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示,語文教學中的催化劑論文
圖示,語文教學中的催化劑論文
“圖示”教學歷來被看作數理化的“專利”,豈不知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圖示教學,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現行動中語文教材在編排時課文配有插圖,能直觀地反映課文內容,但僅僅依靠一兩幅插圖,還遠遠不夠。我是一個美術愛好者,閒暇之餘信手塗鴉,這給我上語文課帶來了不少“實惠”,我就利用這個特長,在講授語文課的過程中時不時地配上一兩幅插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發學習興趣,誘發求知慾
利用“圖示”更為直觀、可感,緊扣課文,生動形象的一幅掛圖,一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大家的眼睛立刻會為之一亮,注意力立刻被深深吸引,霎時間興趣陡增,例如在講《變色龍》這篇課文時,緊扣主人公奧楚蔑洛夫在“審案”過程中態度的六次變化,我畫了六幅有關奧楚蔑洛夫神態各異的圖畫,這六幅圖畫用簡潔、誇張的筆法把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變化無常、趨炎附勢、欺下媚上的性格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然後引導學生分別把這幾幅圖所描繪的課文內容反覆朗讀,使學生對奧楚蔑洛夫的性格把握得既全面又準確,同時也透過這幾幅圖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出“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腐朽”這一主旨。這樣,使用圖畫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最少的時間內獲得了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寓教於樂,讓學生在輕鬆中學習
畫圖比抽象的文學符號更直觀、形象、生動,它可以透過影象把一些比較抽象的表述和概括說明得可觀可感,讓學生容易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觀舞記》中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輕雲般慢移、旋風般病轉”,“忽而雙眉頻蹙……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弦響”,“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這些描寫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易理解。
我採用了繪畫的形式,把這些時而輕柔如夢,時而剛勁驚躍的舞姿勾成影象,再配上解說,學生獲得了極大的樂趣,有些學生甚至躍躍欲試,很有點親身去體驗一下這種優美舞姿的衝動,整個教學過程中變得生動活潑,在輕鬆愉快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彌補不足,增長學生見識
初中課本內容廣泛,有些課文中說明的事物或描繪的景象是學生從來沒有見到過的,為了能讓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我就想方設法把課文中的關鍵地方給畫出來,有時濃彩淡抹地描繪,有時了了數筆地勾畫,形象生動,既彌補了課本所沒有的這一缺陷,又增長了學生的見識,一舉兩得。如在學習《蘇州園林》這一課時,課文中所寫的“亭臺樓閣,假山池沼”等這些園林中所特有的景物以有“近景遠景”的美術用語,如果學生沒有到過蘇州園林或缺乏必要的美術知識,是很難理解的'。我就根據需要配上插圖,圖文結合,趣味盎然。學生學習了這篇課文以後說“就像到園林瀏覽了一遍似的”。效果非常顯著。
四、有利於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藉助於生動的影象、美麗的畫面,能表達出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崇敬,同時也可以培養人們寬厚豁達的胸懷。誠然,當一幅雄壯、樸素的“江山如此多嬌”的畫面展現於學生們的面前時,心中默誦著《沁園春雪》,會頓時感到心氣豪爽、精神奮發、眼界開朗、心胸曠闊,從而激起了他們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而古代詩歌本身就講究“詩中有畫”,“詩畫同律”,在古代詩歌教學中結合畫圖無疑是一種最佳手段。如《天淨沙。秋思》中表露的意象有:瘦枯的蘿藤、蕭瑟的古樹、黃昏的寒鴉、寂靜的小橋、流淌的溪水,孤獨的人家。畫面色彩灰暗、情思惆悵,用水墨把它描繪出來,展現在學生們的眼前,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詩的意境就不言自明瞭。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去體驗遊子異鄉的悵惘和鄉思,勾起他們對美妙生活的想往。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以簡潔、生動、富於表現力的圖示助教,就會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以更豐富的教學資訊,使原來比較抽象、難懂的事理變得明白易懂,而又富於情感。這樣,在學生們掌握課文內容、加深對問題理解和記憶的同時,也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培養了他們崇高的審美情趣,取得效果是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