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的學術特色研究論文
成方切用的學術特色研究論文
《成方切用》成書背景及版本
本書成書於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為《吳氏醫學述》第4種。吳氏認為當時流傳較廣的《醫方考》與《醫方集解》兩書,雖各有優勝,但亦各有不足,《醫方考》“因病分門,詞旨明爽,海內盛行,但搜採不無闕略”;《醫方集解》則“先詳受病之由,次解用藥之意,碩論名言,採搜甚富,然不能無承訛襲愆之說,且於新方總未採錄,均未可以語全書也”。由此以兩書為藍本,據“方有宜古不宜今者”,與“醫貴通變,藥在合宜”的觀點,“取吳氏、汪氏所輯而增改之。得古今良方凡一千三百餘首,稟諸經以觀其合,訂之證以發其微,編為十四卷,題其端曰《成方切用》”,其用意“所錄皆取切於時用之方,而尤期用方者之切於病情也”(語出吳儀洛《成方切用》序)。與前兩者相較,《成方切用》條理明晰,釋證詳細,學術價值較高,對於方劑理論發展與臨床辨證施治更具指導意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評價此書:“大旨謂古方不宜今用,故所錄皆切於時用之方。[6]”經考察各家書目及實物,知《成方切用》木刻本共有兩種:即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硤川利濟堂刻本(十二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和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瓶花書屋刊本。前者為初刻本,版本價值最高。後者二十六卷,在前者基礎上校正並增補若干內容,具有較高的校勘價值。
《成方切用》學術主張與影響
1廣整合方,切於時用
筆者據《中國醫學大成總目提要》,結合清乾隆二十六年硤川利濟堂刻本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瓶花書屋刊本,對《成方切用》所載方劑進行統計,概述如下:首刊方制總義。“內者性命之道,經者載道之書”,“既為古聖之神方,自不得不錄之以冠於卷首”,故卷首載《內經》方23首;“攝生尚元,非崇異也,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故卷末附《勿藥元詮》74條。卷一至卷十二,每卷再分上下,列治氣門40方,理血門55方,補養門87方,澀固門28方,表散門65方,湧吐門24方,攻下門42方,消導門52方,和解門51方,表裡門20方,祛風門83方,祛寒門93方,消暑門44方,燥溼門56方,潤燥門35方,瀉火門101方,除痰門52方,殺蟲門11方,經帶門28方,胎產門58方,嬰孩門54方,癰瘍門33方,眼目門25方,救急門53方。通覽全書,廣擷《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三因方》、《小兒藥證直訣》等書,博採張仲景等醫家之成方論述,以《內經》制方理論為指導,運用陰陽、五行、精氣血津液等中醫哲學理論闡述治則治法及方劑配伍變通,重視藥物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有毒無毒、炮製方法等與處方用藥關係,故吳氏所選之方切合實用,所論所言盡徹良法精義。此外,吳氏雖強調遵循傳統成方,但亦不忘要求醫者臨床運用需“審機察變,損益無已”,真正做到“切於時用”。
2詳釋方義,注重配伍
明清時期,方劑學的發展進入大成階段,不僅方書眾多,研究亦逐漸深入。吳昆《醫方考》每類均有短論,略述選方範疇,方劑後附方義進行詳細分析和闡述;汪昂《醫方集解》由博返約,以法統方,提綱摯領。吳儀洛以《醫方考》與《醫方集解》為藍本,撰《成方切用》,對所採集方劑予以詮釋,並於方劑後詳列各種兼雜症及加減運用,以“理、法、方、藥”四字通貫全書,可謂彼時探索方劑學理論的重要成果。如《成方切用卷八下》“普濟消毒飲”條:“治大頭天行,…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而為腫盛,以承氣瀉胃中之實熱,是為誅伐無過”,點出本病的病機與治法。繼而闡釋組方與方義:“黃芩(酒炒),黃連(酒炒,五錢),陳皮(去白),生甘草,元參,柴胡,桔梗(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子,薄荷(一錢),殭蠶,升麻(七分)。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熱為君;元參苦寒,橘紅苦辛,甘草甘寒瀉火補氣為臣;連翹、薄荷、鼠黏辛苦而平,藍根甘寒,馬勃、殭蠶苦平,散腫消毒定喘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之陽氣不得伸,桔梗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為載也。”觀“普濟消毒飲”之制方,非但論其方之因用,更詳論其君臣法制之機,可謂理法方藥兼具。
3執持規範,圓機活法
吳氏著述條理清楚,《成方切用》所載方劑詞旨明爽,註釋精詳,既知規範又審時宜,以期通變適用而無拘執。如《成方切用卷九上》“礞石滾痰丸”條:“治實痰老痰,怪證百病。風木太過,剋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中上二焦,回薄腸胃曲折之處,謂之老痰。變生諸證,不可測識,非尋常藥餌所能療也,此丸主之。青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大黃(酒蒸)、黃芩(八兩)。”吳氏先引王隱君“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源”之言詳述痰涎壅盛之喘嗽嘔吐,大便秘結;痰阻經脈之中風癱瘓,勞瘵荏苒,婦人月水不通;化熱成毒,痰毒走竄之風毒腳氣,瘡腫瘰癧、肺癰腸毒,蝕肉作膿;神志失常之癲癇驚狂、心下怔忡等,為病百端,皆痰所致。再釋因青礞石性燥悍,能除溼之本,使穢濁不得膩滯而少留。大黃滌盪開積,黃芩清上越之火。沉香納氣歸腎,既能疏通腸胃而使水垢不留,又可防礞石粘著於腸,二黃傷胃。故以礞石滾痰丸治實痰老痰,是為常,當執持規範。而用以療怪證百病,如大便秘結,藥投病機,故不止瀉而瀉自愈,又合通因通用之法門,此則為變是圓機活法。
4整合創新,盡抒己見
《成方切用》博採《醫方考》、《醫方集解》兩書之長,收方精良,結構完整,要言不繁,字箋句釋,並於所列各門參附其獨到學術見解,闡發新意,充分體現出尊古不泥、明體辨用的`學術風格,以及博極醫源、旁涉百家的醫學見解。如《成方切用嬰孩門》,該門集“初生拭口法、甘草下胎毒法、豬乳法、襁褓法、乳哺法、乳兒法、哺兒法、雜將護法”等小兒初生養護八法,則為首創,以示防重於治之意。其中內容雖多系歷代兒科方書記載,但吳氏在註解中盡抒己見,對於探討古代醫家關於新生兒生理病理及胎養疾病研究具有一定啟示意義。如《成方切用卷十一上》“甘草下胎毒法”:“用粉甘草中指一節拍碎,以水二蜆殼煎一蜆殼,以綿纏蘸,令兒吮之。若吐出惡汁為佳。若服一蜆殼,不吐,即不須更服。不問嬰兒虛實寒熱,皆須服之。”吳氏鑑於《心鑑》言及今人稟受攝養均弱於古人,指出汞粉、硃砂、白蜜、黃連、牛黃為“傷脾敗陽之物,若與兒服,後必生異證”,故而“只宜用淡豆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養脾氣,消化乳食”。
綜上所述,清代著名醫家吳儀洛徵文考獻,治學著書,闡發經旨,尊古不泥;又以良醫濟世,博覽岐黃家言,權衡適中。其取吳、汪所輯而增改之《成方切用》,稟諸經以觀其合,訂之證以發其微,所錄皆取切於時用之方,尤切之於病情;詳釋方義,由博返約,提綱摯領;既知規範,又審時通變,適用無拘;要言不繁,字箋句釋,闡發新意,充分體現了其博學精專、旁涉諸家的學術風格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