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在小兒腸繫膜淋巴結炎中的作用的論文
彩超在小兒腸繫膜淋巴結炎中的作用的論文
1資料與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腸繫膜淋巴結炎患兒80例,將其臨床資料設為彩超組,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4~11歲,平均年齡(5.8±2.1)歲。同時選取70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3~10歲。80例患兒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主要部位在右下腹及臍周圍,這些患者存在各種程度的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發熱以及腹瀉等症狀,並且經過調查瞭解到這些患兒都存在一定的腹痛史。且由於查體不存在固定痛點,因此排除了闌尾炎的可能性,其白細胞數目也比較正常。檢查方法:使用飛利浦IE22和探頭頻率7~10MHz的彩超診斷儀對患兒進行診斷,首先確保患兒保持平臥位,先做腹部常規超聲檢查,排除肝膽胰脾腎疾病後,改用高頻探頭掃描整個腹部,觀察淋巴結腫大位置、大小、數目以及血流量及形態,詳細記錄,測量淋巴結的縱橫大小比值[2]。於此同時還要觀察患兒的闌尾形態是否有異常、腹腔積液以及腸梗阻、腸套疊等情況。診斷標準:正常情況下兒童的腸繫膜淋巴結直徑2~5mm,無血流訊號,並且腹部胃腔及腸管充盈條件也不盡相同,50%左右的正常淋巴結沒有顯示。診斷標準:彩超上多普勒血流圖提示的血流訊號存在增加的趨勢;橫徑>5mm,長徑>10mm,L/T>2的;同一片腸繫膜區域記憶體在>3個淋巴結;淋巴結以串珠樣或簇狀排列。
2結果
彩超組80例患兒中,淋巴結腫大78例(97.5%),無單發,全為多發。且以右側腹為主要位置,有58例(74.35),左側腹次之,15例(19.24%),臍周圍5例(6.41%)。淋巴結體積大小7.4mm×2.4mm×5mm~24mm×12mm×13mm,並且長徑短徑比例>2。多普勒血流圖顯示淋巴結內血流訊號在Ⅱ級之上,淋巴結的髓質變寬,皮質回聲減弱,髓質回聲增強。對照組兒童的淋巴結均在診斷標準以下,無血流訊號顯示。兩組資料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
3討論
處於生長髮育時期的兒童,其免疫系統較為活躍,免疫功能相對也很旺盛,此外,兒童的機體發育也不盡完善,各種細菌、毒素都有可能引發腸繫膜淋巴結炎。在臨床表現中,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與腸繫膜淋巴結炎併發,其主要原因是累計末端迴腸當中的一組淋巴結,因此,腸系淋巴結炎都是在遠端迴腸的腸繫膜中發生。早期對其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病史或臨床表現,但是受到淋巴結位置的影響,其很難觸及到,從而使得診斷比較困難。而彩超的使用,可以有效地直觀顯示出腫大的淋巴結所在的位置、形態大小、數量以及血液供應、內部回聲等情況,同時還以觀察到患者的腹腔是否存在積液以及積液量,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有力的依據[3]。由於腸繫膜淋巴結炎症患者的臨床表現並不具有典型性,通常與淋巴結結核及惡性淋巴瘤等相似,所以使用彩超可以更好地排除惡性淋巴瘤的干擾。在操作上,由於彩超簡便、痛苦小,易被廣泛接受;不同於CT、MER等,由於具有放射性核素檢查,容易造成心理負擔。彩超檢查不會給患者的器官造成放射性及創傷性的傷害,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會造成影響;並且診斷率較高,很好地降低了誤診率。總之,小兒腸繫膜淋巴結炎的便捷診斷方法是彩超,優點為快捷、準確。良好的診斷效果確定了這種方法在臨床上的價值,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