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理健康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係的論文

家長心理健康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係的論文

  社會性即指個體在學習、運用社會規範的過程中形成的對人關係中的情感、性格方面的人格特徵。同心理過程一樣,社會性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方面。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幼兒社會性發展比心理過程的發展更加重要。然而這一重要性往往被許多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忽視,從而造成了幼兒心理的片面發展,如,不少幼兒的計算、語言表達、繪畫、唱歌能力較強,但又存在著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堅持性、自信心及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我們認為,家長是幼兒社會交往的第一個物件,又是幼兒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的導師,家長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必然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著重研究家長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相互關係,以便為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心理全面發展提供依據。

  一、調查方法和問卷設計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每套問卷共有兩種。一種為《scl—90症狀自評量表》,本表含有9個症狀群共有90道題,由幼兒家長根據自覺症狀填寫,參照常模測出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種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調查表》(根據《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一書制訂)主要從幼兒的情感態度、自我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及品德等四個方面的發展來評價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問卷主要由家長根據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填寫,其中部分內容是由教師填寫及調查者對幼兒回答的筆錄。幼兒問卷的每道題的答案分“很少”“有時”“經常”三級,分別記1—3分。我們對正向和反向問題進行了統一的編排,a、b、c為相應等級,分別賦予1、2、3分。每題得分之和便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總體水平。總分越高,顯示幼兒社會性發展越差。問卷發放前對有關人員進行了培訓。

  二、調查物件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物件為太原市南北城區及南郊區的五個幼兒園中隨機抽取的280名幼兒及其家長。發出問卷280套,收得有效問卷176套。在176名幼兒中,有男孩80人,女孩96人;年齡在5歲以上的有141人,佔總數的80%。

  三、結果分析

  (一)家長的心理健康狀況(見表1)

  1·陽性症狀程度是反映一個人心理障礙程度的指標,從176名家長陽性症狀程度得分情況來看,最小值為2·54,均分為7·633,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家長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從家長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得分情況分析,f2、f9的最大值均為2·9,其餘各因子的最大值均等於或大於3,反映了一些家長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礙已經達到了中等以上嚴重度。如,有的`家長老覺得別人不理解、不信任、不同情自己,對自己的成績不能充分肯定等,因此,經常發脾氣、與人爭吵,或不願與人接近。2·陽性症狀廣度是反映症狀廣度的一個指標,在176個樣本中,陽性症狀專案異常的有46人,佔樣本總數的26%。各個因子與得分反映了不同方面心理障礙指標。因子得分異常的家長共有56人,佔樣本總數的32%。

  以上資料反映了被調查的家長心理障礙具有普遍性,有些家長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礙已達到了中等以上嚴重度。

  表2反映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總體水平。從表2中可以看到幼兒社會性各方面發展得分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其次,反映了幼兒社會性各個方面發展是不平衡的,幼兒感情與態度方面,其標準差(4·73)以及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29)最小,幼兒這方面的發展比其他方面發展較好,而幼兒自我意識方面發展最差,其標準差(7·995)以及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40)最大。同時也反映了幼兒自我意識發展水平高低懸殊明顯。

  (三)家長陽性症狀程度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相互關係(見表3)

  表3顯示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即家長陽性症狀程度得分越低,幼兒社會性發展得分越高,也即家長心理障礙程度越深,幼兒社會性發展越差。

  (四)家長陽性症狀程度與幼兒社會性各個方面發展的相互關係(表略)

  調查統計表明,家長的陽性症狀程度對幼兒社會性各方面發展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受家長陽性症狀程度影響最深的一方面。家長陽性症狀程度越深,幼兒自我意識發展越差(r=-0·16,p〈0·05)。自我意識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獨立性、主動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與堅持性等方面。家長心理障礙程度深,如脾氣暴躁、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對幼兒過分保護等都會影響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發展差的幼兒往往表現膽小、懦弱、依賴成人、憂柔寡斷,或固執、專橫、嫉妒等個性特徵。家長陽性症狀程度與幼兒社會性的其他方面發展相互關係不顯著(p值均大於0.05)。

  (五)家長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相互關係(表略)調查統計表明,家長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相互關係是不相同的。其中f3(人際關係)、f7(恐怖狀況)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存在著極其顯著的相關(r分別為0.21、0.23,p均小於0.01);f6(敵意狀況)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存在著顯著相關(r=0·15,p〈0.05),其他因子與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關係不顯著(p值均大於0.05)。

  家長具有人際關係敏感、恐怖狀況、敵意狀況等心理障礙,如覺得別人對自己不理解、不信任、不友好,自制力差,經常大喊大叫,摔東西,與人爭吵,不願與人往來等,必然會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透過自己的言行表現出來,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會影響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人際關係緊張,具有恐怖敵意心理的家長會對自己的子女採取過分的保護或對幼兒的行為、交往活動作出種種限制,從而影響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

  家長心理健康的其他因子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影響不顯著,但不能說明它們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沒有一點影響,相比較而言,這些因子中f9(精神病性)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影響最深(r=0.14)。精神病性主要表現為幻聽、被控制感等,這同樣會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結論

  1·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尤其是自我意識的發展方面的問題具有廣泛性、嚴重性。

  2·家長自身心理健康與幼兒社會性發展之間存在極其顯著的相關。家長的心理健康是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因素之一。

  3·家長人際關係敏感、敵意、恐怖等心理障礙與幼兒社會性發展(尤其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存在顯著的相關。

  五、討論及建議

  1·幼兒社會性發展情況調查反映了幼兒心理發展中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家長的心理障礙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幼兒發展的認識的片面和錯誤,導致教育上的失誤。在幼兒園、家庭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幼兒生理衛生保健,忽視幼兒心理衛生保健;重視智力開發,而忽視社會性的培養,致使在幼兒身體健壯、智力發展的背後隱藏著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賴性強、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有些教師、家長面對孩子的嚴重問題仍不以為然,未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而延誤了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改變觀點、提高認識是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必須充分認識到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統一,幼兒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過程和社會性發展的統一,它們相互聯絡、相互影響,又都有各自的內容和要求,彼此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忽略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利於幼兒的健康發展。

  2·家長要注意自身心理的調節。家長作為幼兒出生後接觸到的第一個社會成員,作為幼兒認識社會的第一任教師,他們或對孩子有意識地進行教育,或透過自己的言行點滴滲透、潛移默化,都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的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對幼兒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從而影響幼兒心理的發展。因此,家長應注意自身的心理保健,努力提高自身的調節能力,為孩子健康成長創設積極、健康的生活氛圍。

  3·社會尤其是幼兒園應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目前還有許多人由於缺乏心理學知識,意識不到或有意迴避心理健康問題,使得心理障礙得不到及時矯治,誘發了心理疾病。為此,我們呼籲全社會要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學知識,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知識,使科學的健康觀念深入人心。

  有人曾指出,“幼兒心理健康的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兒園教育作為人生的啟蒙教育,應當把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作為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應當把生理衛生保健和心理衛生保健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切實為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4·本研究只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把幼兒心理發展中的社會性的發展作為重點來進行的研究。希望廣大同行能和我們一起從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層次,來探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白愛寶編著:《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希望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鄭日昌主編:《中學生心理診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3·王芳芳、辛治華:幼兒園兒童心理衛生問題調查研究,《學前教育學參考資料上冊》黃人頌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美]l·p索普著:《兒童期的心理衛生》黃人頌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