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初探論文

在自然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初探論文

  自然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知識的探索能力。機時研究性學習就是在這種思想觀念下催生出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一定的課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核心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究,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

  一、 設定懸念,確立研究主題

  小學生知識面狹窄,認識事物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現象上,但他們求知慾旺盛,教學中巧妙設計一定難度面又能解開的懸念,可激發學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慾望。研究性學習就是針對這一特點,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幫助者。巧設懸念就能幫學生確定研究主題,自行研究。例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一課時,首先用懸念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是為學生確立研究主題指明方向。我出示一個踩癟沒有破的乒乓球,問學生:“誰能想一個最好的辦法,使乒乓球恢復原狀?”這時學生都努力思考。由於學生不懂得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一時想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我把乒乓球放入準備好的'熱水中,癟了的乒乓球立刻恢復了原狀。學生看到這一現象感到奇怪,探索的願望油然而生。我趁勢激發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和慾望。首先讓學生開啟課本自己閱讀教材、學生會有兩種猜想:(1)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熱膨脹起來。(2)是乒乓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把球的外皮膨脹。這樣學生就為研究確定了方向,為了驗證猜想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在實驗中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二、 自主探究,進行合作學習

  現代新的教學理念一再強調教師在課堂中應儘量少講,而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這正是研究性學習的有效組織方式,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思和團對精神,使他們在同伴中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制定方案,收集資訊,尋找答案。完成研究課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傾聽別人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與別人達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例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這課時,先讓學生看教材中提出的一些問題,然後讓學生根據書本中的提示,分組自做實驗,證明空氣究竟有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開始,學生看到桌子上的器材很多,不知選用哪些,怎麼做實驗?在我提示後,學生實行設計實驗方案、步驟。每個小組都做出不同的實驗:有的小組把氣球套在燒瓶口上,把燒瓶放在熱水中加熱,氣球脹了,放入冷水中受冷,氣球癟了,證明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有的用帶膠塞上插有彎曲玻璃的燒瓶做實驗,在玻璃管中滴一滴紅墨水,燒瓶受熱,玻璃管內的紅水向外移動,燒瓶受冷,紅水向內移動,說明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透過學生做實驗,再說實驗器材、步驟、實驗結論,是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暢述自己的觀點。從而消除了在學習中的畏懼感、被動性。學生在獨自思考,小組合作基礎上集體交流,是學生在協作評議中取長補短,在探究交流中得到靈感,學生思維在合作學習中得到發展。

  三、 知識牽引、點燃創新火花

  培養創新意思和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總目標。研究性學習就是基於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力求合作學習,獲取新知識進一步發展創造性思維,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在研究學習中應提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敢於向教材、教師挑戰,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提高創新能力。

  知識的學習,目的在於應用。應用知識,能把知識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創新的目的,例如學生掌握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後。讓學生充分的說一說生產、生活中,哪些物體、裝置利用了熱脹冷縮的性質?小組又紛紛討論,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然後小組推選代表建議;電工架電線,冬季繃得比較緊,夏季比較松,就是考慮到電線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計也是根據熱脹冷縮的性質製造的;夏季,腳踏車輪胎的氣不能充得太足,否則輪胎內的空氣受熱膨脹,能使胎“放炮”等。學生在表述中就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創新,同時學生各種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

  在自然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自定研究主題,自主探討自由彙報研究結果,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揮小組的力量,培養合作精神。教師教學中成了學生的指導者,在學生不能深入時,教師起到黑夜江中航標燈的作用,使學生具有“柳暗花明”的感覺,在不能登上臺階時,為他們墊上一塊石頭,讓他們登得更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