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資訊環境下大學文獻檢索課教改研究論文

泛在資訊環境下大學文獻檢索課教改研究論文

  引言

  2003 年 6 月,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NationalScience Foundation) 在題名為 《知識在資訊中迷失》(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到“泛在知識環境”這一新詞,報告還指出“數字圖書館應該定位於提供泛在知識環境”[1],而這種環境“是透過計算,儲存和通訊方面的最大便利,使人、資料、資訊、工具、裝置等資源能夠更為完全徹底地發揮作用而構建的一種普遍的、綜合性的知識環境。”[2]

  泛在知識環境下,海量的資訊無處不在,網際網路和各種社交網路工具以及現代化的智慧終端裝置,搭建了一個豐富卻冗雜的資訊網。而作為此環境的核心組成部分---人,人的資訊辨別能力、資訊獲取能力、資訊評價、利用能力、資訊保安能力等均需要培養和提升。以提升學生資訊素養為本的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文獻檢索課的教學特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都將經歷一系列變革。

  一、泛在資訊環境的新特點

  (一)資訊源與資訊服務泛在

  伴隨著現代資訊科技與裝置的快速發展與日益成熟,新的資訊源與資訊服務大量湧現:更為專業的資料庫商如湯姆森路透 Web of Science 等提供了更多的電子資源以及更為專業且精深的資訊服務;學術界開始推行開放獲取的理念,讓更多的人,能夠免費獲得科學和學術研究成果。

  2014 年 10 月 20 日開始,《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只接受開放獲取研究,成為 Nature 集團首個完全開放獲取(OA)的子刊。

  網路資源更加廣泛而多樣,對其獲取、利用或分享更加泛在和便捷。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在引導大學生對資訊的利用的過程中,應該從對資訊檢索技術的關注,轉變到對資訊資源的深度挖掘、知識發現與知識創新的延伸。

  (二)資訊需求與應用泛在

  當今,網際網路以及手機等智慧終端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使大學生對資訊的需求與依賴更為顯著。從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對國家和民生時事的關注,到學習上的知識獲取、學術探究與創新實踐等都存在著巨大且多樣性的資訊需求,甚至是強烈依賴。除計算機網路外,網路空間、QQ、微博、微信等日益成熟的現代社交新媒體,正成為他們獲取、傳播與應用資訊的重要途徑和新的必須,伴隨而來的是新的資訊應用理念的逐漸形成。

  (三)資訊素養培育途徑泛在

  除文獻檢索課教學外,大學生還有更多途徑進行資訊素養的自我培育與提高:一是圖書館或資料庫商專門的資訊諮詢與講座培訓;二是網路搜尋、OA 資源、開放課程(MOOCs)、社交新媒體等;三是其他重要媒介:廣電、影視;新聞、政府、行業等。與傳統的文獻課教學相比,上述途徑更加泛在、靈活且形式多樣,且能滿足學生個性化資訊需求,甚至可以即時即地即得。

  (四)新技術、新媒體泛在

  據美國《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 高等教育版》調查顯示“地球上近 40%的人口,經常使用社交媒體。”

  教育工作者、學生以及普通大眾經常使用社交媒體分享科學等方面的資訊。雖然這些交流方式對於學習的影響以及其資訊的可靠性尚待觀察,但社交媒體已經在教育的每一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牽引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報告指出,目前及未來 5 年,數字化策略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學習技術、視覺化技術、使能技術等將對教育教學主流應用的技術產生重大影響,並將成為新的資訊環境下高等教育教學重要的技術特徵與支撐。文獻檢索課作為大學生資訊素質教育的主要承擔著,更有著先行與深化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二、泛在知識環境下,高校文獻檢索課面臨的挑戰

  (一)百度等搜尋引擎的挑戰

  2005 年 OCLC 在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中[5],透過對 6 個國家 3300人的調查,發現資訊使用者使用圖書館的次數在減少,人們越來越多的享受以網路為基礎的資訊源,並透過搜尋引擎自行操作查詢資訊資料。新的泛在知識環境下,這一現象更加突出。“內事問百度,外事問谷歌”的順口溜在坊間廣泛流傳,足以驗證網路搜尋引擎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對人們的影響程度之深。其對文檢課的衝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容易使使用者高估自身的檢索能力,輕視文獻檢索課程。網路搜尋引擎有“易檢、易得、易學性”、“內容廣泛性”、“快捷實用性”等特點,為了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各個網路商業搜尋引擎不斷研究使用者行為使其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資訊的主要選擇,因此,許多大學生甚至部分教師對是否有必要開設文檢課存有疑慮或重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網路搜尋引擎體現著與生俱來的商業性:資訊龐雜、良莠不齊、不繫統和不穩定等,文獻檢索課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培養學生搜尋環境中良莠不齊的搜尋結果的辨別能力。

  (二)資訊資源構成與利用方式變化的挑戰

  數字化策略等新技術的實施,使數字資源日趨重要,數字資源的構成日趨多樣,除傳統的商業資料庫資源外,OA 開放獲取資源以及其它多種媒體網路資訊也迅速興起,並在先進的網路技術支撐下成為大學生的新寵。同時,現代資訊科技的變化與運用,使得資訊的儲存和顯示方式更多地呈現出數字化、網路化、多媒體化、智慧化、知識化和泛在化等顯著特徵。這些新變化,使大學生們對資源的利用方式和習慣逐漸發生改變,由傳統的、在實體空間中對資源的利用,到當今移動的、實時的、泛在的對資訊資源利用。這些,不僅影響著文獻檢索課教學內容的改變,也必然影響著教學思維與模式的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及以文獻資訊檢索為主要授課內容等的教學已不能滿足時代的新變化。

  (三)資訊資源劇增與大資料時代到來的挑戰

  隨著網路巨量資訊資源的出現---巨大到無法在可容忍的時間用傳統的 IT 技術和軟硬體工具對其進行感知、獲取、處理和服務的資料集合,標誌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使資訊呈現出資料巨量、形成快速、種類繁多、高價值與低密度等的時代特徵。人們不再僅限於對某個或某些有限資訊源的檢索與應用。打破資訊孤島、進行資料分析、開展深度知識挖掘、整理與發現,是現代資訊利用的'新理念,也應是現代文檢課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巨量繁雜的資訊資源,給大學生帶來新的資訊困擾和盲區。著名的穆爾斯定律:“一個情報檢索系統如果對使用者來說,取得情報比不取得情報更傷腦筋和麻煩的話,使用者就會傾向於不使用該系統。”因此,新的資訊環境下,對資訊的甄別、科學有效、合理合法的利用,將成為文獻檢索課教學新的重點。

  (四)大學生資訊應用行為侷限與偏差的挑戰

  目前大學生對文獻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存有如下不足:

  第一,對消遣、娛樂、生活類的資訊獲取仍是大學生進行資訊檢索的主要目的,而對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等方面的資訊獲取動力和鑑別利用能力偏低。北京大學賴茂生教授在調查中發現北京大學的本科生“他們對娛樂和生活類的資訊需求強烈, 搜尋引擎主要用於其日常生活而並非學習和研究。本科生很難形成明確且強烈的對資料庫使用的需求。”

  第二,仍將網路資訊檢索作為資訊利用主要或唯一的途徑,而對高校圖書館等專門資訊服務機構提供的優質資源利用較少,或不夠成熟和深化。周劍透過對西南大學本科生調查發現“學生對於網路檢索的高階檢索技能(或檢索介面)十分迷茫,特別是沒有進行《文獻檢索》教育的動物醫學大一學生。”

  第三,利用資訊的行為較為被動和機械,多數情況下,旨在獲取或找到資訊為目的,較少注重對資訊的甄別、評價、分析與合法利用。

  (五)文獻檢索課教學時間的挑戰

  泛在知識環境下,文獻檢索課教學形式和內容的改革需要任課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筆者透過訪談形式分別採訪了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文獻檢索課教學的館員。他們均認為泛在知識環境對文獻檢索課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衝擊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他們嘗試採用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因為工作繁忙,感到力不從心最終沒有堅持下來。另外,各高校對文獻檢索課的重視程度差異明顯,且普遍存在文獻檢索課學時數縮減、多為選修課的現狀。任課教師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成為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面臨的共性問題。

  (六)新型教育理念的樹立與教學創新推廣的挑戰

  資訊科技的發展必然影響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近兩年來,資訊科技發展催生的 MOOCs(大規模線上公開課)以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方式,為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帶來新的活力和巨大的挑戰。桑德爾的哈佛大學網路公開課《公正》風靡世界,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聆聽名家講授的課程。“慕課正以資訊化和網路化的全新教學形式和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衝擊著中國的大學。”.文獻檢索課教學的內容和教學形式也受到不小的衝擊,作為該課程的教師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需要改革,資訊素養、教學能力需提高。

  三、泛在知識環境下,高校文檢課教學改革對策

  (一)更新教學理念

  理念是先導,是決定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第一,要提高認識,充分理解文獻檢索課在高校大學生資訊素養培育及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且與現代高等教育、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改革密切相關。第二,要解放思想,充分了解和尊重文獻檢索課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應對當今各種機遇和挑戰。第三,要開拓創新,敢於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加快適應時代變化的新要求。第四,立足能力培養,全面推進課程改革,務求取得實效。

  (二)創新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是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將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教學條件以及評價等多因素緊密結合。對文獻檢索課教學模式改革與構建,應體現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要體現多種教學模式的最佳化結合。第二,要體現模式物件的特色性。第三,要體現模式執行的可操作性。第四,要體現模式的與時俱進性。

  (三)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案

  由於大學生群體在知識構成的專業性、階段性和層次性等方面存有差異,對資訊需求及資訊素養教育也存在多樣性,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單一型別的文檢課教學必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因此,根據各高校實際情況,區分出不同的文檢課教學類別,並制訂出相應科學、系統的教學方案很有必要。

  (四)科學構建教學內容

  當今,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衝擊著以“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需充分考慮學生“學”的需求,就課程內容而言,以滿足學生需求和能力培養為目標,明確課程教學主線,確定清晰教學內容模組,具體如下:第一,基礎內容模組,著力於再學習能力目標的實現,主要開展基於大學生基本資訊素養基礎知識的教學,包括資訊語言、檢索系統、智慧財產權、資訊保安等。第二,核心內容模組,著力於應用能力目標的實現,開展各類資訊資源的獲取與應用能力的教學,包括資訊資源的檢索、整理、組織、管理、分析與決策、資訊理解、評價與構建、知識挖掘與發現等的能力與技巧。三是拓展內容模組,著力於創新能力目標的實現,開展對資訊高效、合法利用與傳播、知識創新等的教學,包括資訊分析、資訊寫作、資訊倫理與法律等。

  (五)拓展教學方法和手段

  與教學模式相一致,教學方法和手段也需透過一定的技術和環境,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新的資訊環境下,文檢課教學,應真正確立學生位於此環境中心的理念。教學方法上,需引入新技術和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如翻轉教學法、社交新媒體、網路教學新平臺等),以延伸和拓展文檢課教學的課堂空間;需借鑑和學習國內外高校文檢課教學的一些新做法(如嵌入式教學、專案驅動法等),使文檢課教學更加貼近專業與實際需求;需勇於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如實施課堂教學與課外競賽一體化),將理論教學和大學生第二課堂實踐相融合,以激發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六)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

  教師作為文獻檢索課程改革的執行者,教學改革要為其提供兩方面的保障:一、保障足夠的教學時間。二、多提供繼續學習新知識的機會。應該多為圖書館的文獻檢索課教師提供進修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

  (七)有效開展教學考核與評價

  教學考核與評價與教學模式緊密相連,指在某種教學模式下,對特有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完成與實現情況等的評價方法和標準等,是構成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組成。要打破傳統的、單一的閉卷考核與評價方式,以提高大學生資訊素質和能力為總目標,對理論、技能、方法與應用等的教學考核評價予以綜合考慮,探索適合文檢課特點的考核評價體系,促使課程教學目標的良好實現。

  四、結語

  文檢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有賴於教師、學生和學校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但教師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需著力提高教師的現代資訊素養,並將現代資訊應用於教學的理念、技術與方法等有機結合,積極開展教學創新;文檢課教學改革又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予以不斷地探索和完善,以尋求具有本校特色且具一定推廣意義和應用價值的高校文檢課教學模式。

  [參 考 文 獻]

  [1]Background :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The Cyber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Ether [EB/OL]. [2014 -12 -16].

  [2]陳維軍,李亞坤。泛在知識環境下的圖書館[J]圖書館雜誌,2006(9):3-6.

  [3]Nature 旗下期刊醞釀新變革 [EB/OL]. [2015 -1 -16].

  [4]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4 地平線報告:簡單地利用新技術是不夠的[EB/OL].[2015-1-19].

  [5]美國 OCLC.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Resources (2005)[R/0L].[2014-12-25].

  [6]賴茂生,曲 鵬。大學生資訊檢索能力調查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1):96-104.

  [7]周劍。本科生資訊檢索能力實證分析-兼論“文獻檢索”課程改革[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3.(2):121-129.

  [8]光明網,談話·關於網路公開課“慕課”對高校體制的五大挑 戰 [EB/OL]. [2015 -1 -1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