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發展的關聯性論文
論述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發展的關聯性論文
教師的專業素質結構包括:(1)教育理念,包含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教育活動觀;(2)教育知識,包含學科教學法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課程理論知識、教學情景知識、學習者和學習的知識、教育技術知識、教育科研知識;(3)教育能力,包含學科教學能力、管理與評價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學反思能力、教育資訊能力;(4)教育情意,包含職業理想、敬業精神、教育情感、健康人格等等。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教師專業化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教師專業化是職業專業化的一種型別,是指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並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教師專業化是一個多主體共同努力的過程。教師這種職業並不是人人都可勝任的。教師應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等諸方面的素質,才符合從教的整體要求。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識、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研究學科知識三方面,教師的專業技能是指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順利完成某種教學任務的活動方式,教師的專業態度也可稱為專業道德、專業精神或專業情意。
學校發展需要規劃,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樣需要規劃。教師專業的三個發展歷程(1)第一個歷程:站穩講臺,具體要求是初步學會備課、講課、說課、評課、帶班管理。寫好規範教案[①課題;②教學目標;③教學重難點;④使用的教學方法;⑤教具、器材(課件);⑥教學過程(包括學法指導);⑦小結;⑧練習鞏固;⑨板書設計(或板書標記、幻燈片);⑩教學反思]。明確教學目標:初步學會教學過程設計;初步學會編制目標對應的形成性練習(或考查試題);初步學會解惑、答疑;初步學會識別什麼課是好課;初步瞭解校文化積澱,自覺追求學校課堂特色;初步學會賞識、鼓勵學生;初步學會與學生溝通;初步學會公正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2)第二個歷程:做一個學生歡迎的教師。具體指標如:能自如開展對話教學;具有豐富的社會生活實際知識,能將教學過程案例化;能以問題貫穿課堂;善於引發學生興趣;善於與學生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等等。這一歷程的標誌是教師自身能感受到教育教學的樂趣。課堂生活是師生生活的一部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就是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爭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就是爭做一個生活質量較高的老師。(3)第三個歷程:做一個科研型的教師。只有科研才能使一個教師得到持續的發展,也只有科研才能使一個成功的教師變得更為成功。科研型教師的特點是:善於學習;善於反思;善於審視身邊的一切;善於內省自身的教育教學問題;善於發現問題;勇於懷疑、不盲信權威;勇於改變自己、開放自己,不固步自封;能專注解決問題的思考,並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
現代社會的發展,新課程的改革表明,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是衡量當今教師是否優秀的關鍵因素之一。新課改所倡導的科學的發展觀即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觀,不僅要求教師要具有自身專業發展的需求,更應具備專業化發展的探索慾望和可持續發展的'精神。
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式是研究性學習。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離不開教師的主體精神,離不開教師的專業素質,更離不開教師的教研意識,而研究性學習正是一種促使教師積極參與,有助於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能使教師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經驗走進教學與研討活動之中,可極大地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實現教師潛能的開發,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事件和現象的再思考,是教師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對話,而不斷的教學反思則會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及水平的發展。教學反思包括課前(對教學設計的)反思,課中(對教學過程的)反思,課後(對教學效果的)反思,這與那種傳統的教學回顧與總結截然不同。課前反思是預設,預先設想教學設計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具有前瞻性;課中反思是對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的調控,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教學設計僅僅是設計,而教學實施應根據課堂現狀作最佳化的調整,具有現實性;課後反思主要反思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總結得失,具有批判性,可提高教師的思維品質和教研水平。教學反思不僅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更可促進教師理性的昇華,以適應新課改的實施。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髮展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反思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教師專業發展最普遍最直接的途徑,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你是一個對教育教學充滿熱情的有心人,反思時時刻刻都可以發生,在自己的腦海中發生,在與同事的交流中發生。每一個教師都可以在反思中發現,在發現中改進,在反思中提高。我們相信,每一個教師經過審視與內省,將會實現“自我超越”。
一個善於對自己的行為或觀念經常反思質疑的教師才能得到較快的專業發展,在學習教育理論及他人經驗後,要寫心得、體會,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課後,要寫教學後記反思課堂教學得失;考試結束後,要寫考後反思,思考成功與不足等等,以研究者的眼光,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身邊發生的教育教學現象進行審視、反思、分析、探究(反思的記錄就是很好的科研扎記)這樣可以將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融為一體。教導處要求教師把每一堂課的教後記寫在教案後面,並在教案中增置“教學反思”的欄目,內容包括“反思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思課堂組織是否合理”、“反思成功的體會經驗”、“反思遺憾教訓”、“反思如何改進遺憾”、“反思有什麼感想”等六項。可以說,這六項“反思”都旗幟鮮明地指引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與理念。這是一種教師自我造就、自我發展的極好方法。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如何,跟一個教師是否重視反思和研究有很大關係,在一線的教師做的工作,經歷的實踐大致相同,專業成長快的教師就是多了一份反思,多了一份研究,因此,反思和研究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工作方式。
21世紀是終身學習的社會,教師應把學習作為一種是生活方式,要有強烈的學習願望。學習不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強教師的文化底蘊。讀書學習的過程就是吸收、成長的過程。不讀書則會影響到教師教育教學理論的提高,影響到知識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影響到對學生學習的關注及與學生的溝通。只有學習,才能增強的自身的文化底蘊,才能學會搶抓教學的有效資源,從而確立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教育教學的資源觀。
此外,教師還應參與教本課程的開發,這不僅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更可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合作,以培養教師的集體主義和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已成為新課改形式下的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加強對校本教研的專業引領。專業引領是校本教研具有較高學術品位的關鍵,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力量。離開了專業引領,校本教研往往只能是一種低水平的重複運作,研究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校本教研甚至會出現機械化、形式化和平庸化的危險,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