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與測度措施論文

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與測度措施論文

  關鍵詞:農業資訊化;測度指標;指標體系;縱向比較法;橫向比較法

  摘要:我國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還沒有形成一套明確的指標體系,從而導致我國農業資訊化發展在建設、規劃以及指導方面都缺少相應的依據。因此,構建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成為了當前較為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對農業資訊化服務體系的研究,可以及時準確地向農戶提供相應的技術資訊、優惠政策、農產品價格對比等內容。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引導農戶按照市場經濟的需求進行生產和管理,提高其決策的科學性。筆者結合建立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相應的理論依據對其進行了解釋,並且提出了用縱向比較法和橫向比較法兩種措施對未來農業資訊進行預測。以科學的方式制訂出行之有效的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的措施,解決農業資訊化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所謂農業資訊化,指的是農業領域在國家資訊化發展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利用資訊資源,開發出新型智慧化工具,以推動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實現農業現代化以及產業化的發展。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業資訊化的發展也決定著國家整體層面資訊化水平的發展。尤其是在進入新世紀以後,農業與資訊科技的結合更加緊密,農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改變。所以,建立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的測度指標體系,能夠有效衡量農業資訊化取得的成績以及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科學預測未來農業資訊化的發展方向,這對於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建立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的目的以及理論依據

  1.1建立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的目的

  首先,建立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可以對農業資訊化執行狀況進行有效評價。將各個時期農業資訊化構成的要素提取出來進行單獨的動態縱向比較,可以對比出當前農業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判斷農業資訊基礎裝置建設狀況。透過橫向對比各項構成要素,可以判斷他們是否平衡發展,是否與建設計劃相匹配。縱向對比各個地區農業資訊化綜合測度指標,可以發現區域之間的差距;而透過自身的縱向比較以及與其他地區的橫向比較,可以判斷該地區農業資訊化的發展水平[1]。其次,可以對農業資訊化發展進行合理預測。透過對農業資訊化測度資料的分析,根據資料的連續性走勢來判斷和預測農業資訊化各構成要素今後的發展方向,能夠準確識別出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進而提前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確保農業資訊化發展可以避開不利因素的影響,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最後,制定發展水平的測度指標體系,可以為農業資訊化發展規劃提供參考依據。藉助測度指標體系對當前農業資訊化發展目標的落實情況進行測度,科學定位當前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層次,然後根據實際發展狀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以及相關政策。

  1.2農業資訊化指標體系建立的理論依據

  農業資訊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測量農業資訊化實質上就是測量資訊能力。構建農業資訊化測度指標體系主要依據對農業資訊化內涵的理解以及資訊傳播理論,在相關農業政策、服務以及人才等環境作用下,牢牢堅持農業資訊資源開發的起點,藉助資訊服務媒介以及資訊科技,到達農業資訊使用者,進而實現資訊的有效利用,產生出對應的效果。農業資訊資源開發包括了出版農業書刊以及搭建農業資訊網站等,涉及到的媒介包括了電視、廣告以及網際網路等,使用者資訊應用主要是資訊經過開發、整理加工後到達應用層面,併產生特定效果的過程。效果包括農業經濟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現。然而,目前正在使用的資訊體系存在資料採集方面的漏洞,造成了農業資訊化測量中對相關資料的蒐集比較困難[2]。

  2構建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的原則

  首先,要堅持實用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設計指標時,應當保證其符合農業資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特點,將指標的含義規定清楚。要根據測度目標,參考系統理論,抓住核心指標,形成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以及有序性的指標體系,保證指標體系能夠真實體現出農業資訊化發展的水平。要以資訊化六要素以及《國家資訊化指標構成方案》作為參考依據,結合農業資訊化發展的實際狀況來建立指標體系。在選擇測度指標時,應當確保指標是易於理解、學術界公認以及實際中最常用的指標,同時要參考統計資料以及統計年鑑,充分開發已有的資料和資料,降低使用者的理解難度,減少收集、整理資訊資料的難度。其次,要堅持簡明性與全面性相結合的原則。農業資訊化具有構成複雜、內容多樣化以及涉及面大的特點,測度指標的作用就是解釋、說明測度物件的農業化發展水平,因此,全面設計指標,合理選擇資料,才能全面反映農業資訊化水平的發展,實施科學的定量分析。然而,全面性並非要求將指標設計得過於細化,如果指標體系過於細化,過於複雜,將會提升計算以及解釋的難度,影響指標體系的實際操作性。所以,設計指標時,必須兼顧全面性以及簡明性,合理取捨,既要全面體現農業資訊化,同時要捨棄效果不明顯的指標,簡化指標體系。另外,要堅持開放性與規範性相結合的特點。農業資訊化具有一定的含義,所以在設計指標體系時必須保持對應的規範以及統一,一方面要與國家資訊化水平相接軌;另一方面要考慮到農業資訊化的發展和農業資訊水平未來的預測問題;另外還必須能夠實現各個區域之間的對比。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制定出的農業資訊化指標必須考慮到地區間的差異,要保證指標具有普遍適用性,應當允許選擇一定的替代空間,確保將各地農業資訊化的真實發展狀況準確反映出來,進而引導地區農業資訊化建設。在制定測度指標體系時,應當考慮到指標方法、內容的縱橫向可行性,保證指標體系可以在對不同物件以及不同時期進行對比時體現出一定的差別。

  3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及解釋

  3.1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

  當前,針對農業資訊化水平測度的研究較少,而且研究進展較慢,研究質量有待提高,同時現行的農業統計體系還有待完善,如果盲目使用資訊化測度的常規手段和國家資訊化測評體系對農業資訊化進行測度,在獲取相關資料時就會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影響測度工作的`開展[3]。基於此,文章指標體系的設計主要是以對農業化資訊內涵的理解為基礎,根據農業資訊化測度指標體系相關理論及原則,充分考慮實際資料獲取難易程度以及測度的複雜程度,最終將農業資訊化測度指標體系建立為21個指標,6個大類,見表1。

  3.2農業資訊發展水平測度指標的解釋

  1)農業資訊資源開發利用。農業資訊化基礎執行的主要內容就是農業資訊資源,對農業資訊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也包括了開發以及利用農業資訊化資源。從形式上看,農業資訊資源包括了圖形資訊資源、文字資訊資源以及視聽資訊資源。從這些角度選取指標,能夠將與農業有關的數字資訊資源、文獻資訊資源以及模擬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全面反映出來。數字資訊資源指的是儲存在光碟、磁碟上的數字化資訊以及網路中所儲存的資訊,測度指標為農業網路資訊資料庫總量以及百萬人涉農萬展數量。文獻資訊資源指的是農業出版物之類的以紙質作為資訊儲存載體的資源,其衡量指標為農業出版物數量。視聽資訊資源主要包括了電話、廣播以及電視等多種資訊傳輸形式,選擇人均通話次數以及農經類電視節目的播出頻率作為衡量指標[4]。2)農業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業資訊化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資訊化的神經系統,同時也是農業資訊科技以及各種資訊資源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在這裡,農業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指農業資訊科技應用以及農業資訊資源開發利用需要的資訊網路。衡量傳統網路建設情況的指標為電視機以及電話的普及率,衡量現代資訊網路建設情況的主要指標為計算機的普及率以及長途光纜覆蓋率。3)農業資訊科技應用。將農業資訊科技應用農業生產領域,推動農業持續、長遠的發展,這是農業資訊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農業資訊化發展依靠農業資訊科技,測度農業資訊科技是農業資訊化測度的關鍵內容。從理論層面上看,指標體系充分體現出農業化程序中的各種新內容以及新概念,例如GIS地理資訊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以及遙感系統技術水平和應用水平等方面的指標。但是實際上,這些先進的現代農業資訊科技在農業領域普及率較低,蒐集資料的難度較大,所以測度可操作性大打折扣。為了能夠降低測度難度,筆者選取容易獲得的資料作為測度指標,比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農村地區網際網路使用者比例、資訊服務網路覆蓋率等。4)農業資訊產業。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也會在農業資訊產業發展上有所體現,農業產業的發展狀況可以間接反映出農民對資訊服務接受的情況。結合目前的實際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考慮,農業資訊諮詢服務以及電子商務正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但是將來這兩者也必定會成為農業資訊發展的支柱產業,所以在衡量農業資訊產業發展情況時,選擇的指標為農村GDP中資訊諮詢服務業產值以及網上農產品交易額所佔的比例。另外,郵電通訊業也歸屬於資訊產業,所以也選擇人均郵電業務量作為衡量指標。5)農業資訊化人才與農業資訊化外部環境。當前,農業資訊化人才包括了農村資訊員、技術服務人員以及管理人員,所以選擇農業資訊化人才的比例以及覆蓋率作為衡量指標。農業資訊化外部環境包括了有關政策、政府行為以及農民行為等。目前關於農業資訊化的政策以及法律較少,所以僅以政府行為以及農民行為作為衡量指標。在政府方面,選擇農業資訊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比例以及農業資訊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在農業GDP中所佔比例作為指標,衡量在農業資訊化中的政府的支援力度。在農民行為方面,採用資訊指數以及勞動力文化程度作為指標。其中資訊指數是指農民個人消費中教育文化娛樂用品、通訊以及交通等各項服務費用佔總支出的比例。

  4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的措施

  在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上,綜合評分分析法是主要使用的方法。但是綜合評分分析法需要專家對各項評價指數的權重進行賦權,這必然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降低了權數的科學性。所以,筆者主要介紹兩種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農業資訊化水平測度方法,一種是橫向比較法,適合於對比不同地區在同一時期的資訊化發展水平,能夠找到資訊化水平不同的原因;另一種是縱向比較法,適合於對比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資訊化水平差距,同時可以對未來的資訊化發展進行預測。橫向比較法:對不同的地區選擇n個分指標,為了方便對比要將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將量綱不同的指標轉變為能夠直接進行對比的資料。藉助對各個地區的n個指標進行資料對比,得出不同地區主成分評價結果。縱向比較法:首先,要計算出n個分指標的權重係數,將基年各指標對應值的指數設定為100,透過不同年份相同指標與基年指標相除,得出年度不同實際指標值的指數,不同指標的指數與權重相乘,將所有指標指數相加再除以項數,就得到了資訊化指數。假設資訊指數為A,則A=∑W(Xi/S),i=1,2,…,n。式中:S為基數,W為權重,Xi為指標實際數值[5]。

  5結語

  建立農業資訊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有助於衡量農業資訊化發展的真實水平,在制訂各項衡量指標時,必須堅持簡明性、科學性、全面性等原則,結合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考慮資料採集的實際難度,這樣才能確保制訂出的測度指標能夠發揮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