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教學方式,最佳化課堂結構論文

改進教學方式,最佳化課堂結構論文

  【摘 要】新課程的改變帶來全新的教學理念,為了完成新一輪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必須改變學習方式,進而對教學活動及教學方法進行變革和調整。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注重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性成為我們教師所面臨重要課題。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利用課堂這一舞臺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教學關係達到和諧,使教材內容進行活化,讓教學過程最終“生成”,使師生都能找回丟失已久的“自我”。

  【關鍵詞】地理 新教材 課堂教學 體驗 參與

  新的高中地理教學為了達成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在對教學活動的宏觀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及教學方法進行變革和調整。

  新課程改變的啟動,繼承式教育應轉型為創新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必須改變學習方式。改變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目的就是為了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將課堂結構變封閉為開放使之更具生命力。

  一、課堂教學培養個體學習的主動性

  自主性學習主要強調個性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上,能夠自主解決一些問題的自我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強烈求知慾望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個體自覺地定目標、明計劃和評價結果基礎上“會學”;建立在強調有意注意,努力探索基礎上的“堅持學”。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預期性、參與性、自控性、創造性和有效性為主要特點的學習方式。比如,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太陽活動(黑子爆發)與疾病和災害的關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成因,大氣層上界劃定,海平面上升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氣候變暖的利弊等等在地理教學中都可以得到延伸,都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科學探索的精神和科學的宇宙觀,以及有理有據的理性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調動課堂教學合作學習的互動性

  合作學習是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為基礎,以師生間和學生間的合作為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方式,以參照標準評價為基本手段,以學生髮展為根本目的的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針對學習內容多,個人難以解決的學習任務,經個體發散收集資料,最後交流完整,得出正確結論。在合作探究中的教與學的多維互動,形成學習的“共識”,透過引導,設定情境,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對知識自主建構,培養合作能力,交往意識,協調意識和集體團隊精神。如在“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根據課標要求,我把同學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在課前蒐集有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有的同學提供了文字材料,如“洛杉磯光學煙霧事件”;有的展示了圖片資料,如“被酸雨侵蝕了的獅身人面像”、“被黃沙掩埋的農田和村舍”等;還有的同學交流的資料是科教影片節選的片段,現場交流頗為踴躍。但是,始終有部分同學既不展示自己的成果,也不對其他人的成果發表意見,置身事外。針對這種情況,對小組學習評價進行調整:(1)要求學習小組內部要做好分工,每個成員必須承擔一定的任務,在課前進行檢查,沒有完成任務或任務不明確者不能分享學習小組的成果。以此來限制“漏網”同學,來幫助這些同學逐步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能力。(2)為激勵在組內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能繼續參與課堂活動,規定在課堂活動中若能對其他組的觀點進行評析者,可以獲得一定的成果。這樣做可以促其學會傾聽,學會採納別人的意見,並且能鍛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3)對每個組員的表現,組內定期進行評價,以明確組員對本組的貢獻,評價結果記入最終的學習成果中。這樣有助於學生積極承擔完成共同的責任,形成榮辱與共的意識。

  三、注重課堂教學探究學習的體驗性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使學習者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得到發展。

  這種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探究是方法,可以密切聯絡學生生活經歷與體驗進行教學,強調學習的過程性與體驗性;它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慾望,透過蒐集、整理和分析地理資訊,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如在“地理3”課程標準中,要求做到“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瞭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我以寶坻區城市化問題為例,採用探究學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1)由於學生長期生活在寶坻,對家鄉環境問題的現狀一般都屢見不鮮,改變家鄉面貌使之走上富裕文明之路與學生個體有切身利益關係,因此學生有興趣去探究。(2)學生利用所學區域地理知識及其相關知識,就解決家鄉環境問題尋找原因並提出幾條意見或建議並不是難事,對此,他們有自信心。(3)家鄉父老的'親情和由多元區域要素構成的區域空間也能為探究活動提供種種便利。教學過程如下:(1)創設情景,引發問題。課前安排學生調查,把學生分成三個組,組員由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合,以便於它們互相學習和激勵,達到人人都積極參與活動的目標。提前兩個星期佈置任務,以便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調查。任務如下:

  寶坻區汙染狀況組別調查地區主要汙染汙染源汙染物汙染危害第一組寶坻區城東第二組窩頭河第三組學校附近經過兩週的準備,在課堂上先請各組派一個代表展示他們調查的結果,每個代表發言時間不超過3分鐘。同學們對汙染現狀有了初步瞭解,採取怎樣的措施改善寶坻區的環境。(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同學們分組討論、記錄,時間6分鐘,然後各組派出一個代表發言,看哪個組的措施是最有效可行的。學生參與了社會實踐活動,投入了精力和智慧,不僅使觀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得到培養,也讓學生從所見所聞中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對地理的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和內驅力。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髮言踴躍,各抒己見,甚至出現激烈的爭論,紛紛陳述自己的觀點。(3)課堂總結,情知共融。師生共同集集體的智慧,總結出最完善的措施。(4)實踐作業,拓展延伸。同學們調查分析了寶坻的汙染情況,綠化情況怎樣呢?教師佈置一道作業題:你住宅小區或村的綠化情況如何?那裡綠化是以種樹為主還是以種草為主?你有什麼建議?

  透過實地考察活動,改變過去學生對汙染問題總是停留在表面瞭解——大多透過雜誌、電視報道的環境問題,而對發生在身邊的環境問題,總是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持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透過實地調查,許多學生認識到我們身邊的環境問題正在日益嚴重,對於環境保護,不只是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問題,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考慮自身的生活習慣是否對環境產生危害,對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要給予制止,並對環保意識薄弱的人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本課採取了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利於為學生提供更多人際交流的機會和團體合作的機會,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心智特別是思維的創造性得到了發展,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不但是政府和環保部門的事,更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支撐。

  四、注重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參與學習過程

  加強學法指導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圖表式、問題解決式等現代教學方式。 高中地理第三單元,學習“地球上的水資源”之後,結合課後的“活動”內容,利用課餘十幾分鍾,在班上舉行小型辯論會,正方以“水資源是有限的”為主題,反方以“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論題。學生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料,且聯絡自己的例項分析,最終感悟了節約水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道理。

  課堂教學就是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大多數學生的認知結構而變化,可以突出一、兩種主要方式,輔以多種方法交替使用,優勢互補,從而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使學生不斷地發展,成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

  五、堅持“教”“學”關係的民主性,為真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供保證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獲得成功體驗的過程本質上是學生思維與情感的充分激發過程,這就必然要求新課程教學的課堂應該成為開放的、和諧的、富有激情的課堂,即民主性的課堂。民主課堂所講的民主就其具體要求而言,應該包括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即師生關係上的民主和學術探究上的民主。一方面,師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不同角色應該是平等的,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真摯的師生感情能最大限度的釋放學生內心的種種不利於教學的心理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之發揮積極作用。當然,學生非智力因素,如健康情感、頑強意志以及興趣、動機的培養也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培養是相互促進的。另一方面,課堂教學過程作為“教學相長”的過程,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教”與“學”應該是民主的。在教學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的教師應有更寬闊的胸懷,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賞識的眼光辯證地看待學生的錯誤,理解和包容學生的錯誤,真正把學生看成與自己平等的探究者,給學生的思維成果以充分的尊重。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居於主導地位的教師必須堅持正確的學生觀,全面貫徹“教”與“學”關係的平等、民主,惟其如此才可能為學生創設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學生的純真天性才能得以釋放,個性才能得以張揚,才有利於真正喚醒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民主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重要前提。

  作為教育者,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新課程教學過程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是一個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有序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注重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使教學關係達到和諧,使教材內容進行活化,讓教學過程最終“生成”,使師生都能找回那丟失已久的“自我”。

  參考文獻:

  [1]徐克平.高中地理新教材課堂教學策略的實施.

  [2]中學地理教學參考.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04.

  [3]陳澄.地理教學研究與案例.

最近訪問