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小製作實施策略初探論文

幼兒園科學小製作實施策略初探論文

  幼兒園科學小製作是指幼兒利用自然物和廢舊材料,在教師的啟發下,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製作出生動有趣,滲透一些具有簡單科學原理的小“玩具”。它是科學探索活動中的重要組織形式,也是萌發幼兒科探興趣、激發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園針對科學小製作過程中存在的目標模糊而單一,缺乏針對性;內容隨意,缺乏差異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組織方式方法單一,缺乏自主性等問題,進行了實踐和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明確價值取向,制訂具體可行的科學小製作目標

  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保證科學小製作目標的制定不偏向,才能保證教師為幼兒選擇適宜的內容和材料,讓幼兒動手製作,體驗設計、創造的快樂。科學小製作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幼兒在製作之前必須對相關的事物進行認識、瞭解,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創造,它涉及探究、技術、工程、學習品質等。因此,我園在遵循科學特色教育研究過程中形成了“玩出個性、玩出聰明、玩出成功”的價值取向,按照科學小製作活動的特徵,確立了“個性品質”“科學探究”“設計製作”和“創新思維”協調發展的總目標。如下表所示,為保證小製作協調發展的總目標能落到實處,我們將小製作協調發展的總目標逐層分解為各年齡階段小製作目標、各主題小製作目標、具體活動製作目標,並形成系列,這樣就確保了教師在選擇內容、材料、組織策略上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二、根據幼兒興趣和需求,選擇適宜的內容

  1.內容選擇的生活性

  科學小製作的內容選擇需要體現生活性,即內容來自幼兒身邊的事物,能和幼兒已有的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如小班科學小製作活動“泡泡器”內容的選擇就是在幼兒已有經驗基礎上生成的。吹泡泡是孩子喜歡的活動,在未上幼兒園之前,他們已經在玩吹泡泡遊戲了,對吹泡泡的工具也有一定的瞭解。另一方面生活化的內容能讓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大班小製作“神奇的探測儀”內容的選擇就是讓幼兒利用光的反射特點設計製作鏡子探測儀,解決高處或者低處孩子看不到而又急於要了解的“神秘禮物”,親身體驗感知科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絡。

  2.內容選擇的適宜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年齡特點。因此在內容選擇過程中,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努力找準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選擇的內容既有一定的難度,又能讓大部分幼兒透過努力完成操作。在小製作活動中,我們發現有些內容深受幼兒喜歡,但製作步驟較為複雜,幼兒很難完成。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體驗成功感,我們適當地將繁複的製作內容變得簡單一些。如大班小製作“會動的小汽車”,它有多種的組裝方式,剛開始,幼兒的製作興趣很高,但最後很多幼兒沒有完成作品就離開了。仔細觀察幼兒的`製作過程,我們發現小汽車內部需要用到螺絲,這些螺絲太小,幼兒在組裝時總是擰不緊、掉下來,屢次失敗使幼兒興趣索然。於是,我們將汽車內部組裝部分去掉,幼兒只要製作外部基本的輪廓,保證車子能順利動起來就好。做了減法後,幼兒製作探索的興趣馬上由“冷”變“熱”。

  3.內容的選擇體現探究性

  科學小製作不同於藝術小製作,它是科學原理的運用,因此在內容選擇上不僅要體現操作性,更要體現探究性。如電路組裝“汽車動起來”就是一系列探究性非常強的內容。幼兒將電路及馬達組裝完成後,發現汽車雖然動起來了,但跑得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幼兒開始探尋原因。他們逐一排查,先更換了電池,又將圓頭風扇換成三角形風扇,汽車的速度稍微快了一點,但他們還是不滿足。仔細觀察後,他們覺得可能是動力太小的緣故,於是從材料框裡又找出了一個馬達並安裝在汽車的另一端,當兩個馬達同時開啟後,沒有出現讓幼兒驚喜的一幕,汽車反而一動不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幼兒又開始了探索。

  三、運用形式多樣的組織策略,凸顯小製作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性

  科學探索小製作的組織方式有兩種:一是區域中幼兒自主性的探索製作,另一種是集體活動形式的小製作。我們更多的是將小製作投放在科探區中,透過有效的策略,引發幼兒製作、探究的熱情,學會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創造性地完成作品。

  1.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

  適宜和充足的材料能讓幼兒有更多自由選擇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為滿足各種不同內容的製作及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需要,我們提供材料“百寶箱”。“百寶箱”中各種材料齊全且數量充足,如紙質類的有紙板、紙盒等;配件類的有繩子、電線等;半成品的有車輪、滑輪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製作方法,需要配備不同的工具。為此我們還將各種各樣的工具按其功能和操作難易度進行分類,呈現在材料櫃,以備幼兒選擇使用。好玩的工具帶領孩子進入科學探索的奇妙旅程,真正體驗到科學小製作中的無窮樂趣。

  2.巧用各種支架

  為凸顯小製作中幼兒的自主性,教師巧妙地運用“問題情境”“圖示呈現”“成品比對”等支架,幫助其學會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1)巧設問題情境。製作過程中,教師巧設問題情境,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思考,解決製作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有效完成作品。如大班小製作“汽車開起來”,教師運用三個問題:請你自選材料設計一輛小汽車,你想設計一輛什麼車?(車型)用什麼材料做?(材料選擇)用什麼辦法讓它動起來呢?(用什麼做動力推動,是電路還是用氣球)帶幼兒進入設計及製作活動。

  (2)巧用圖示。圖示是指以直觀形象、簡潔明瞭地呈現科學小製作的步驟、方法。我們把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製作的內容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在區域內,並進行分層,按製作難易程度標上“挑戰係數☆”的標記,難度最大的用“☆☆☆”表示。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經驗進行選擇性製作。對一些製作較難的步驟(難點和細節部分),我們再進一步細化圖示,幫助幼兒看懂、會做。如製作“旋轉卡”的最後一步穿線結最難,我們繪製了連續動作的圖示,讓幼兒透過觀察,仔細比對、模仿,最終完成整個作品。

  (3)成品比對與半成品鋪墊。當幼兒在製作的過程中出現材料選擇、連線方法、前後順序等方面的問題時,教師不是直接告知,而是提供成品,讓幼兒透過與成品的比對發現自己製作中的問題,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使製作順利完成。如在“吹吹樂”製作完後,幼兒發現小球怎麼也吹不起來,教師提供了已經制作好的成品,幼兒在與成品比對中,發現噴口與吸管的位置不對,經過調整,終於成功地讓小球從噴口處衝了上去。幼兒製作能力存在差異,有些動手能力較差的幼兒往往不能完成小製作。為了調動這些幼兒製作的積極性,教師降低難度,透過提供半成品,讓幼兒體驗成功。如幼兒對一些電動玩具的拆裝、改裝比較感興趣,但小肌肉動作發展不協調,往往出現只會拆不會裝的情況,這大大打擊了他們探索的積極性。為此,我們把電動玩具中拆下來的馬達、電池和電線連線固定,幼兒只要裝上外殼,並在外殼上加以裝飾就可以變成風車、摩天輪等不同的新玩具。

  3.指導同伴互學

  同伴是幼兒學習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給同伴間的相互學習提供了可能。一些能力強的幼兒透過演示、幫助,讓更多的孩子完成了相應的操作,在體驗成功的同時積累了不同的經驗。如在“攻城大炮”的製作中,彈跳板與拉繩的位置是關鍵,毛毛一直為炮彈發不出去而著急。可當我一會兒再去看她時,她高興地告訴我“我成功了”,並積極地演示給我看。我問她是怎麼成功的?她指著一邊的樂樂說:“我看她做的。”並興奮地把自己發現的秘密演示給我看“拉繩必須粘在彈跳板頂端”。看著毛毛的神情,相信她收穫的不僅僅是製作的成功,而且是比較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提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