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周山區迴圈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論文

庫周山區迴圈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論文

  [摘要]庫區生態迴圈農業的發展關係到庫區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本文以庫周山區為研究物件,分析庫周山區生態迴圈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為庫周山區發展生態迴圈農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迴圈農業;農業產業結構;庫周山區

  生態迴圈農業是指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促使農業生產始終執行在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因此,結合庫周山區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調整最佳化庫區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壯大生態迴圈農業,增加山區農業發展後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庫周山區生態迴圈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傳統農業佔比較大,生態農業發展緩慢

  庫周山區因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均耕地較少,農戶居住分散,在以戶為單位的土地承包經營體制下,大多數農戶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生產的目的主要是滿足自己生存需求,農業市場化和規模化程度低,自給自足的糧豬型二元結構的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因農業生產條件差,農業生產收益低,農戶不願投入資金和技術發展生態迴圈農業,導致生態農業發展速度緩慢。

  1.2山區基礎條件較差,農業發展極不均衡

  庫周山區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瘠薄,坡臺地多而肥沃耕地極少,立體氣候明顯,自然落差較大,灌溉渠系等配套設施跟不上,導致農業發展極不均衡。城鎮近郊及低山河谷地帶土壤較肥沃,人均耕地佔有面積極少,農民耕種水平較高;高中山區人均耕地佔有較多,宜耕土地較少,農民耕種水平較低,形成極不均衡的農業發展現象。

  1.3文化教育滯後,資金技術人員缺乏

  庫周山區在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社會化發育程度較低,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封閉落後,導致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差、技術水平不高,接受新技術、新觀念、新思維能力不強。加上大量有文化、有技術的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弱婦幼,接受和掌握新技術更難;山區農村貧窮落後,農業比較效益低下,投資回報率較低,難以引進外部資金投資農業,農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進一步制約了生態迴圈農業的發展。

  2大力發展生態迴圈農業的對策

  2.1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結合庫周山區氣候、經濟和人文條件,針對性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最佳化佈局和發展生態迴圈農業。在低山河谷地區,大力發展具有地區優勢的臍橙、蔬菜等管理精細、產值較高的特色農業;在海拔800m以上地區,大力發展菸葉、中藥材、反季節蔬菜、核桃和板栗等特色經濟作物或林木種植;將糧食作物生產佈局在人均耕地較多、生產力水平一般的中山地區,利於糧食的商品化發展。同時,利用農村土地改革的契機,推動土地流轉,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到部分有資金、懂技術的農業生產行家手中,逐步形成具有適度生產規模和特色經濟效益的新生態迴圈產業,便於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有機結合和農業品牌的建立,使傳統農業逐步向規模化生態迴圈可持續發展農業轉型[1]。

  2.2全面普及農村沼氣,促進農業迴圈發展

  將養殖糞汙、農業廢棄物為原料入池發酵,生產沼氣供給能源,經沼氣發酵無害化處理後的沼液沼渣可作優質肥料,直接還田施用,這是連線農村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紐帶,有利於防止農村養殖汙染,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降低化肥農藥施用量,改良土壤結構,減輕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在庫周山區,應大力發展和全面普及農村沼氣,保證庫區農戶戶建一口沼氣池,把養殖糞汙和生產汙物全部入池發酵,沼液沼渣全部還田,從而實現養殖汙物零排放和農業種植無公害,促進庫區農業的生態迴圈可持續發展。

  2.3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引導勞務有序輸出

  庫周山區的特點是人多地少,經濟文化水平滯後,在庫周山區發展迴圈農業,必須提高農業生產者的從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對農民進行生態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和現代管理技術培訓,提高農業勞動者從業生產管理技能水平,使其學會和掌握管理技巧,懂得相關農業專案運營知識,因地制宜發展迴圈農業[2]。同時,為了減輕庫周山區生態環境壓力,降低山區耕地承載負荷,發揮農村剩餘勞動力作用,增加庫周山區農民收入,應有目的地對農村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務工,緩解庫周山區農民就業壓力。

  3結語

  在庫周山區發展迴圈農業,應針對庫周山區特點,結合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普及農村沼氣,強化知識技能培訓,合理引導勞務輸出,從而構建山區生態迴圈農業發展的方向和模式,建立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之間相統一的生態迴圈農業體系。

  參考文獻

  [1]楊春和,喬啟成,顧衛兵,等.南通市低碳型生態迴圈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2(7):378-380.

  [2]錢淑瓊,張方方,吳亞琪,等.浙江省生態迴圈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33):16314-1631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