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模式下公路運輸發展研究論文

低碳模式下公路運輸發展研究論文

  一、以低碳運輸為導向而發展的思維模式

  公路運輸部門的節能減碳議題,本質上屬於低碳運輸範疇。依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對環境衝擊較輕微的可持續運輸方式就是低碳運輸,包括使用人力與獸力、低碳燃料及再生能源為動力來源的車輛。維基百科是以使用的能源種類來定義低碳運輸,實際上能夠降低運輸活動對環境衝擊的方式相當多元,從大方向來看,包括降低運輸系統的能源密集度(energyintensity)、使用替代能源與減少運量均可降低運輸系統的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碳與空氣汙染物)。進一步細分,運輸系統的能源密集度與運輸工具組成和運輸工具的能源密集度有關。其中,運輸工具的能源密集度由乘(承)載率和運輸工具能源效率決定,而運輸工具能源效率取決於車輛技術和交通狀況。運量則是取決於旅次數量和旅次長度。由此觀之,維基百科對低碳運輸的定義比較狹義。本文采用更為廣義的定義,在滿足社會經濟活動的前提下,凡是有助於運輸系統朝向二氧化碳與空氣汙染物排放減量的方向發展的措施,均可納入低碳運輸的範疇。因此,低碳運輸是相對性與系統性的概念:相對性指的是比現況更符合環保的措施都值得納入考慮,不必過度爭論最合適的指標門坎值;系統性指的是更廣泛且周延的思考各種改善措施,並非侷限於只考慮運輸工具所使用的能源。

  二、以低碳運輸為導向而發展的社會創新與技術創新策略

  以低碳運輸為導向而發展的思維模式可歸納為技術創新與社會創新兩大策略:替代能源與車輛技術的研發屬於技術創新策略;為調適氣候變遷而改變運輸行為屬於社會創新策略。技術創新策略往往連結綠色能源產業,只要市場機制健全,或者政府提供足夠的經濟誘因,從業者在有利可圖的`環境下,無不全力以赴,為自己和社會共創雙贏。社會創新策略嘗試改變民眾的行為,主要包括旅次型態的改變、使用運輸工具習慣的改變及使用替代能源。社會創新策略在創造新的生活型態,進而改變民眾的行為。由於觀念的改變需要長時間的教育、倡導與推廣,不僅民眾不易配合,主政者也多因政治利益的考慮而躊躇不前。社會變遷會影響運輸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過去一段長時間以來,運輸系統正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

  因此,低碳運輸策略不僅是要結合技術創新與社會創新,同時也要有長期的規劃構想。為建構省能的都市運輸系統,改變都市結構來營造新的生活型態是長期有效的策略。本文嘗試提出以土地使用規劃的手法來創造低碳運輸環境,同時說明如何結合社會創新與技術創新策略,引導運輸系統朝向節能減碳的方向發展。低碳運輸導向的生活型態具有多元化的節能減碳效果,從最根本談起,運輸活動是因社會經濟活動的需要而衍生出來,在滿足社會經濟活動的前提下,如果能減少旅次需求量,或者建構一個能在地上班、上學、在地生產與在地消費的生活環境,達到旅次長度縮減的效果,即可促進運輸系統朝向節能減碳的長期目標發展。從運輸工具使用的觀點,如果民眾儘量使用高效率的大眾運輸系統及不耗能源的非機動運輸工具(主要是步行與騎腳踏車),替代能源使用效率低的汽車,同時若能提升汽、機車的能源使用效率,當然可以降低運輸系統的能源消耗量與空汙排放量。從能源使用的觀點,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fossilenergy)被大量開採與使用,造成空汙排放與溫室效應等環境破壞事實,因此尋求綠色能源的開發與應用,是運輸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依賴,進而促進減碳的長期解決之道。低碳運輸的生活型態不只是有助於對環境友善,同時也因為減少機動車輛(主要是汽車)的使用,可有效降低交通肇事的嚴重性;以及增加非機動運輸工具的使用,也促進小區居民互動的機會,相信低碳運輸導向的生活型態有助於提升運輸系統的可持續性。

  三、低碳模式的公路運輸的具體發展策略

  (一)完善土地使用規劃

  營造低碳運輸導向的生活型態,長期而言有賴於低碳運輸理念落實於土地使用規劃,主要規劃內容包括:1。土地機能與規模土地使用分割槽決定產業活動型別,包括一、二、三級產業,當然也含括綠色能源產業。土地使用規模則決定產業發展聚落的樣態。集中化的都市型發展樣態往往造就超大型都市,如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等都市,聚集人口數動輒數百萬,甚至超過一千萬人。從交通的觀點,大都市往往形成較長的旅次長度,且容易產生擁塞的交通節點與節線,不利運輸系統追求節能減碳。反觀瑞士的都市發展樣態,最大都市蘇黎士(Zurich)的人口數不到40萬,發展的大眾運輸系統系以平面輕軌和公交車為主軸,成本比高架或地下的捷運系統相對低廉,且非機動運輸工具的使用普及,堪稱低碳運輸生活型態的典範。

  2。交通運輸計劃交通運輸與土地使用具有密不可分的連動關係,因此交通運輸計劃往往成為土地使用規劃優先佈局的公共設施計劃。以人為本的交通運輸計劃強調可及性(accessi—bility)重於機動性(mobility),將都市空間塑造為適合人(不是車)活動的空間;以奧地利第二大城格拉茲(Graz)為例,不僅寬廣的人行道有咖啡座,也可以悠閒的一邊逛街一邊等待搭乘目視可及的平面輕軌,不只是都市的空氣清新,都市生活也變得較有樂趣與品味。

  3。空間結構土地使用分割槽(含公共設施)在空間上的適當配置,將有助於實現在地上班、上學、在地生產與在地消費的目標,以發揮旅次長度縮減的效果。同時有利於更多民眾使用低碳運輸系統,包括大眾運輸系統與非機動運輸工具,甚至有利於運輸工具使用綠色能源。以較大尺度的空間結構來思考,除了考慮提升區域競爭力,也應避免都市過度蔓延。

  4。土地使用管制土地使用管制可載明建築覆蓋率、容積率與建築物高度等管制要點,以規範土地使用強度、創造開放空間與兼顧日照、通風等生活質量,也可以規範各種運輸工具的停車空間,營造有利於低碳運輸的使用環境,同時可以連結都市設計手法,增加具有吸碳作用的植栽空間與綠能設施。

  (二)技術創新策略

  低碳運輸理念要能落實,除了土地使用規劃以外,技術創新策略也要互相配合,主要專案說明如下:

  1。運輸系統管理(TSM)運輸系統管理強調如何充分利用現有運輸系統,使其發揮最高效率。我國的交通問題,從運輸工具組成來看,私人汽車數量太多是主因,且未對汙染嚴重的大排量汽車加以嚴格管制,除了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以外,也成為交通肇事死傷人數居高不下的主因。透過適當的經濟誘因與管制措施,配合匯入低碳運輸理念的土地使用規劃,短期即可獲得交通減量效果。2。智慧型運輸系統(ITS)智慧型運輸系統可促進車流順暢及提高大眾運輸系統的服務品質,進而發揮節能減碳效果。

  3。綠能技術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生物柴油與酒精汽油(biogasoline)等供應運輸工具動力來源的綠色能源,仍須不斷的追求技術進步,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綠能被大量使用與替代化石能源。

  4。車輛技術電動車、複合動力車(hybridvehicle)與燃料電池車等車輛技術仍須不斷研發,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綠能被大量使用與替代化石能源。同時,使用傳統汽、柴油的車輛仍須不斷追求技術進步,以提升車輛的能源使用效率。

  5。資訊科技資訊科技的普及與應用,可有效取代不必要的運輸需求,如政府推動的網路便民服務或單一視窗服務,可避免民眾往返奔波。另外,如視訊會議、遠距教學等,都可達到交通減量的目標。上述社會創新與技術創新策略,若能有效的齊頭並進,相輔相成,長期要建構的低碳運輸生活型態指日可待,其優點不只是對環境友善,對交通安全、小區互動、人際關係與身體健康均有正面的貢獻,為運輸系統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與重點課題,值得各界深思與推廣。

  參考文獻:

  [1]趙麗敏。淺談怎樣促進公路運輸經濟的發展[J]。經營管理者,2015(05)。

  [2]楊欣。淺談怎樣促進公路運輸經濟的發展[J]。中外企業家,2015(19)。

  [3]李靜宇。梳理公路運輸的創新步伐[J]。中國儲運,2014(02)。

  [4]李波。資訊化管理在公路運輸經濟中的作用[J]。交通標準化,2014(02)。

  [5]程曙光。淺談公路運輸經濟中的資訊化管理[J]。中國集體經濟,2014(1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