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資訊需求與會計資訊系統的發展論文
論資訊需求與會計資訊系統的發展論文
關於會計資訊系統的發展動因,研究者一般認為取決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而很少從會計資訊的需求角度進行考察和分析。我們認為,資訊需求是會計資訊系統發展的直接動力,這一動力在網路經濟和資訊科技環境下的作用將更加明顯。
一、資訊需求與會計資訊系統發展
會計作為人造資訊系統,其基本目標就是滿足資訊使用者不斷變化和增加的需求。而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需求不僅取決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還受到需求者認知水平和技術條件的制約。在原始社會,人類的資訊需求僅僅停留於瞭解生產成果,加之受工具、語言、數字、介質等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只能透過在骨片、鹿角上的刻畫提供最樸素的資料資料,因此那時的會計,充其量只是一種簡單的記錄工具,根本稱不上“系統”。當人類步入奴隸社會後,奴隸主為了及時瞭解奴隸的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控制國庫的收入、支出和結存,對會計資料的需求明顯擴大,從而產生了最初的簿記和報告制度。《周禮。天官冢宰》所記“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月終,則令正月要,旬終,則令正日成,而以考其制”中的歲會、月要、日成,就相當於現在的年報、月報、旬報,並形成了分期結算與考核的會計理念。
進入14世紀後,義大利成為世界的商業和貿易中心,頻繁的商業活動和貿易往來,使人們對會計資訊的需求迅速膨脹,加之近代企業的出現,阿拉伯數字的引入,印刷技術的成熟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會計核算工作走向科學規範。會計不僅能夠透過複式簿記方法全面、系統地記錄日趨複雜的經濟事項,反映經濟組織財產變動的來龍去脈,而且可以為廣大資訊使用者提供更為詳細具體的會計資料,反映經濟組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無論會計理論還是會計方法技術在此期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開始了簡單的資料提供向系統的資訊披露轉化的會計時代,會計資訊系統正式形成。正如荷蘭會計學家海渥所述:“對那些認為會計不僅是一種技術系統,而且認為其多樣的形式受到各時代工商組織發展的影響的人來說,會計史與經濟史的密切關係是顯而易見的。所謂時代,指的是這些技術形式達到的發展階段。正是每個時代企業發展的需要,創造了這一技術系統的結構。”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後,伴隨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委託代理關係逐漸形成,企業的組織形式和治理機制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與此同時,會計資訊的使用群體增加,資訊需求的範圍和內容擴大,對各種決策的作用更加明顯。特別是企業所有者(委託人)成為會計資訊的主要使用者,為使自己投入企業的資本不斷增值,委託人需要透過會計報告隨時瞭解受託人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所有這一切,無疑對會計資訊系統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人類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在這一時代,世界貿易的高速增長和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將世界各國的經濟納入全球一體化的程序,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度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被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和人才流捆綁在一起,融入全球經濟的發展網路。而以計算機和網路通訊為代表的資訊科技革命,從根本上動搖了企業的管理模式、業務流程甚至是生產方式,它不僅大大加快了資訊處理和傳遞速度,而且使會計資訊超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實時生成、傳遞和共享成為現實。此外,知識產業的迅速崛起,使無形資產在很多行業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衡量企業價值的首要因素,而金融市場的不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採用,給企業經營帶來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由此決定了人們對會計資訊的範圍需求進一步擴大,質量需求進一步提高,時間需求進一步加快。而所有這些需求,必然促使會計資訊系統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強化人們對資訊的需求,而資訊需求的擴張必然推動會計資訊系統的不斷完善。可以說,資訊需求的不斷提高與資訊供給的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正是促使會計理論不斷創新、會計方法技術不斷進步、會計資訊系統日趨強大的直接動力。而會計資訊需求又受到相關的物質技術和人們的認知水平的制約,資訊需求與管理認知水平、資訊科技條件的對立統一,進一步構成了推動會計資訊系統發展的動力。
二、會計資訊需求的約束條件
(一)資訊科技條件
資訊科技作為制約會計資訊需求的條件之一,其技術性能主要體現在儲存介質和網路水平兩個方面。
從儲存介質看,磁介質和光介質的出現,為資訊的記錄和傳播提供了更為快捷的方式,促成了資訊記錄的無紙化。與紙介質相比,磁介質和光介質不僅提高了資料採集和儲存內容的準確性,而且由於更容易傳播,極大地提高了資訊的時效性。因此,採用磁介質和光介質儲存技術,必然促使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質量產生新的需求,並對手工模式下的資訊生成和傳播方式帶來深刻的影響。此外,介質的轉換和網路安全效能的提高,又進一步刺激了使用者對“電子貨幣”這一更為方便快捷的結算方式的需求。我們知道,貨幣的產生和發展與介質技術緊密相關,以金銀為介質的貨幣基本上統一了商品的價值計量,以紙張為介質的貨幣極大的方便了資本的流通和商品交易的結算,從而使以貨幣為統一計量單位基礎上生成的會計資訊更具有總括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可以預見,貨幣的電子化不僅對傳統的貨幣支付、保管和結算方式形成挑戰,徹底改變人類幾千年的貨幣觀念,而且將從根本上動搖會計的計量、記錄和報告方式,促使會計資訊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從網路技術看,計算機已經由應用初期的計算工具轉變為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的管理手段。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實現了資訊在網路內部的傳輸和共享,而且提供了全新的網路管理環境。在會計電算化環境下,會計只能實現某個資料處理環節的加速,而藉助於網路平臺,則可透過區域網、內聯網將會計工作的各個環節連線成統一整體,消除會計資訊在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差異和冗餘,進一步激發企業和與企業相關的外部利益集團,如投資人、債權人、供應商、客戶、政府以及社會公眾共同應用網路平臺交換和共享會計資訊的需求。
(二)管理認知水平
如果說資訊科技條件主要限制的是會計資訊需求的“量”,那麼管理認知水平約束的主要是會計資訊需求的“質”。一般地講,管理認知水平的高低與會計資訊的質量要求成正比。管理認知上的侷限,必然造成會計資訊的需求層次低、判斷資訊是否對決策有用的能力差,採集和運用會計資訊的技術弱。站在資訊系統的角度分析,資訊需求可分為明確需求和潛在需求兩種,其中潛在需求具有未知性和不確定性,而不確定資訊需求的多少則與人們的管理認知水平直接相關。當前,社會經濟環境日新月異,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資訊使用者的需求呈現複雜化、個性化和多變性特徵。在這種情況下,不確定的資訊需求客觀上越來越多,會計資訊系統很難像在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那樣,準確預見並提供使用者所需要的會計資訊。因此,我們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日益複雜的資訊需求與會計資訊系統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需要充分運用資訊科技不斷改進會計資訊系統的功能,另一方面還必須從主觀上提高會計資訊使用者的管理認知水平。
管理認知水平如果滯後於資訊科技,同樣阻礙會計資訊需求的擴張。
三、當前會計資訊需求與會計資訊系統的矛盾
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這一矛盾主要表現為會計資訊需求的迅速擴張與會計資訊系統的相對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一)會計資訊需求的擴張
1.資訊需求內容的多元化
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充滿風險的市場競爭,資訊使用者既要了解企業過去的交易和事項生成的會計資訊,更需要把握企業未來的會計資訊;既要了解企業的有形資產資訊,更需要掌握企業的無形資產、人力資產等方面的資訊;既要了解傳統的會計收益,還要洞察企業的全面收益;既要了解企業的財務資訊,還要知曉企業的非財務資訊。唯此,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獲取收益。可見,多元化、全面性是新經濟環境下資訊需求的基本特徵。
2.資訊需求時效的快捷化
定期提供財務會計報告是傳統會計的基本特徵,這一建立在會計分期假設基礎上的資訊披露辦法,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已無法滿足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時效要求。面對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資訊使用者必須隨時掌握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和發展動態以及各種外部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他們需要的是實時化的會計資訊,唯此,才能形成預見性的分析判斷,科學化的決策依據,進而保證決策的正確性。這就是說,快捷化、實時性也是當前資訊需求的特徵。
3.資訊需求物件的個性化
傳統的資訊披露基本上是透過規範統一的財務報告向所有資訊使用者提供幾乎完全一致的內容,很少考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在新的經濟環境下,資訊使用者因決策物件和達到的目的不同,所需會計資訊之間的差別必然增大,傳統的資訊披露方式根本無法同時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此外,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和提高,資訊使用者已不再滿足於紙介質的資訊載體和傳統的資訊傳遞方式,表述方式上也不再囿於文字和表格,他們希望更多的運用音像等高科技手段展示資訊內涵。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個性化、差異性已經成為資訊需求的又一特徵。
(二)會計資訊系統的侷限
首先,在現行的會計資訊系統中,資訊提供者只是根據既定的會計核算規範,進行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機械的完成原始資料的會計整理、加工和綜合,他們提供的會計報告,往往以能夠滿足使用者需求為假設,實際上並不關心使用者的具體需求。在經濟環境較為穩定、會計事項相對簡單、資訊需求差異較小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是基本可行的。但面對多變的經濟環境、複雜的會計事項和迅速擴張的會計資訊需求,現行會計資訊系統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務實性的侷限則日漸顯露。
其次,由於資訊提供者完全掌握了資訊生成和披露的權利,不可避免地會在會計資訊的生成過程中造成扭曲資訊的現象,特別是在原始資料向綜合資料的加工和推導中,這種扭曲既可能因為技術性錯誤導致,也可能因為資訊提供者人為篡改造成。對於資訊使用者來講,會計資訊的生成類似於一個“黑箱”,他們只能被動地獲取最終的結果,而無法得知會計資訊的生成基礎和具體過程。這就是說,現行的會計資訊系統完全是一個供給決定需求的系統,其弊端不僅在於無法實現需求方的意願,而且為會計資訊的提供者留下了很大的舞弊空間,難以保證會計資訊的質量。這已被我國的會計實踐所證明。
最後,也是現行會計資訊系統最致命的.缺陷是,限制甚至扼殺了資訊使用者對資訊需求的主動性。因為任何一種市場的繁榮和發展,都是由供需雙方共同維繫和相互促進的,缺少任何一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會導致市場的萎縮。沒有會計資訊需求的拉動,會計資訊的供給就會停滯不前,會計資訊的質量就不會提高,會計市場就不會繁榮和發展。
基於上述矛盾,要想推動會計資訊系統的發展,絕不能依靠簡單的修補或區域性的整改,而必須以網路技術為平臺,根據資訊需求再造會計資訊系統。
四、“需求決定型”會計資訊系統
(一)需求決定型會計資訊系統的執行框架
現行會計資訊系統中,資訊的處理和生成過程主要包括資料採集、資料加工和資訊輸出三個環節,且三個環節全部由資訊供給方按照固定的資訊處理規則和加工程式完成,資訊使用者只能被動的接收供給方輸出的資訊。“需求決定型”會計資訊系統的核心思想在於重新劃分資訊處理的許可權,將資料加工和資訊輸出的權利交給資訊使用者,由資訊使用者制定和維護資訊加工規則,並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或“組裝”相關的資訊報告。
在需求決定型的會計資訊系統下,資訊供給方的主要任務就是透過TPS系統完整地記錄企業發生的全部經濟活動,採集為整個企業資訊系統服務的資料並集中存放於資料庫,而不對所採集的資料進行深入的加工處理。換句話講,會計資訊系統的主要任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填制憑證、登記賬簿和編制報表,而是提供足夠的有助於生成會計資訊的各種資料以及相應的手段和方法,建立滿足資訊使用者需求的資料“超市”,以便他們藉助網路的強大處理能力,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實時進行資訊選擇、加工、提煉、彙總和分析。
需求決定型會計資訊系統的執行框架如下圖所示(此處圖略):
這種會計資訊系統具有多方面的優點。首先,可以滿足資訊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使他們在系統幫助下選擇自己所需要和偏好的資訊披露內容、披露方式和披露時間;其次,可以有效提高會計資訊的決策有用性。由於資訊生成規則基本掌握在資訊使用者手中,使用者可以選擇不同規則對同一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實現對資料的多維度觀察,提高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加之使用者可以直接面向基本的業務資料,驗證相關內容,甚至可以實現資訊的逆向追溯,因此能夠有效避免資訊生成的“黑箱”操作,提高會計資訊的可靠性和使用價值;第三,可以增強會計資訊系統對環境的適應性。當會計環境發生變化時,無需對會計資訊系統進行大規模改造,只要對資訊生成規則加以修改和維護即可,發生新的經濟業務時,也只需新增新的處理規則。此外,基於資訊處理規則的開放性特徵,使用者還可根據需要構造自己的規則並在網路上釋出,進而實現資訊處理規則的共享。
(二)需求決定型會計資訊系統對資訊市場的影響
在需求決定型的會計資訊系統中,由於資訊加工和生成權利的外部化,會計資訊市場將發生革命性變化。資訊使用者不只是資訊產品的消費者,而且在一定意義上成為會計資訊市場的主體。但由於資訊使用者的需求層次不同,對會計資訊的認知能力有較大差別,而會計資訊系統又不可能提供一種報告生成器來滿足眾多使用者的要求,資訊使用者也不一定都具有使用和維護報告生成器來組裝自己所需資訊產品的能力,因此,資訊使用者必然會把該種功能讓渡給資訊中介機構去完成,併為此支付相應的費用。這就是說,在需求決定性的會計資訊系統中,資訊使用者將越來越多的依靠中介機構提供的資訊進行決策。從另一方面講,為了爭取更多的資訊使用者,中介機構也將不斷的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而當中介機構在資訊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時,必然代表廣大的資訊使用者向企業施壓。
迫使企業更大程度的開放自己的資料庫。這時,企業為了獲得更多資訊使用者的關注,也必須向中介機構提供更多的資料,並將部分資訊處理規則讓渡給中介機構,由他們來開發和維護報告生成器,並負責資訊處理的整個過程。
可見,在企業、資訊中介機構和資訊使用者構成的資訊市場中,企業為了爭取更多的投資,不得不更多的。向中介機構和資訊使用者開放資料庫;中介機構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回報,也會努力提高資訊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向資訊使用者提供個性化服務;而資訊使用者的需求將有效刺激資訊市場的發育,並且透過對中介機構的選擇促使中介機構優勝劣汰。這種市場機制的良性迴圈和三方面的博弈結果是:企業的會計行為日益規範、透明,舞弊空間逐漸狹小;中介機構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逐漸提高,資訊供需的“紐帶”作用不斷加強;資訊使用者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並透過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推動會計資訊系統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