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體育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發現體育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控制論;發現體育理論;田徑

  論文摘要:根據控制論的一般規律,在教學實驗的基礎上,結合發現體育模式的理論,對在體育教學中發現體育模式的應用進行論述。

  目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非常活躍,廣大體育工作者對教學改革表現極大的熱情,諸如主動式教學、程式式教學、情景教學等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對提高學生體育課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與此同時,在改革中也應時刻銘記學校體育的主要功能,絕不能把體育課上成休閒課。針對我國學生體質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了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學校體育課和體育活動必須讓學生承載一定的運動負荷。而發現體育教學模式與之密切相關的教學方法是被廣泛接受,並取得較好效果的教學模式之一。該教法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透過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練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到實踐中去探索,對學生思維的開發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同時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達到學得深、學得透的效果。本文正是在這個理論基礎上,針對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學習狀況,在田徑技術課的教學中對發現體育模式的應用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實驗的物件和方法

  1.實驗的物件

  以初二(2)、(3)班的36名同學為研究物件,(3)班18人為實驗組,(2)班18人為對照組。

  2.實驗的方法

  對照組採用淡化運動技能的快樂教學,課堂以遊戲競賽為主。實驗組採用發現體育教學模式。該程式為:設問激疑—探索體會—討論辨析—歸納總結—鞏固提高。實驗前對兩組學生進行身高、體重、50米跑、立定跳遠測驗。實驗組平均身高為168cm、平均體重63.6kg、50米跑平均8’’3、立定跳遠212cm,對照組平均身高為169cm、平均體重66.2kg、50米跑平均8’’2、立定跳遠213cm。測驗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生在身體條件上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

  二、結果與分析

  1.結果

  (1)學生的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學期末進行了兩次考核,結果表明,透過採用發現體育模式進行教學,期中測試兩組技術水平有顯著性差異,期末測試時兩組的成績出現了非常顯著的差異。

  (2)激發興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發現體育教學模式的應用,學生學會了主動提出問題,大膽地對問題進行剖析,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發揮。

  實踐證明:在中學開展發現探究教學模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能引導學生透過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獲得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和能力,積澱他們鍛鍊身體的意識和愛好,從而延續他們鍛鍊興趣和健身習慣,而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提高正是體育教學目標的“載體”和“途徑”,因此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2.分析

  改變教法,教給學法

  (1)目標——讓學生明確。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與評價的功能。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目標。一是要明確具體,二是學生透過練習實現。例如在投擲單元的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有目標地去投擲沙袋,有信心地去用實心球挑戰對手,改變了以往只注重技術動作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需要區別對待的因素。所以,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場地,在操場上畫出直徑為1米的圓若干個作為投擲目標,這些目標與投擲線的距離最近的為4米,最遠的為9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選擇不同的場地進行投擲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去嘗試哪種投擲方法能投中最遠的目標。這樣,每個同學都可以在階梯狀的場地內認真地做好每一次練習。

  (2)問題——讓學生提出。在體育教學中,如果學生能主動地提出問題,就說明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如在接力跑技術的教學中,有的同學總是注意力不集中,交接棒時掉棒、兩人相互碰撞……為了讓學生在技術學習中發現問題,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接力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發現問題。果然,在比賽過程中,有的學生問:“老師,有的同學為什麼邊跑邊換手握棒?”還有的學生問:“老師,為什麼要等到接棒的同學拿住了我才能鬆手?”……這時,教師不要急於回答,為了讓學生能更清楚地看到迎面接力時怎樣交接棒,可在相距5米的兩端放兩個標誌物,標誌物的後面各先站一個人,一人接棒,一人交棒,經過兩人的反覆練習,學生的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有了正確的技術概念再進行比賽,教學效果會更好。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透過練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疑難——讓學生剖析。當學生對一些動作概念不明確或不理解時,教師要啟發學生主動討論,認真剖析,抓住本質,把握重點,攻克難關。如跑步的擺臂動作,許多女生不能按照動作的要領來完成,有的上臂不動小臂動、有的是直臂擺動、有的是左右擺動,五花八門。這時,教師可讓學生看正確的動作圖解和示範,對比自己和同學的動作,然後進行剖析討論,最後總結成:放鬆肩部,以肩關節為軸,帶動小臂前後擺動,前擺不超過肩,後襬不超過身體。學生根據教師總結的動作要領進行練習,很快糾正了錯誤動作。

  (4)過程——讓學生參與。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因此教師要熱情鼓勵,精心誘導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準備活動指導學生去“帶”,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去“選”,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去“創”。如在跳高技術部分的學習中,教師讓學生利用標杆、自己的書包凳子、體操小墊子來設計跳高的遊戲。學生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有的把橡皮筋用凳子拉成不同高度的三角形、四邊形、直線形,有的'把墊子擺成不同的姿勢,或平放、或豎起、或摺疊,然後大家在上面進行單腳跳或雙腳跳的接力比賽。在學生盡情遊戲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好“度”的問題,不要因為教學任務完不成就讓學生停下來,也不要讓學生練煩了再停,而是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提醒學生看看教師是怎樣做的,從而讓教師的講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學法——讓學生歸納。學法指導早已被大家高度重視,學生要真正掌握和運用一定的學法,必須學會歸納學法,然而歸納學法絕非易事,須有教師精心設計和引導。如在彎道跑的教學中,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教師:在彎道跑時,如果我們仍按直道跑的技術要領進行練習,會出現什麼情況?為什麼?

  學生:如果仍按直道跑的技術進行練習,只能做直線運動。彎道跑必須克服直線運動的慣性,改變運動方式,從而改變人的身體姿勢,才能沿著彎道跑。

  教師:那麼彎道跑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方式呢?與直道跑的身體姿勢,腳的落地、擺臂動作有什麼不同呢?

  (在此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6組,一二組進行彎道跑,三四組進行直道跑,五六組既進行直道跑又進行彎道跑,讓學生親身去實踐)

  教師:透過實踐、觀察、比較與分析,同學們真正弄清楚了彎道跑與直道跑的區別,希望大家能較快地掌握彎道跑技術。

  三、結論與建議

  (1)發現體育教學模式有利於提高較難動作的質量,加速掌握動作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發現體育教學模式透過轉變學習模式,學生學會了主動提出問題,大膽對問題進行剖析,符合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並有利於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

  (3)發現體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本文只是一個初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個實驗工作還不夠全面,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趙大悌,等.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於提高[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1.

  [2]王德平,等.體育新課程教學設計[M].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王北生,等.教學藝術論[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