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砂地永續利用農業發展論文
壓砂地永續利用農業發展論文
1、推廣棗瓜間作是壓砂地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棗樹是我國公認的耐旱、耐寒、耐瘠薄經濟林樹種,被形象的稱為“鐵桿莊稼”,喻為“不佔地的糧、不吃草的羊”;適應範圍廣,栽培省工省時,結果早,壽命長,一年種植,百年受益;同時,它還不與農業、畜牧爭田地、奪勞力、搶農時,它既可與瓜、草、糧、藥間作,又可在田邊地角、院落中發展;它既是一種投入小、產量大的低風險經濟樹種,又是一種綠化荒山、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優良生態樹種;因此,在壓砂地推廣棗瓜間作立體套種模式,配套相應的豐產栽培技術,無論是提高壓砂地種植效益,還是維護區域生態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更是實現壓砂地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
2、健全節水補灌體系是壓砂地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為了使壓砂地生產由被動適應型逐步轉變為主動調控型,建立健全以補水工程、節水技術為內容的壓砂地節水抗旱保障體系是實現壓砂地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為此,首先最佳化天然降水資源應用系統,透過合理配置集水窖、構築蓄水池,配套用水、輸水設施等工程措施充分開發利用天然降水資源;其次推廣限量高效補灌用水技術,可根據壓砂地種植作物需水關鍵期根層土壤水分消漲動態,適時進行補水灌溉,重點研究壓砂地不同種植作物最佳補水量和補水期,建立壓砂地補灌技術支撐體系,實現壓砂地週年安全生產。
3、培肥地力是壓砂地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肥是保障所有農田穩產、增產的關鍵因子。因此搞好壓砂地地力培肥,增加有機肥投入,積極研發推廣適宜壓砂地使用的肥料品種和施肥方法,提高壓砂地地力水平,是保證壓砂地永續利用的必然。
4、建立壓砂地農藝支撐體系是壓砂地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有效利用先進、適用的農藝措施,是提高土地產出率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土地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所以,為了對壓砂地生產實施有效宏觀指導,探索尋求適宜壓砂地生產的農藝措施非常必要。為此,我們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總結出了以採用耐旱品種、輪作倒茬(或間作)、坐水點播(或催芽播種)、地膜覆蓋、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蟲無害化防控為主的一套適宜壓砂地穩產、高產的農藝支撐措施;具體講,推廣耐旱品種,從內因上提高了壓砂地種植成功機率,硒砂瓜種植以耐旱、耐儲運的.金城5號為主,搭配種植其他早、中、晚熟品種;農作物種植以蕎麥、糜谷為主,經濟作物種植以芝麻、油葵為主。其次用農作物與瓜類進行合理輪作倒茬,減輕了病蟲危害。在栽培模式上,推廣坐水點播(或催芽播種)輔助地膜覆蓋技術,透過播後扣塑膠碗或條覆膜、穴覆膜,不僅提高了出苗率,且增強了瓜苗抗旱能力,再加之田間管理實施節水補溉、配方施肥、病蟲無害化防控等農藝措施,為壓砂地高產、穩產,提高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作用。
5、提高技術水平,引導農民精耕細作是壓砂地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5.1推廣應用新技術
引導農民從傳統栽培向規範化栽培轉化,進行必要的整枝、授粉、施肥、病蟲害防治。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裝置,如利用種子包衣防治病蟲害;利用小弓棚、移動棚等保護措施進行育苗移栽,使農產品提早上市,增加經濟效益;利用地膜覆蓋、穴覆膜等技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地溫,保證苗全;利用保水劑、抗旱劑、塑膠瓶滴灌等技術抗旱保墒,確保大旱之年豐收;利用枯萎立克等藥劑防治由於連作引起的枯萎病,使傳統農業與現代技術有效結合,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規模生產的方向發展。
5.2加強培訓,提高生產者的種植水平和精細管理意識
為了使技術真正貫徹到位,技術人員應該進行及時的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推廣標準化技術規程。採取分級培訓的辦法,在各個生產環節,透過現場觀摩、舉辦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對不同層次的技術人員和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加強關鍵環節的具體技術指導和配套服務,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
6、大力發展生態林業,促進壓砂地的可持續發展
繼續推廣棗瓜間作模式,藉助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推廣壓砂地檸條栽植技術,擴大檸條造林面積。積極開展試驗研究,篩選抗旱造林新品種,探索壓砂地生態林業建設新模式,促進壓砂地栽培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