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課堂器樂教學中學生良好演奏習慣培養的新思考論文
對課堂器樂教學中學生良好演奏習慣培養的新思考論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三部分"內容標準"對"領域二""表現"中的"演奏"提出:"7--9年級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奏活動,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我認為這種提法本身沒錯,但我覺得等到學生"7--9年級"才提出如此重要的要求有些欠妥。每一位有從事課堂器樂教學經驗的老師都不會無視學生"良好演奏習慣的培養",因為大家都深深地知道:"良好習慣的培養"在課堂器樂教學中極其重要,這不僅直接影響到課堂器樂教學的質量,而且還直接關係到學生課堂樂器演奏能力的提高,甚至決定著課堂器樂教學的成敗。因此,"良好演奏習慣"的培養應該從小培養,從課堂器樂教學的第一節課開始,甚至可以前移至學前教育階段的課堂器樂學習,而決不能等到7--9年級才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演奏習慣。
不良演奏習慣的危害
(一)、不良演奏習慣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學生(特別是小學生)無論拿到什麼樣的樂器,"好奇"作為一種"本能"驅使其"積極探索",教室裡要麼亂作一團,使得教學秩序難以維持,課堂教學難以進行;要麼時好時壞,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予以"組織教學";即使教學過程正常進行,"走火"現象也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二)、不良的演奏習慣影響到學生課堂樂器演奏能力的發展與水平的提高。
學習任何樂器都得有規範的演奏姿勢,因為良好的演奏姿勢不僅給演奏帶來視覺美感,而且也有利於演奏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學習"八孔豎笛",規範的坐(站)姿美觀大方、整齊劃一、呼吸順暢;自然的手型張弛有度、起落靈活;正確的嘴型表情自然、發音甜美。不良的坐(站)姿舉止不雅、呼吸不暢;怪異的手(嘴)型手指僵硬、音色怪異。
(三)、不良的演奏習慣影響到演奏習慣以外的其它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課堂器樂教學中,不良的演奏習慣不僅有可能引發"紀律鬆散、行為隨意、無事生非"等諸多併發症,而且會導致不帶樂器(課本)、遲到、曠課、損壞公物,同學之間無競爭、不配合、無互助等不良行為的出現。 良好演奏習慣的培養
(一)、建立、健全一整套課堂器樂教學的'規範性指令
學具擺放整齊劃一
依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提出符合其年齡特徵的具體的相應的要求。例如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學習"口風琴",第一節課老師就必須明確規定同學們在課前要把課桌椅怎樣排放,課本、文具盒、作業本放在什麼位置,口風琴如何開啟……而且嚴格要求全班按一個標準,做到整齊劃一。同桌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監督,組與組、班與班開展觀摩、競賽活動。逐步形成人人有責任、個個爭先進的良好風尚。
教學常規規範有效
在課堂器樂教學中,必須建立一整套科學有效的規範性指令。樂器的拿、奏、放,老師可以用音樂語言,可以用眼神、體態,讓每一個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準確地捕捉到。這些指令建立的原則是:"省、準、美",也就是說指令的語言、動作要簡潔明瞭、準確有效、富有美感。
(二)、良好的演奏習慣可以促進學生多方面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演奏習慣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課堂樂器,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在課堂器樂教學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訓練,養成了課前、課後自覺整理自己的課桌的好習慣,課堂上互幫互學、配合默契、秩序井然,課後,同學們能夠有秩序地到水池上清洗自己的樂器,養成了互相謙讓、愛護樂器、講究衛生的好習慣。
實踐表明;"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這一要求應該貫穿在中小學課堂器樂教學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