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意識從小培養的教育理論論文

問題意識從小培養的教育理論論文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98年底,一個美國教育代表團到上海訪問時聽了某重點中學特級教師的一堂物理課,課堂教學目的明確,內容清晰,方法靈活,師生互動,氣氛活躍,語言準確簡練,但課後美國客人問:這堂課老師問什麼問題,學生都能回答,既然如此,這堂課還上它幹什麼?一堂課,兩種不同的評價,折射出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中國教育重在灌輸知識,而美國重在傳授方法。

  培養學生科學的問題意識,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為本”,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創設情境,培養意識

  兒童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破除這種“習慣”和“成效”,營造寬鬆、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要“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教師只有努力創設情境,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做到教學民主,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民主氛圍,才能使學生敞開問題意識之門。

  二、放而不亂,收而不死

  科學重在對學生全面開放,讓學生在自我探索中尋求知識的真諦。當然,對學生的“放”是不干預學生的活動,不限制學生的認知路徑和思維空間,讓學生的個性盡情張揚。但這並不是說老師對學生的探究不予以疏導,甚至不予以理睬。教師如何做到既放得開又收得攏?放得開,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寬鬆、愉悅和自主學習的空間。

  但“自主”不是“自由”,“放得開”也不是甩手掌櫃,教師的“主導”、“參與”、“組織”、“評價”、“指導”作用也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又一條“主線”。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是為了更好的放。換句話講,收並不是壓抑、控制學生的思維、探究、質疑……而是防止學生走題,更好地去突出一節課的中心、主題和重點難點,引導學生學會更好的思維方法。

  新課程的新理念是:“給學生權利讓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自主體驗,給學生問題讓學生自主找答案,給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鍛鍊,給學生活動的機會促進學生髮展。”一個宗旨就是:教師給學生自主的權利,即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教師首先要放得開,這就需要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平等地成為課堂學習的一員;走下高高在上的講臺,來到學生中間,成為他們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脫開“聖經”一樣的教材,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計教學過程。

  三、傳授方法,迸發火花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會問。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透過何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課堂提問是學習性問題的語言表達形式,是教師或學生試圖引出對方言語反應的訊號,它不僅包括口頭語言,還有體態語言。教師應教給學生關於如何產生問題意識的思維方法,形成提問技能。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各科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特點,在課前、課中和課後的學習中分別提出要求,使學生產生不同水平、不同種類的問題意識,並加以引導訓練,使學生一次次的問題意識逐步由模糊變為明晰,由體態語言變為口頭語或書面語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改革評價,從我做起

  一個研究者一定要樹立起自己的問題意識,並培養起科學的思維方法,否則他的研究將一事無成。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改變以前的評價標準,課堂教學評價的焦點宜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與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評價教師的標準之一,是看教師的“教”是否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地“學”,而不應是“牽著牛鼻子走”和“趕鴨子上架”。評價應注重促進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走出來,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再現教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