對於二者的協調規劃也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比如 ,許多城市的規劃部門已經開展了土地利用和交通發展的綜合研究 ,並考慮引進交通對土地利用影響的分析模型。另外 ,在交通規劃中 ,形式上也更加強調公共交通導向的城市土地開發 ,關注軌道交通沿線以及公交樞紐周邊的土地利用配套規劃。

  儘管如此 ,住房和交通空間規劃的相互整合還不充分。現有的規劃模式多以土地利用規劃為主導 ,交通規劃處於被動“配套”的地位 ,即在給定的靜態的土地利用模式下,推導交通流量 ,求解最優規劃方案 ,反映出規劃師包辦一切的傳統規劃思維模式。但是,對於交通規劃影響土地利用模式的反向作用缺乏預測和迴圈校核,忽視了人們在市場條件下可能做出的反應。所以,交通與土地利用錯配的例子屢見不鮮。

  一 住房和交通對城市空間規劃的影響:

  1 .城市空間結構理論框架

  居民住房的空間位置 (居住 )和工作機會的空間位置 (就業 )構成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框架 ,而城市交通系統則是聯絡居住和就業的紐帶。可以說 ,住房和交通是城市空間結構體系中兩個重要的內生變數。

  在傳統的單中心城市空間模型中 ,居住區位的選擇被視為居民對交通成本和住房花費之間的權衡。人們願意為住房支付的價格是在滿足一定效用的前提下 ,自身收入減去交通費用及其他物品消費的剩餘。城市交通作為城市複雜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很多情況下對城市空間演化起著重要的引導和拉動作用。

  2 .居住與交通在城市空間上的互動關係

  居住空間分佈與交通體系之間的互動關係 ,可以在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體系互動關係的大框架下進行研究 。一方面 ,現有的土地利用模式決定了人們居住、 就業以及享受各種公共服務和城市機會的空間位置 ,決定了交通需求 ,為城市交通規劃提供依據;另一方面 ,城市交通系統透過交通可達性對土地利用模式 (包括居住區位選址 )產生影響。

  (1) 居住空間分佈影響交通需求

  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土地利用性質、 土地價格、利用強度等 ,決定了城市交通需求。而作為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居住空間的分佈模式對交通需求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居住和就業的相對位置決定了城市居民上下班的通勤需求;而居住和各種城市機會的相對位置則決定了城市居民的其他非通勤交通需求。而對於處於經濟轉型期的中國而言 ,居住與就業模式的變革帶來了交通通勤需求的變化。

  (2) 交通可達性對居住用地利用模式的影響

  城市交通系統透過交通可達性對土地利用模式產生影響 ,這種影響往往可以透過可達性在土地價格 (或住房價格 )中的資本化程度體現。近年來 ,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大規模建設和投入執行 ,我國學者對於軌道交通對房價的影響也作了比較全面的實證研究。研究發現 ,離軌道交通站點距離越近 ,住宅專案容積率越高 ,房價越高。

  3 .住房與交通在城市空間上的社會效應

  (1)住房和交通成本對住房支付能力的.影響

  長期以來 ,關於住房可支付性的定義和研究僅關注住房成本 (租金或價格 )和收入之間的比率關係 (是否超過 30% ) ,而忽略了交通成本。但是據統計 ,在美國 ,住房和交通成本已經成為家庭日常生活最大的兩項開支 ,平均而言,其花費達到家庭收入的58% ,其中住房佔 28% ,交通佔 30%。交通成本和住房成本直接相關 ,二者都是影響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即住房可支付性 )的重要因素。

  (2)住房和交通相互作用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當前我國很多城市的迅速擴張以及居住和就業不匹配的現象 ,使城市居民對小汽車出行方式的依賴性增強。據統計 ,至 2007年末 ,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 5697萬輛 ,比上年末增長 14 . 3% ,其中私人轎 車 保 有 量 達 到 1522 萬 輛 , 比 上 年 增 長3215%。在汽車保有量大幅增加的同時 ,汽車尾氣汙染如影隨形。我國城市的空氣汙染問題已經十分突出。2006年的監測結果也顯示 ,全國只有 37 . 6%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好於國家二級標準。而汽車尾氣中含有一氧化碳、 氧化氮以及其他有害固體顆粒 ,已經成為大氣汙染的罪魁禍首 ,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宜居性。

  二 住房和交通相協調的城市空間規劃目標:

  人口、 經濟和城市空間結構的變遷 ,使得住房問題和交通問題間的耦合性日漸突出。城市有效率、公平和可持續的發展 ,呼喚著從統一的角度思考住房和交通問題 ,實施住房和交通相互統籌的城市空間規劃策略。

  1 .提高城市經濟執行效率

  交通問題是影響城市經濟執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個人層面上 ,長通勤距離、 擁擠的交通狀況消耗了大量的時間 ,增加了交通成本。從城市層面上 ,交通擁堵已經成為阻礙中國城市經濟有效執行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交通擁堵造成的代價驚人 ,它增加了商業成本 ,導致生產率下降 ,收入下降 ,減緩城市經濟增長。

  緩解交通擁堵現象 ,需要交通和住房的共同作用。交通規劃方面 ,需要實施合理的設計以及交通組織。應該改進現有的城市路網系統 ,完善節點 ,提高路網間的通達性 ,並透過最佳化的交通工程學設計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住房規劃方面 ,需要避免居住與就業和公共服務設施之間的過度分離。鼓勵就業和居住相匹配的城市空間規劃方案 ,在大型居住區周邊配備充足的公共服務設施 ,使居民有機會在居住地附近找工作、上學、購物或進行其他娛樂休閒活動 ,避免單純的“ 臥城 ” 現象 ,從而緩解由“向心”、“離心”式的單向交通壓力所導致的交通擁堵。

  2 .改善社會公平

  在改善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生活質量 ,促進社會公平的問題上 ,住房與交通相互整合的城市空間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

  交通規劃方面 ,需要繼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倡導公交優先的城市交通發展戰略 ,避免一味偏向於公路建設的規劃思路。同時 ,對中低收入者提供不同途徑的交通補貼的公交降,促進交通的縱向公平。住房政策方面 ,需要將交通成本負擔考慮在內,全面地考察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對於可支付性住房的選址 ,應該充分考慮中低收入群體的就業選擇和通勤特徵 ,選擇可達性好的區位。

  3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緩解汽車尾氣汙染 ,不僅僅是交通的問題 ,更需要住房和交通空間規劃的相互協調。居住空間分佈決定著交通需求 ,而交通方式的選擇以及交通擁堵會對城市環境產生影響。一般而言 ,一個城市中汽車尾氣所造成的空氣汙染與私人交通所佔比重成正比 ,與公共交通發達程度成反比。因此 ,住房建設規劃應該考慮居住區位對通勤模式的影響 ,儘量避免職住分離,減少通勤距離。另一方面 ,政府應該繼續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等節能環保的大容量公共交通 ,尤其應該注重為大型居住區、就業中心配套公共交通服務設施 ,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交通出行方式選擇 ,從而避免過分依賴小汽車的出行方式 ,實現環境友好型的城市發展目標。

  結束語:

  因此 ,為了實現城市的理性增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需要深刻認識到住房和交通在城市空間上的內在聯絡,實施住房和交通相互統籌的城市空間規劃策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