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和發展行政學的理論論文
繼承和發展行政學的理論論文
在本世紀初傳統行政管理理論時期以古立克、厄威克為代表的行政管理學派和以韋伯為代表的官僚體制學派等,著重研究正式組織理論,強調革新行政方法,提高行政效率,遵循行政程式,嚴格行政法規,但是他們忽視人的願望、動機和態度以及價值觀念的變化對行政行為和效率的影響,其觀點適用範圍有限。
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三大學派形成行為科學理論,針對傳統行政理論不足.著重研究人性。以孟斯伯格(HugoMiinster-berg)的科學管理與心理聯結論、梅堯等人的胡桑試驗學派和巴納特的權力理論以及麥葛格羅的y理論等組成的人際(群)關係學派,以李維特(HavoldJ?leavitt)的行為模式說、馬斯婁的需要層次說、何茲伯格的二元因素說、馬克利蘭(David<:?Meclelland)的成就動機說和佛魯姆(VictorV?ioom)的期望值與期望說等組成的激勵動機學派(平衡系統理論),以赫曼(GeorgeC.Homanns)的社會測量說、以雷茲(JosephReitz)和謝立夫(M.Sherif)的團體衝突說等組成的團體動力學派(社會系統理論)。這一時期的理論突破傳統行政管理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重點由事擴充套件到人的心理和行為,由主觀價值判斷為主轉為以驗證方法為主,由消極限制到激發職工行為,由靜態到動態改變對人的看法,用積極的措施滿足職工的願望。但他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於強調人的自覺性,把人的自我管理理想化,忽略組織制度、結構和法規的作用,忽視周圍環境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因傳統的和行為科學理論皆有所偏-在I960年前後,出現了系統理論時期,他們著重研究行政環境,由系統、生態、權變三大理論組成,即以赫爾(RichardH-Hall)為代表的環境系統說.以帕森思為代表的組織系統說,以卡斯特和羅森韋格為代表的組織界限與開放說組成的系統理論;以高斯、雷格斯、張金鑑為代表的生態(發展)理論;以盧生(Fredluthem)為代表的權變理論假說、以吉勃生(JamesL?Gibson)為代表的權變組織設計說,以謝恩(E?H?Schein)的組織人與管理措施、以卡里索(HowardM.Carlisle)的情勢變數與權變管理模式說組成的權變理論。這一時期理論家認為,既要從靜態(法制)觀點研究組織作用,又要從動態(行為)觀點研究人的作用,還要注意研究組織、人員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組織應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調整內部結構和工作程式,因此,它又是一個開放系統。這樣對組織的認識由封閉觀到開放觀,視組織為.內部靜態因素與外在動態因素的結合體;注重對組織的整體分析,既考慮外在環境對組織的影響,又研究組織內部次級系統的內容並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統一的組織;強調管理制度與內環境(人、事、財、物等)和外環境(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相適應,具有彈性,通權達變。他們雖開創了行政理論的新里程?但仍有不足之處,主要是重視管理制度的適應性,守成有餘,忽視革新性,促進環境改變,使管理制度日趨理想;強調整體分析,範圍廣,費時耗資,使管理者不敢輕易下決心,如拖延不決,問題更難解決。同時.權變理論注重個案的處理方法,輕視一般原則與方法,給學習培訓工作帶來困擾。
各個時期的行政學家除了探討上述理論以外,還從各個側面研究行政理論。許多學者研究行政領導理論.其中從1930年到1950年有戴維斯(KeithDavis)、斯杜地CR.M.Stogdill)、泰羅(O.Tead)等為代表的的人格待質理論,認為領導者的人格決定領導成敗>從950年起有巴納特和李彼(R.Lippitt)、費雷(Filley)及敖斯(House)等為代表的情勢理論.認為領導必須適應客觀的形勢和環境變化,根據不同的變數(地理環境、人員素質和社會心理等)採取不同的領導方式才能制勝;還有功能理論.認為專家應領導專業.專家的專業知識決定領導的成敗;部屬理論.認為“強將手下無弱兵群分擁護與否決定領導成敗,折衷理論.認為成功的領導者取決於主觀與客觀的密切配含;此外,溥連奇(JohnR.PFrench)和芬iBertramRaven)等提出影響決定論.認為領導就是影響力,影響力的大小決定領導的勝負。影響力與權力地位沒有必然聯絡.有權力的人不一定個個都能影響人.有影響的人不一定個個有權力。
八十年代以來,我H愾%行政管理學.不僅介紹了現代行政管理理1&,而且把芒“三論”和新“三論”的理論觀與逐步引進到行政管理學科中。這樣.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垂礎的我囯行政管理學相容幷包.正在孕育著新的理論體系,在吸收現代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總結中國行政管理歷來的經驗.探索適S令日中國發展的新理論,是廣大行政學者和行政工作者責無旁貸的重任。
從系統觀點來看,行政管理對社會系統來說,它是一個子系統,對各個行政部門來說,它又是一個大系統。因此,必須用系統理論來指導行政工作。我們總結新中國40年的偉大成就的同時,不妨冷靜地反思一下.為什麼每隔10年失誤一次.50年代末大躍進,60年代末大動亂,70年代末洋冒進.80年代末通貨膨脹。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一些領導者決策常常缺乏系統觀念,進行封閉式的自我調整,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種決策的短期行為.加劇社會公共事務的無序性和不平衡性,造成工作的被動局面,積重難返。痛定思痛.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行政事務、人員及其環境是相互聯絡的整體,處於經常變化之中.開展行政活動不能顧此失彼.要認真選擇各種事物的最佳聯結點,即中點,以保持動態平衡a這就是說.在行政管理中要堅持適中的原理,因勢(時、地、人、財、物等)而異.把握關節.促進公共事務的協調發展。
適中論的要點:
(1)“中”是一個哲學它存在於一切事物及其相互聯絡之I'h]=黨、政、企、事、團('體)和工、農、商、學、兵是互相聯絡的.各項行政活動(決策)必須有助於密切它們的關係.才能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為此,要確認它們之間聯結的關節,這關節就是“中”。“中”即“正”:過去常說矯枉必須過正.過正才能矯任。其實.轎任不能過正.過正就不能矯枉。
(2)世界萬事萬物充滿矛盾.有予盾就有“中”,有多少予盾就有多少“中因此,"中”是?彥透幷包含兩個對面的統一體.它們彼此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中”既聯接兩極的矛盾.又協調兩極的關係,它既是矛盾對立的產物.又是矛盾統一的契機。每一具體行政工作、環節和專案都有“中”。人事工作中的獎懲、工資和福利等;辦公室處理問題、經費開支和各項決策都要適中,適中則行,行則成;反之,失中則亂,亂則誤。
(3)社會公共事務紛紜複雜、千變萬化,因而,在行政管理決策時,不能把“中”看成為固定不變的樞紐,兩頭一般長,四周一樣齊,而應該隨時移易,以變應變,。不僅要遵循客觀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還要與政治、法律、道德等社會環境相適應,使“中”上下貫通,左右相聯,符合行政之道。它隨著事物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才能保證行政管理在競爭的社會里取得主動權。為此,需要不斷調整各種關係(政治權力、經濟分配、社會結構等),“中”是調整的動作,又是調整的目的,緩和矛盾,共求生存和發展。從運動平衡的角度上來說,中則平,平則和,和則諧,各項事業發展就有新的希望。所以,行政領導應及時解決社會上種種錯位現象,本末有序,主動地、合理地調節社會各個階層、集團的正當權力和利益,切實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提倡正確的價值觀念,既反對精神萬能,又反對金錢至上,就可能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新的`生機,逐步達到理想的目標。
(4)一切事物都有兩個極端,經常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我們不僅要把握事物兩個極點,還要不斷調整中點。好比物理學上把握物質重心一樣,在改革和建設事業中,也要把握其重心,才能保持動態平衡的局面,使社會穩定的、真正的進步。因此,中則立,立則興,興則旺。我們過去失誤,誤就誤在沒有抓住事物的重心,沒有集中精力用心去尋找恰當調節事物兩極關係的中點。遇到問題,不是急急忙忙做結論,就是拖拖拉拉推責任,經常非此即彼,固執一端。好走極端,貌似進步,實際退步,走到終點,等於回頭。連續四次向左轉,便回到原地。1958年,我國熱衷於十二個大躍進,結果大躍退,過“苦日子”。由於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方式,儘管領導人曾經認識其錯誤,但不可能改正錯誤。近幾竽來,又急於翻番,結果險些翻車,過“緊日子”。嚴峻的事實,不正說明好走極端的結果是倒退嗎?好比蒙面牛拉磨,雖然磨出了很多東西,但畢竟仍在原地推磨。
(5)“中”對全域性(整體、長期、共性)來說是不偏不倚的.但對區域性(特殊、暫時、個別)來說有所偏重。這種偏重是以服從並眼務全域性為前提條件的。政府對某些地區、階層、集團在一定的時間內採取優惠政策,正是為了全域性的利益。任何具體事物都有自己的“中”,它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與外界保持協調和諧的狀態,火偏於炎上,水偏於潤下,這種偏就是“中”。因此,“中”是事物存在的客觀狀態,也是行政行為與這種客觀狀態的符合。那種不左就右,不右就左,背離其中,必然失誤。人們根據客觀實際情況,確定建國、立國、興國、富國的行動方針,恰到好處,就是“中”,“中”則正,正則立,立則強。
關於“中”的觀念,是我們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精華,“中者,天下之正道”。由此而闡發的中正、中立、中和、中興、中行、中用等思想,至今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回顧建國四十年四大失誤,其思想方法上的原因就在於違背“天下之正道”——“中”。過去我們長期以階級鬥爭為綱,“興無滅資”。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基礎之上,我們應透過學習資本主義的一些有用的經驗,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有其中點,如果忽視這一點,時而強調精神萬能.時而強調金錢萬能,各執一端,就要破壞兩個文明的平衡狀態,不僅不能建成高度文明的國家,而且還可能要遭到規律的懲罰。過去.我們黨和政府企圖透過大平均,使農民共同富裕,已成為空想。近幾年又想透過大包乾.鼓勵一些人先富裕起來.帶領大家共同富裕,現在看來在解決貧富這對矛盾中,也需要找一個適中方案.K靠大包乾是不行的。必河制定正確政策,有利十大多敉人逐步富裕起來。否則,即使少玫人富了,也與社會主義目標相悖。此外.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必須使各種組織權力適中,集權與分權要適度.如果集權有餘,分權不足.權力過分集中這一總病根不從拫本上徹底醫治,許多舊病仍將復發,包括權力膨脹症、投資飢餓症、決策近視症、建設浮躁症等。反之亦然。因此,從理論上深刻反思.總結四十年的經驗教訓,提高廣大幹部思維科學化的自覺性.是行政學界十分迫切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