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論文

淺析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論文

  摘要:本文在總結以往城市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城市是發展的載體,人是城市發展的主體,城市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才是城市發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標。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探究

  一、前言

  城市這一人工環境綜合體,由地表自然、社會經濟要素以及環境綜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會經濟環境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功能和運動方向的有機整體,稱其為城市系統。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危害後代人和其它城市發展的前提下,以滿足當代人的福利需求為目的,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透過規劃、監測和調控等手段引導城市生態複合系統向更加和諧、平穩、均衡和互補狀態的定向動態過程,體現了城市系統的一種狀態或目標。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城市發揮地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筆者試以公平、持續、協調、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來指導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實踐,以桐鄉市為例,透過三大目標規劃有效解決桐鄉市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生產與生活之間的矛盾、發展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尋求三大規劃目標的統一和三大矛盾的解決,最終體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又有助於城市可持續發展向高階階段推進。

  二、在規劃設計中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治理問題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可持續的城市規劃就是要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最佳化經濟結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強調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是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的結和功能。為改善城市生態結構,促進物質良性迴圈和能量流動,必須改進城市的產業結構。

  從解決桐鄉市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角度出發,規劃發展一批設施農業、示範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創匯農業,把“三高”農業和有機農業結合起來,規劃多種生態農業模式,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和土地資源的農林立體結構生態經濟系統,形成良好的水陸交換物質迴圈生態系統,農、魚、禽水生生態經濟系統,溼地綜合利用開發複合生態經濟系統,多功能汙水自淨生態經濟系統;以庭院為主的院落生態經濟系統;多功能的農、副、工聯合生態經濟系統。在企業層面上要根據生態效率,透過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產品包裝“綠色化”等措施,實現汙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區域層面上,按照工業生態學原理,透過企業問的物質整合、能量整合和資訊整合,在企業間形成共生關係,建立工業生態園區。

  從解決生產與生活之間的矛盾出發,重點規劃檔次高、輻射面廣的專業市場,鞏固和發展現有的傢俱、鋼鐵、木工機械等專業市場,培育和壯大花卉、汽車、裝飾材料、家用電器、塑膠、布匹、水產等新興的專業市場,結合桐鄉市規劃開發建設高檔商貿中心。規劃和建設資訊網路,形成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資訊產業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務、社群服務為重點的服務業發展,形成覆蓋範圍廣、服務水平高,滲透到各行業、千家萬戶的綜合服務體系:合理規劃房地產業,堅持“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配套建設、綜合開發”的戰略,嚴格控制房地產用地外延擴充套件,消化閒置商品房,切實提高住宅小區的物業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環境;積極規劃好旅遊產業,要在特色旅遊上下功夫,創立一批區域性特色“旅遊品牌”,發展規模旅遊,使之成為第三產業的支柱。   (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城市是一個由社會、經濟、自然三個亞系統構成的複合生態系統,透過人的生產與生活活動,將城市中的資源、環境與自然生態系統聯絡起來,形成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作用關係與矛盾。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城市規劃就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及其它相關的科學知識與方法,從城市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資源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條件出發,調控城市社會、經濟與自然亞系統及其各部分的生態關係,合理規劃城市資源開發與利用途徑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式,使之達到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良性迴圈,不斷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進而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此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問題伴隨著工業發展而加劇。在桐鄉城市規劃過程中,首先要使工業佈局規劃結合城鎮規劃,防止境外汙染型工業向本市轉移;要淘汰落後的工業技術,大力推廣節約型資源、能源、原材料,減少汙染性的工業技術和方法;其次是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制定和完善汙染物排放控制指標,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再次要發展生態型工業體系,建立好重點工業園區。要建立健全農業環境保護機制,把保護耕地與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相結合,大力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和“三高農業”。從景觀生態角度統籌安排城鄉園林綠地的系統規劃,在保護優美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創造良性的城鎮生態環境系統,建設具有水鄉和基礎景觀特色的園林式現代化城市。

  (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社會的可持續性。除了有效的經濟增長外,可持續發展城市謀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團體中公平地分配社會資源,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會的共同繁榮和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桐鄉的發展現狀來看,社會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關鍵領域。人的因素至關重要,桐鄉人具有強烈的發展經濟意識。而城市社會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它是以人口為主體的立體結構,並與城市經濟、城市環境等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衛生與健康、藝術、體育、價值觀念和社會網路等。城市社會可持續發展最終是人的全面發展,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做好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規劃。

  首先,由於桐鄉市的發展目標定位於中等城市,因此必須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數量是確保桐鄉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特別重視外來人口的管理,在規劃中合理安排外來人口及流動人口的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其次,從人文生態角度出發,創造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完善社群物業管理、社群供給與保障、社群教育、社群服務等多功能社群中心的結構規劃。人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智力基礎,大力發展先進的職業教育,開展素質教育,提高大學適齡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進人才,搞好科技開發、轉化與應用。科學、教育、文化事業是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的誕生地、推廣者和傳承者,只有科學、教育得到發展,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目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

  三、結語

  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並不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原因在於人類單純追求某些經濟目標,同時又缺乏生態經濟意識。因此在總結以往城市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上,提出城市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人的全面發展,城市是發展的載體,而人是城市發展的主體,以人為本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才是城市發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標。筆者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應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和提高城市生態承載力和社會承受能力為最高宗旨,以提高社會、經濟和環境最佳效益為最終目標。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實際上就是協調三方面的利益發展經濟,公平地分配發展的成果,同時確保這一過程不損害城市生態系統,最終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體現大多數人的價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

  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之間的矛盾,三者都不可能獨立存在,三者的矛盾並不僅僅是對抗,其本質是相互依存和互補的。生產與生活的矛盾是經濟利益與供給勞動者生存所需發生的衝突,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的矛盾是經濟利益與保障自然資源環境產出的衝突,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則是同時面對的兩難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