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陽光私募公司品牌建設研究論文

中國陽光私募公司品牌建設研究論文

  摘 要:隨著中國百姓的投資理念越來越強,國內投資市場風起雲湧。投資於二級市場證券私募基金近年來獲得了蓬勃發展,陽光私募基金作為一個行業在國內市場迅速興起,正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市場所關注與認可。伴隨著國內證券私募基金管理的陽光化趨勢,中國私募基金日益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

  關鍵詞:陽光私募;投資顧問公司;品牌建設

  1 引言

  陽光私募2008年後“名聲”大振,被普通大眾捧為投資的“座上賓”,陽光私募的投資顧問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破土而出。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現有投資顧問公司在520家左右。投資顧問公司未來將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投資者會選擇大品牌、與自己投資風格和偏好相同或相近的公司進行投資,最終,少數的幾家大品牌公司管理了市場上大多數的資金。在這個過程中,投資顧問公司的品牌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截止2011年6月,國內陽光私募產品905只,規模超過1600億。從2003年中國第一隻陽光私募成立以來,經過8年牛熊交替的洗禮,陽光私募產品已經從幕後走到了國內投資的臺前。

  2 品牌建設的必要性

  投資顧問公司發展到今天,大多隻是2-3年時間,超過5年的投資顧問公司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公司現階段的任務是發行產品,擴大規模,收取管理費,用來支付各種費用。近年來,公司的品牌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選擇投資的初期,投資者大多會注重收益,此產品比彼產品收益差了3%或5%,客戶就會趨之若騖擠向收益高的那隻產品,投資收益競爭是各投資顧問公司銷售產品的基本形式,哪個公司的產品帶給投資者稍高一點的.收益,就能在市場營銷中起著很大作用。但由於陽光私募產品本身屬於高風險產品,在產品資訊不對稱的前提下,品牌也同價格一樣是影響投資者購買的關鍵要素。

  當前銀行仍是陽光私募集產品發行的主要渠道,起著影響銷售的決定性作用,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由價格競爭上升到品牌競爭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投資顧問公司的品牌是其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和富有價值的戰略財富,而絕不僅僅是銀行的“貼牌”。因此,提升品牌競爭優勢是提高投資顧問公司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3 品牌建設戰略與策略

  (1)正確認識品牌。

  公司的品牌實質上產品、服務、管理、營銷等多種要素的綜合體,體現的是公司的綜合實力。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今天,產品營銷的核心就是基於投資對於公司品牌的認同感,要與公司整體實力或產品相匹配。投資顧問公司的目標客戶群體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投資者、銀行,陽光私募這種主動化管理的產品,除了強有力的投資管理能力,還需要融合文化和心理的消費價值。

  (2)品牌戰略。

  中國的陽光私募發展從品牌角度來說,除少數幾家有知名度的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以外,多數公司市場定位尚不明晰,也不為廣大投資者所熟知。品牌的定位是企業發展願景和企業文化的結合體,是管理者描述自己企業和投資者認知企業的重要標識。建設品牌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進行合理的規劃。這要求陽光私募集投資顧問公司經營者從整體入手,明確自己公司的戰略基礎和戰略目標,明確要傳達給投資者怎樣的資訊,從而界定出清晰的品牌戰略以便於整體的推廣、營銷工作的展開。

  (3)品牌建設策略。

  ①整體品牌:對陽光私募管理者來說市場競爭力相當重要。對於投資者來講,和一個有較強的理財能力和悠久歷史的投資顧問打交道,特別令人放心,尤其是在投資行業。投資顧問公司應注重自我健康形象的塑造,注重品牌建設。比如資訊的及時披露、重大事項說明、危機公關等等,都要有成體系的管理辦法及措施。

  ②產品線:現多數公司成立時間短,還處於為生存奔波的階段,人力資源配置方面還受很大的限制,多數公司是一個基金經理統領所有產品。大一些的公司已配備交易軟體,20幾隻產品可採用複製的形式,在淨值上沒有太大的波動。

  ③文化:品牌文化是透過賦予品牌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建立鮮明的品牌定位,並充分利用有效的內、外部傳播途徑形成投資者對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從而形成強烈的品牌忠誠。擁有品牌忠誠就可以贏得顧客忠誠,贏得穩定的市場,大大增強公司的品牌競爭能力,為品牌戰略的成功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④差異化:投資者總會按照自己的風險偏好去選擇理財產品,在挑選公司時往往會關注跟自己投資理念相似的品牌公司。每個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都有一套清晰的認知,在選擇投資顧問公司和產品時也會根據自己投資理念、產品的風格、投資管理者的口碑等。品牌的差異化相當於公司品牌的個性,它可以超越產品而不易被競爭品牌模仿,是區別於市場上同質化公司、同質化產品最佳的競爭策略。

  參考文獻

  [1]伯明登,沈優君.品牌營銷後臺———營銷戰略及品牌戰略的創新思考[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2).

  [2]孫夕龍.品牌建的哲學之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